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史广顺,2012 1月 史姓男宝宝取名字

史广顺,2012 1月 史姓男宝宝取名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29 06:50:59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2012 1月 史姓男宝宝取名字

史广顺。
史泰龙,史瓦辛格,史瓦兴明,史进,史记,史铁生,自己选吧。
史璧诚(谐音:事必成)
史恒瑞(恒泰吉祥,紫瑞东来),此名大吉配置,可得100分

2012 1月 史姓男宝宝取名字

2,如何评价南开大学的史广顺老师

南开大学的史广顺老师挺好的。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而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合并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八里台校区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始建于1922年,1923年9月建成,南开大学从南开中学校园搬迁至此。2019年1月15日,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2018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校本部)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有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化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日本研究院共10个学院,占地122.50万平方米。

如何评价南开大学的史广顺老师

3,作为史上最节俭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有哪些感人事迹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所谓幽云十六州,具体包含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共计十六个州。其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积大约十万平方公里。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热热闹闹的阶段,大小割据势力建国称帝就像是过家家一样。而且,很少有能长久存在的,都是昙花一现,让人记住都难。其中,唯一能让后人记忆深刻的皇帝,还几乎真就没有。唯独一个例外的,他的名气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还要大,这就是被人唾弃的“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早先,他因为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后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对他委以了重任,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后唐同光四年时,石敬瑭被授予陕州保义军的节度使,后又调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马步军统领。至此,石敬瑭彻底掌握了后唐在整个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最大的实力派。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后唐闵帝。唐闵帝为了防范石敬瑭,将其加授了中书令,但却剥夺了他河东节度使的兵权,改由潞王李从珂担任。结果,李从珂更不省心,很快就发动了兵变,推翻了闵帝李从厚的统治。与此同时,石敬瑭立即归顺了潞王李从珂。 可惜!称帝后的李从珂,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石敬瑭,甚至将其当成最大的威胁来提防。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结果,准备充分的李从珂很快就将石敬瑭击败。无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为了说动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动提出: 一、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义父; 三、每年向契丹进贡大批财物。这样,在契丹军队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终于消灭了后唐,宣布改国号为“晋”,定都汴梁,史称后晋。同时,石敬瑭也遵守约定,将这一地区割让给了契丹辽国。据《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丢失幽云十六州后,我国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谓是门户大开和无险可守。自此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可以轻易向中原腹地进行奔袭和抢掠。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台,建立了北宋政权,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从此,北宋开始和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在这种背景下,幽云十六州的地位显得无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进攻中原,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而南面的北宋政权,若要北伐,也必须首先要攻下幽云十六州。显然,这里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域内包括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众多水系,是华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自战国时期就开始发挥着重要的防守作用。而此刻,幽云十六州已失,北宋犹如敞开了自己的门户,任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赶到北宋的都城开封。这样看来,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甚至于,赵匡胤还想到了都城南迁的办法,以避免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在赵光义等强硬派的坚决反对下,北宋才没有迁都洛阳,得以继续留都开封。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皇帝们从来就不曾忘记过这块土地。最初,存在诸多军事顾虑的宋太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向辽国赎买回燕云十六州。为此,赵匡胤特意在内府库中设置了“封桩库”,用于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不过,还没到真正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就被“烛影斧声”了。赵匡胤驾崩后,强硬派赵光义继位,之后北宋政权彻底放弃了原先的赎买之策,改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开始,掀开了宋、辽之间一系列战争的序幕,两方都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986年,即位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之时,主动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对辽国展开了北伐。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云十六州之地。在战争的初期,北宋军队连战连捷,收复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由于中路军的统领曹彬指挥不当,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队时,中路军被击溃,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军。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军被契丹军包围,主将杨业力战殉国。杨业就是后来小说《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历史原型,被后世所传颂。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军事力量,再没有能力可以发起像样的军事行动。此后,北宋从之前的积极进攻态势,转变为被动防守态势。据《宋史》记载: 雍熙之后,终宋不振。而雍熙之战后,辽国被彻底激怒,主战派完全占了上风,发动了对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但是,辽国又没有实力完全歼灭北宋。最终,北宋和辽国相互妥协,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维护了宋辽百年的安宁。辽国灭亡之后,幽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领,正式改燕京为金中都,定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以幽云十六州为跳板,继续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女真人被蒙古人消灭后,幽云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里。元世祖忽必烈时,改燕京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成为整个元朝的都城,而幽云十六州也成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阵地。明朝建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军终于攻克了大都。至此,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从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间四百三十二年的时间里,幽云十六州来回辗转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无数的汉人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牺牲,而造成这一窘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当年的“儿皇帝”石敬瑭。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所谓幽云十六州,具体包含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共计十六个州。其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积大约十万平方公里。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热热闹闹的阶段,大小割据势力建国称帝就像是过家家一样。而且,很少有能长久存在的,都是昙花一现,让人记住都难。其中,唯一能让后人记忆深刻的皇帝,还几乎真就没有。唯独一个例外的,他的名气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还要大,这就是被人唾弃的“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早先,他因为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后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对他委以了重任,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后唐同光四年时,石敬瑭被授予陕州保义军的节度使,后又调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马步军统领。至此,石敬瑭彻底掌握了后唐在整个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最大的实力派。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后唐闵帝。唐闵帝为了防范石敬瑭,将其加授了中书令,但却剥夺了他河东节度使的兵权,改由潞王李从珂担任。结果,李从珂更不省心,很快就发动了兵变,推翻了闵帝李从厚的统治。与此同时,石敬瑭立即归顺了潞王李从珂。 可惜!称帝后的李从珂,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石敬瑭,甚至将其当成最大的威胁来提防。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结果,准备充分的李从珂很快就将石敬瑭击败。无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为了说动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动提出: 一、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义父; 三、每年向契丹进贡大批财物。这样,在契丹军队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终于消灭了后唐,宣布改国号为“晋”,定都汴梁,史称后晋。同时,石敬瑭也遵守约定,将这一地区割让给了契丹辽国。据《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丢失幽云十六州后,我国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谓是门户大开和无险可守。自此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可以轻易向中原腹地进行奔袭和抢掠。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台,建立了北宋政权,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从此,北宋开始和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在这种背景下,幽云十六州的地位显得无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进攻中原,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而南面的北宋政权,若要北伐,也必须首先要攻下幽云十六州。显然,这里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域内包括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众多水系,是华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自战国时期就开始发挥着重要的防守作用。而此刻,幽云十六州已失,北宋犹如敞开了自己的门户,任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赶到北宋的都城开封。这样看来,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甚至于,赵匡胤还想到了都城南迁的办法,以避免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在赵光义等强硬派的坚决反对下,北宋才没有迁都洛阳,得以继续留都开封。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皇帝们从来就不曾忘记过这块土地。最初,存在诸多军事顾虑的宋太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向辽国赎买回燕云十六州。为此,赵匡胤特意在内府库中设置了“封桩库”,用于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不过,还没到真正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就被“烛影斧声”了。赵匡胤驾崩后,强硬派赵光义继位,之后北宋政权彻底放弃了原先的赎买之策,改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开始,掀开了宋、辽之间一系列战争的序幕,两方都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986年,即位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之时,主动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对辽国展开了北伐。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云十六州之地。在战争的初期,北宋军队连战连捷,收复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由于中路军的统领曹彬指挥不当,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队时,中路军被击溃,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军。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军被契丹军包围,主将杨业力战殉国。杨业就是后来小说《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历史原型,被后世所传颂。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军事力量,再没有能力可以发起像样的军事行动。此后,北宋从之前的积极进攻态势,转变为被动防守态势。据《宋史》记载: 雍熙之后,终宋不振。而雍熙之战后,辽国被彻底激怒,主战派完全占了上风,发动了对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但是,辽国又没有实力完全歼灭北宋。最终,北宋和辽国相互妥协,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维护了宋辽百年的安宁。辽国灭亡之后,幽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领,正式改燕京为金中都,定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以幽云十六州为跳板,继续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女真人被蒙古人消灭后,幽云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里。元世祖忽必烈时,改燕京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成为整个元朝的都城,而幽云十六州也成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阵地。明朝建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军终于攻克了大都。至此,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从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间四百三十二年的时间里,幽云十六州来回辗转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无数的汉人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牺牲,而造成这一窘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当年的“儿皇帝”石敬瑭。原创作者:文史不假赵匡胤并没有杀掉这个婴儿,反而将他送给了大将潘美收养。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被部下拥立为帝,而赵匡胤的旧主,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国号为宋。在赵匡胤登基后,对于原后周的皇室成员逐一进行了处置,周恭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不久后与其母符太后迁往房州,并在开宝六年去世,年仅21岁,除了柴宗训之外,周世宗柴荣还有一个幼子尚在人世,这个孩子被赵匡胤在皇宫中发现后,身旁的大臣们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都力劝赵匡胤杀掉这个婴儿。但最终,赵匡胤拒绝了大臣们的要求,不仅没有杀掉周世宗的幼子,反而将其送给了大将潘美,由他进行收养,终赵匡胤一生,再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古代新王朝建立后,对于前朝皇室成员,大多数都会赶尽杀绝,以免后患无穷,但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留周世宗幼子性命,还安排人进行收养,赵匡胤此举究竟是何用意?作为周世宗的血脉,这个孩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赵匡胤在宫中发现周世宗幼子一事,记载在北宋文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录》中。赵匡胤在登基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均搬离了皇宫,搬到了附近的天清寺居住,赵匡胤成了皇宫的主人,在大臣的簇拥下,赵匡胤来到了皇宫,准备看一看他的新家。到了皇宫之后,还没来得及搬走的宫女们列成两排,以迎接新皇帝的到来,扫视一圈后,赵匡胤发现在队伍的末端,有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赵匡胤对此十分的好奇,便问周围的大臣,宫女怀中所抱婴儿是谁?怎么会在皇宫里出现?谋臣范质上前一步回禀道,这个婴儿,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周世宗柴荣是赵匡胤的旧主,早在他刚当上后周时,就十分欣赏赵匡胤,并将其擢升为禁军统领,之后赵匡胤随柴荣攻打北汉,表现十分英勇,多次救柴荣于危难当中,这就更让柴荣对他看重。之后,赵匡胤官运一路亨通,短短五年,就做到了忠武军节度使这个位置,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着实不薄。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赵匡胤随行,在归途中,柴荣得到一个皮口袋,打开后里面有块木板,上书“点检做天子”,这件事,让柴荣十分的郁闷。点检是后周的一个官职,全称为殿前都点检,其职责主要是负责皇宫大内的安保工作,手下掌握着万余精兵,这个职位,关系到皇帝本人的人身安全,所以,一般都由亲信担任。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虽说是亲戚,但并不代表柴荣对他没什么戒心,尤其是在捡到这块牌子后,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在回到京师后,柴荣就找了个借口,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给下了。但该职位关系重大,不能长期空缺,在深思熟虑后,柴荣叫来了赵匡胤,委任他为新的殿前都点检。此事之后,柴荣很快病重,不久便驾崩,其长子柴宗训登上皇位,是为周恭帝,当时柴宗训只有七岁,因其年幼,朝政则有符太后以及一帮老臣搭理。在周恭帝登基的次年,也就是显德七年,有人传闻说契丹要大举入侵,符太后与周恭帝慌做一团,最终,在大臣的推举下,赵匡胤挂帅,率军出征,但在大军行至陈桥时,发生了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赵匡胤带兵返回,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成了天子。若是柴荣知道,当年那块木板上所说的“点检”指的是赵匡胤,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而此时此刻,听闻范质说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幼子时,赵匡胤的反应十分奇怪,沉吟半天,都没有说一句话,当时在他身旁的,除了范质以外,还有赵普、潘美等人,想了半天,赵匡胤转头看向了赵普。赵普是赵匡胤的军师,陈桥兵变中,赵普居功甚伟,因为他向来足智多谋,因此,赵匡胤看着他的意思就是,眼前的这个孩子,该怎么办?赵普当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当下几乎是没有犹豫,便脱口而出“去之!”去之,就是杀掉的意思,赵普这样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讲,确实是很正确的,斩草除根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赵普将这句话说出来而已。一旁的范质,看到赵普如此回答,也跟着附和,但站在最后的大将潘美,却一言不发。赵匡胤对于潘美的沉默,也是看到了眼里,直接点名潘美,问他该如何处理。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说道:“我曾经与陛下(指赵匡胤)同为世宗皇帝的臣子,如果现在我劝陛下杀掉这个孩子,那么就是对不起世宗;但如果我劝陛下放过这个孩子,那么就会招致陛下对我的怀疑,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潘美听闻潘美的回答,赵匡胤也是哈哈一笑,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已经夺了周世宗的皇位,如果再杀他的儿子,他赵匡胤也不忍心啊,换而言之,就是赵匡胤决定不杀这个孩子了。但不杀,这个孩子该如何处置呢?总不能任由他长大,日后成为隐患怎么办?最终,赵匡胤下令,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大将潘美(谁让你刚才话多来着),由其收养,并特意对潘美交代了一句话。”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赵匡胤自此,潘美多了一个大侄子,而赵匡胤在此事之后,再也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而潘美也从没对赵匡胤提起过,仿佛世界上不存在这个孩子一样。俗话说,凡事有果必有因,赵匡胤的这个举动,并非随意而为,结合他之后的杯酒释兵权等操作,就知道赵匡胤不是一个大脑简单的人,反而是一个极富谋略的一代雄主,而没有杀周世宗的幼子,并安排潘美收养,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这些原因,直接关系到赵匡胤的皇位以及大宋江山的稳固与否。第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杀周世宗柴荣的幼子?众所周知,赵匡胤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除了与他本人的谋略英勇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周世宗柴荣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柴荣对赵匡胤的赏识,就没有赵匡胤的今天。而今,在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年幼的周恭帝和符太后这个妇道人家,根本不是赵匡胤对手,更何况,满朝文武也基本上站在了赵匡胤这一边,这样一来,周恭帝不得不禅让。禅让之后,赵匡胤对于周恭帝,自然是要优待。为何?周恭帝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禅让剧”里的男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括一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因此不能对周恭帝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能好好养着,这样才能把这出“禅让”大戏给演下去。而对于周世宗的幼子,也就是周恭帝的弟弟,是万万杀不得的。如果赵匡胤杀了这个孩子,那么,就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他所塑造的仁义形象,就会轰然崩坍,而所谓的“禅让”,也会成为一个笑话。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就会聚拢在活着的周恭帝身边,从而形成对刚刚建立的宋朝极大的威胁。所以,这个孩子,有不能杀的理由,同时,由于发现这个孩子时,在场不止一人,所以,秘密处理这条路,也被堵死,如此一来,只能放这个孩子一条生路。但放了之后,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任其自寻出路,他日流落街头,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夭折,二是被有心人收养并利用。这种给未来埋下隐患的事情,赵匡胤是万万不会做的,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找个值得信任的人收养,这样才能避免节外生枝。第二个问题,赵匡胤为何选择了潘美?自然不是因为潘美话多,实际上,赵匡胤选择潘美,是因为潘美是在场的人中,最为稳妥的。收养周世宗幼子这件事,必须要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那谁是值得赵匡胤信任的人呢?从感情上来讲,应该是他的“义社十兄弟”,但虽说这些人值得信任,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目标太大。让这些人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世人皆知,而赵匡胤要的,是越隐蔽越好,显然这些人不符合标准。那么在场的范质和赵普可以吗?也不可以,因为他们已经明确表达出要杀这个孩子的意思,难保日后他们会做出一些“意外”,这就与赵匡胤的初衷相违背。而潘美就是最佳人选。潘美虽说没有“义社十兄弟”名气大,但他和赵匡胤的交情却很深厚,包括在“陈桥兵变”之后,就是他受赵匡胤的委派,与当时的文官们洽谈,让他们接受新政权,而私底下,赵匡胤经常拉着潘美,两人喝酒聊天,直至深夜。“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名气不大,不引人瞩目,但关系颇深,值得信任,所以这件事,交给潘美去做最好,也只有这样,既能方便监控,又不至于发生意外,赵匡胤找的这个人选,甚好!而最绝妙的是,赵匡胤的那句郑重交代,告诉潘美,虽是收养,不能当儿子,而是要当做侄子,理由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再当潘美的儿子。自古以来,收养都是为子,但赵匡胤却创造性地发明了收养为侄子这个说法,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和潘美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身为臣子,怎么能收养国君之子为儿子呢?不得不说,赵匡胤想得真周到,既照顾了周世宗的面子,也解决了问题。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的结局如何?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孩子在被潘美收养后,也随了潘姓,改名潘惟吉(一说为潘惟正),在潘美的教育下,他做事勤勤恳恳,且十分懂礼法。在其长大后,先后担任了天雄军驻泊都监、浔州刺史,并在此期间成家立业。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遣派潘惟吉出使契丹,在临行前,潘惟吉便染病,但其为了完成使命,谎称没病,之后便抱恙上路,结果走到雄州时,病发身亡。潘惟吉的后人中,大部分都默默无闻,但在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个名将潘夙,但因为其身世的关系,所说有勇有谋,并立下不少战功,但始终没能得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小结: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在皇宫中发现了宫女所抱的周世宗幼子,在大臣都劝他将这个婴儿杀死,以便斩草除根时,赵匡胤却拒绝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杀这个孩子容易,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就会因此倒塌,同时也会让反对势力有了借口,所以,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了大将潘美收养,而选择潘美的原因则是,潘美的名气小,不会成为目标,同时潘美也值得赵匡胤信任,在这个孩子被收养后,成为了潘美的侄子,他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所谓幽云十六州,具体包含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共计十六个州。其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积大约十万平方公里。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热热闹闹的阶段,大小割据势力建国称帝就像是过家家一样。而且,很少有能长久存在的,都是昙花一现,让人记住都难。其中,唯一能让后人记忆深刻的皇帝,还几乎真就没有。唯独一个例外的,他的名气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还要大,这就是被人唾弃的“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早先,他因为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后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对他委以了重任,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后唐同光四年时,石敬瑭被授予陕州保义军的节度使,后又调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马步军统领。至此,石敬瑭彻底掌握了后唐在整个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最大的实力派。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后唐闵帝。唐闵帝为了防范石敬瑭,将其加授了中书令,但却剥夺了他河东节度使的兵权,改由潞王李从珂担任。结果,李从珂更不省心,很快就发动了兵变,推翻了闵帝李从厚的统治。与此同时,石敬瑭立即归顺了潞王李从珂。 可惜!称帝后的李从珂,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石敬瑭,甚至将其当成最大的威胁来提防。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结果,准备充分的李从珂很快就将石敬瑭击败。无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为了说动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动提出: 一、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义父; 三、每年向契丹进贡大批财物。这样,在契丹军队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终于消灭了后唐,宣布改国号为“晋”,定都汴梁,史称后晋。同时,石敬瑭也遵守约定,将这一地区割让给了契丹辽国。据《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丢失幽云十六州后,我国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谓是门户大开和无险可守。自此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可以轻易向中原腹地进行奔袭和抢掠。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台,建立了北宋政权,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从此,北宋开始和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在这种背景下,幽云十六州的地位显得无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进攻中原,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而南面的北宋政权,若要北伐,也必须首先要攻下幽云十六州。显然,这里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域内包括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众多水系,是华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自战国时期就开始发挥着重要的防守作用。而此刻,幽云十六州已失,北宋犹如敞开了自己的门户,任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赶到北宋的都城开封。这样看来,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甚至于,赵匡胤还想到了都城南迁的办法,以避免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在赵光义等强硬派的坚决反对下,北宋才没有迁都洛阳,得以继续留都开封。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皇帝们从来就不曾忘记过这块土地。最初,存在诸多军事顾虑的宋太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向辽国赎买回燕云十六州。为此,赵匡胤特意在内府库中设置了“封桩库”,用于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不过,还没到真正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就被“烛影斧声”了。赵匡胤驾崩后,强硬派赵光义继位,之后北宋政权彻底放弃了原先的赎买之策,改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开始,掀开了宋、辽之间一系列战争的序幕,两方都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986年,即位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之时,主动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对辽国展开了北伐。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云十六州之地。在战争的初期,北宋军队连战连捷,收复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由于中路军的统领曹彬指挥不当,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队时,中路军被击溃,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军。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军被契丹军包围,主将杨业力战殉国。杨业就是后来小说《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历史原型,被后世所传颂。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军事力量,再没有能力可以发起像样的军事行动。此后,北宋从之前的积极进攻态势,转变为被动防守态势。据《宋史》记载: 雍熙之后,终宋不振。而雍熙之战后,辽国被彻底激怒,主战派完全占了上风,发动了对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但是,辽国又没有实力完全歼灭北宋。最终,北宋和辽国相互妥协,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维护了宋辽百年的安宁。辽国灭亡之后,幽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领,正式改燕京为金中都,定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以幽云十六州为跳板,继续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女真人被蒙古人消灭后,幽云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里。元世祖忽必烈时,改燕京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成为整个元朝的都城,而幽云十六州也成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阵地。明朝建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军终于攻克了大都。至此,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从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间四百三十二年的时间里,幽云十六州来回辗转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无数的汉人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牺牲,而造成这一窘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当年的“儿皇帝”石敬瑭。原创作者:文史不假赵匡胤并没有杀掉这个婴儿,反而将他送给了大将潘美收养。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被部下拥立为帝,而赵匡胤的旧主,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国号为宋。在赵匡胤登基后,对于原后周的皇室成员逐一进行了处置,周恭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不久后与其母符太后迁往房州,并在开宝六年去世,年仅21岁,除了柴宗训之外,周世宗柴荣还有一个幼子尚在人世,这个孩子被赵匡胤在皇宫中发现后,身旁的大臣们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都力劝赵匡胤杀掉这个婴儿。但最终,赵匡胤拒绝了大臣们的要求,不仅没有杀掉周世宗的幼子,反而将其送给了大将潘美,由他进行收养,终赵匡胤一生,再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古代新王朝建立后,对于前朝皇室成员,大多数都会赶尽杀绝,以免后患无穷,但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留周世宗幼子性命,还安排人进行收养,赵匡胤此举究竟是何用意?作为周世宗的血脉,这个孩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赵匡胤在宫中发现周世宗幼子一事,记载在北宋文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录》中。赵匡胤在登基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均搬离了皇宫,搬到了附近的天清寺居住,赵匡胤成了皇宫的主人,在大臣的簇拥下,赵匡胤来到了皇宫,准备看一看他的新家。到了皇宫之后,还没来得及搬走的宫女们列成两排,以迎接新皇帝的到来,扫视一圈后,赵匡胤发现在队伍的末端,有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赵匡胤对此十分的好奇,便问周围的大臣,宫女怀中所抱婴儿是谁?怎么会在皇宫里出现?谋臣范质上前一步回禀道,这个婴儿,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周世宗柴荣是赵匡胤的旧主,早在他刚当上后周时,就十分欣赏赵匡胤,并将其擢升为禁军统领,之后赵匡胤随柴荣攻打北汉,表现十分英勇,多次救柴荣于危难当中,这就更让柴荣对他看重。之后,赵匡胤官运一路亨通,短短五年,就做到了忠武军节度使这个位置,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着实不薄。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赵匡胤随行,在归途中,柴荣得到一个皮口袋,打开后里面有块木板,上书“点检做天子”,这件事,让柴荣十分的郁闷。点检是后周的一个官职,全称为殿前都点检,其职责主要是负责皇宫大内的安保工作,手下掌握着万余精兵,这个职位,关系到皇帝本人的人身安全,所以,一般都由亲信担任。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虽说是亲戚,但并不代表柴荣对他没什么戒心,尤其是在捡到这块牌子后,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在回到京师后,柴荣就找了个借口,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给下了。但该职位关系重大,不能长期空缺,在深思熟虑后,柴荣叫来了赵匡胤,委任他为新的殿前都点检。此事之后,柴荣很快病重,不久便驾崩,其长子柴宗训登上皇位,是为周恭帝,当时柴宗训只有七岁,因其年幼,朝政则有符太后以及一帮老臣搭理。在周恭帝登基的次年,也就是显德七年,有人传闻说契丹要大举入侵,符太后与周恭帝慌做一团,最终,在大臣的推举下,赵匡胤挂帅,率军出征,但在大军行至陈桥时,发生了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赵匡胤带兵返回,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成了天子。若是柴荣知道,当年那块木板上所说的“点检”指的是赵匡胤,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而此时此刻,听闻范质说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幼子时,赵匡胤的反应十分奇怪,沉吟半天,都没有说一句话,当时在他身旁的,除了范质以外,还有赵普、潘美等人,想了半天,赵匡胤转头看向了赵普。赵普是赵匡胤的军师,陈桥兵变中,赵普居功甚伟,因为他向来足智多谋,因此,赵匡胤看着他的意思就是,眼前的这个孩子,该怎么办?赵普当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当下几乎是没有犹豫,便脱口而出“去之!”去之,就是杀掉的意思,赵普这样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讲,确实是很正确的,斩草除根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赵普将这句话说出来而已。一旁的范质,看到赵普如此回答,也跟着附和,但站在最后的大将潘美,却一言不发。赵匡胤对于潘美的沉默,也是看到了眼里,直接点名潘美,问他该如何处理。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说道:“我曾经与陛下(指赵匡胤)同为世宗皇帝的臣子,如果现在我劝陛下杀掉这个孩子,那么就是对不起世宗;但如果我劝陛下放过这个孩子,那么就会招致陛下对我的怀疑,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潘美听闻潘美的回答,赵匡胤也是哈哈一笑,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已经夺了周世宗的皇位,如果再杀他的儿子,他赵匡胤也不忍心啊,换而言之,就是赵匡胤决定不杀这个孩子了。但不杀,这个孩子该如何处置呢?总不能任由他长大,日后成为隐患怎么办?最终,赵匡胤下令,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大将潘美(谁让你刚才话多来着),由其收养,并特意对潘美交代了一句话。”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赵匡胤自此,潘美多了一个大侄子,而赵匡胤在此事之后,再也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而潘美也从没对赵匡胤提起过,仿佛世界上不存在这个孩子一样。俗话说,凡事有果必有因,赵匡胤的这个举动,并非随意而为,结合他之后的杯酒释兵权等操作,就知道赵匡胤不是一个大脑简单的人,反而是一个极富谋略的一代雄主,而没有杀周世宗的幼子,并安排潘美收养,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这些原因,直接关系到赵匡胤的皇位以及大宋江山的稳固与否。第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杀周世宗柴荣的幼子?众所周知,赵匡胤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除了与他本人的谋略英勇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周世宗柴荣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柴荣对赵匡胤的赏识,就没有赵匡胤的今天。而今,在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年幼的周恭帝和符太后这个妇道人家,根本不是赵匡胤对手,更何况,满朝文武也基本上站在了赵匡胤这一边,这样一来,周恭帝不得不禅让。禅让之后,赵匡胤对于周恭帝,自然是要优待。为何?周恭帝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禅让剧”里的男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括一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因此不能对周恭帝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能好好养着,这样才能把这出“禅让”大戏给演下去。而对于周世宗的幼子,也就是周恭帝的弟弟,是万万杀不得的。如果赵匡胤杀了这个孩子,那么,就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他所塑造的仁义形象,就会轰然崩坍,而所谓的“禅让”,也会成为一个笑话。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就会聚拢在活着的周恭帝身边,从而形成对刚刚建立的宋朝极大的威胁。所以,这个孩子,有不能杀的理由,同时,由于发现这个孩子时,在场不止一人,所以,秘密处理这条路,也被堵死,如此一来,只能放这个孩子一条生路。但放了之后,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任其自寻出路,他日流落街头,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夭折,二是被有心人收养并利用。这种给未来埋下隐患的事情,赵匡胤是万万不会做的,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找个值得信任的人收养,这样才能避免节外生枝。第二个问题,赵匡胤为何选择了潘美?自然不是因为潘美话多,实际上,赵匡胤选择潘美,是因为潘美是在场的人中,最为稳妥的。收养周世宗幼子这件事,必须要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那谁是值得赵匡胤信任的人呢?从感情上来讲,应该是他的“义社十兄弟”,但虽说这些人值得信任,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目标太大。让这些人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世人皆知,而赵匡胤要的,是越隐蔽越好,显然这些人不符合标准。那么在场的范质和赵普可以吗?也不可以,因为他们已经明确表达出要杀这个孩子的意思,难保日后他们会做出一些“意外”,这就与赵匡胤的初衷相违背。而潘美就是最佳人选。潘美虽说没有“义社十兄弟”名气大,但他和赵匡胤的交情却很深厚,包括在“陈桥兵变”之后,就是他受赵匡胤的委派,与当时的文官们洽谈,让他们接受新政权,而私底下,赵匡胤经常拉着潘美,两人喝酒聊天,直至深夜。“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名气不大,不引人瞩目,但关系颇深,值得信任,所以这件事,交给潘美去做最好,也只有这样,既能方便监控,又不至于发生意外,赵匡胤找的这个人选,甚好!而最绝妙的是,赵匡胤的那句郑重交代,告诉潘美,虽是收养,不能当儿子,而是要当做侄子,理由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再当潘美的儿子。自古以来,收养都是为子,但赵匡胤却创造性地发明了收养为侄子这个说法,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和潘美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身为臣子,怎么能收养国君之子为儿子呢?不得不说,赵匡胤想得真周到,既照顾了周世宗的面子,也解决了问题。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的结局如何?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孩子在被潘美收养后,也随了潘姓,改名潘惟吉(一说为潘惟正),在潘美的教育下,他做事勤勤恳恳,且十分懂礼法。在其长大后,先后担任了天雄军驻泊都监、浔州刺史,并在此期间成家立业。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遣派潘惟吉出使契丹,在临行前,潘惟吉便染病,但其为了完成使命,谎称没病,之后便抱恙上路,结果走到雄州时,病发身亡。潘惟吉的后人中,大部分都默默无闻,但在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个名将潘夙,但因为其身世的关系,所说有勇有谋,并立下不少战功,但始终没能得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小结: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在皇宫中发现了宫女所抱的周世宗幼子,在大臣都劝他将这个婴儿杀死,以便斩草除根时,赵匡胤却拒绝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杀这个孩子容易,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就会因此倒塌,同时也会让反对势力有了借口,所以,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了大将潘美收养,而选择潘美的原因则是,潘美的名气小,不会成为目标,同时潘美也值得赵匡胤信任,在这个孩子被收养后,成为了潘美的侄子,他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所谓幽云十六州,具体包含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共计十六个州。其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积大约十万平方公里。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热热闹闹的阶段,大小割据势力建国称帝就像是过家家一样。而且,很少有能长久存在的,都是昙花一现,让人记住都难。其中,唯一能让后人记忆深刻的皇帝,还几乎真就没有。唯独一个例外的,他的名气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还要大,这就是被人唾弃的“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早先,他因为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后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对他委以了重任,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后唐同光四年时,石敬瑭被授予陕州保义军的节度使,后又调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马步军统领。至此,石敬瑭彻底掌握了后唐在整个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最大的实力派。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后唐闵帝。唐闵帝为了防范石敬瑭,将其加授了中书令,但却剥夺了他河东节度使的兵权,改由潞王李从珂担任。结果,李从珂更不省心,很快就发动了兵变,推翻了闵帝李从厚的统治。与此同时,石敬瑭立即归顺了潞王李从珂。 可惜!称帝后的李从珂,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石敬瑭,甚至将其当成最大的威胁来提防。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结果,准备充分的李从珂很快就将石敬瑭击败。无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为了说动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动提出: 一、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义父; 三、每年向契丹进贡大批财物。这样,在契丹军队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终于消灭了后唐,宣布改国号为“晋”,定都汴梁,史称后晋。同时,石敬瑭也遵守约定,将这一地区割让给了契丹辽国。据《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丢失幽云十六州后,我国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谓是门户大开和无险可守。自此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可以轻易向中原腹地进行奔袭和抢掠。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台,建立了北宋政权,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从此,北宋开始和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在这种背景下,幽云十六州的地位显得无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进攻中原,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而南面的北宋政权,若要北伐,也必须首先要攻下幽云十六州。显然,这里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域内包括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众多水系,是华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自战国时期就开始发挥着重要的防守作用。而此刻,幽云十六州已失,北宋犹如敞开了自己的门户,任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赶到北宋的都城开封。这样看来,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甚至于,赵匡胤还想到了都城南迁的办法,以避免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在赵光义等强硬派的坚决反对下,北宋才没有迁都洛阳,得以继续留都开封。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皇帝们从来就不曾忘记过这块土地。最初,存在诸多军事顾虑的宋太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向辽国赎买回燕云十六州。为此,赵匡胤特意在内府库中设置了“封桩库”,用于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不过,还没到真正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就被“烛影斧声”了。赵匡胤驾崩后,强硬派赵光义继位,之后北宋政权彻底放弃了原先的赎买之策,改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开始,掀开了宋、辽之间一系列战争的序幕,两方都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986年,即位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之时,主动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对辽国展开了北伐。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云十六州之地。在战争的初期,北宋军队连战连捷,收复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由于中路军的统领曹彬指挥不当,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队时,中路军被击溃,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军。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军被契丹军包围,主将杨业力战殉国。杨业就是后来小说《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历史原型,被后世所传颂。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军事力量,再没有能力可以发起像样的军事行动。此后,北宋从之前的积极进攻态势,转变为被动防守态势。据《宋史》记载: 雍熙之后,终宋不振。而雍熙之战后,辽国被彻底激怒,主战派完全占了上风,发动了对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但是,辽国又没有实力完全歼灭北宋。最终,北宋和辽国相互妥协,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维护了宋辽百年的安宁。辽国灭亡之后,幽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领,正式改燕京为金中都,定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以幽云十六州为跳板,继续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女真人被蒙古人消灭后,幽云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里。元世祖忽必烈时,改燕京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成为整个元朝的都城,而幽云十六州也成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阵地。明朝建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军终于攻克了大都。至此,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从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间四百三十二年的时间里,幽云十六州来回辗转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无数的汉人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牺牲,而造成这一窘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当年的“儿皇帝”石敬瑭。原创作者:文史不假赵匡胤并没有杀掉这个婴儿,反而将他送给了大将潘美收养。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被部下拥立为帝,而赵匡胤的旧主,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国号为宋。在赵匡胤登基后,对于原后周的皇室成员逐一进行了处置,周恭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不久后与其母符太后迁往房州,并在开宝六年去世,年仅21岁,除了柴宗训之外,周世宗柴荣还有一个幼子尚在人世,这个孩子被赵匡胤在皇宫中发现后,身旁的大臣们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都力劝赵匡胤杀掉这个婴儿。但最终,赵匡胤拒绝了大臣们的要求,不仅没有杀掉周世宗的幼子,反而将其送给了大将潘美,由他进行收养,终赵匡胤一生,再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古代新王朝建立后,对于前朝皇室成员,大多数都会赶尽杀绝,以免后患无穷,但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留周世宗幼子性命,还安排人进行收养,赵匡胤此举究竟是何用意?作为周世宗的血脉,这个孩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赵匡胤在宫中发现周世宗幼子一事,记载在北宋文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录》中。赵匡胤在登基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均搬离了皇宫,搬到了附近的天清寺居住,赵匡胤成了皇宫的主人,在大臣的簇拥下,赵匡胤来到了皇宫,准备看一看他的新家。到了皇宫之后,还没来得及搬走的宫女们列成两排,以迎接新皇帝的到来,扫视一圈后,赵匡胤发现在队伍的末端,有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赵匡胤对此十分的好奇,便问周围的大臣,宫女怀中所抱婴儿是谁?怎么会在皇宫里出现?谋臣范质上前一步回禀道,这个婴儿,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周世宗柴荣是赵匡胤的旧主,早在他刚当上后周时,就十分欣赏赵匡胤,并将其擢升为禁军统领,之后赵匡胤随柴荣攻打北汉,表现十分英勇,多次救柴荣于危难当中,这就更让柴荣对他看重。之后,赵匡胤官运一路亨通,短短五年,就做到了忠武军节度使这个位置,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着实不薄。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赵匡胤随行,在归途中,柴荣得到一个皮口袋,打开后里面有块木板,上书“点检做天子”,这件事,让柴荣十分的郁闷。点检是后周的一个官职,全称为殿前都点检,其职责主要是负责皇宫大内的安保工作,手下掌握着万余精兵,这个职位,关系到皇帝本人的人身安全,所以,一般都由亲信担任。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虽说是亲戚,但并不代表柴荣对他没什么戒心,尤其是在捡到这块牌子后,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在回到京师后,柴荣就找了个借口,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给下了。但该职位关系重大,不能长期空缺,在深思熟虑后,柴荣叫来了赵匡胤,委任他为新的殿前都点检。此事之后,柴荣很快病重,不久便驾崩,其长子柴宗训登上皇位,是为周恭帝,当时柴宗训只有七岁,因其年幼,朝政则有符太后以及一帮老臣搭理。在周恭帝登基的次年,也就是显德七年,有人传闻说契丹要大举入侵,符太后与周恭帝慌做一团,最终,在大臣的推举下,赵匡胤挂帅,率军出征,但在大军行至陈桥时,发生了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赵匡胤带兵返回,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成了天子。若是柴荣知道,当年那块木板上所说的“点检”指的是赵匡胤,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而此时此刻,听闻范质说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幼子时,赵匡胤的反应十分奇怪,沉吟半天,都没有说一句话,当时在他身旁的,除了范质以外,还有赵普、潘美等人,想了半天,赵匡胤转头看向了赵普。赵普是赵匡胤的军师,陈桥兵变中,赵普居功甚伟,因为他向来足智多谋,因此,赵匡胤看着他的意思就是,眼前的这个孩子,该怎么办?赵普当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当下几乎是没有犹豫,便脱口而出“去之!”去之,就是杀掉的意思,赵普这样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讲,确实是很正确的,斩草除根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赵普将这句话说出来而已。一旁的范质,看到赵普如此回答,也跟着附和,但站在最后的大将潘美,却一言不发。赵匡胤对于潘美的沉默,也是看到了眼里,直接点名潘美,问他该如何处理。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说道:“我曾经与陛下(指赵匡胤)同为世宗皇帝的臣子,如果现在我劝陛下杀掉这个孩子,那么就是对不起世宗;但如果我劝陛下放过这个孩子,那么就会招致陛下对我的怀疑,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潘美听闻潘美的回答,赵匡胤也是哈哈一笑,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已经夺了周世宗的皇位,如果再杀他的儿子,他赵匡胤也不忍心啊,换而言之,就是赵匡胤决定不杀这个孩子了。但不杀,这个孩子该如何处置呢?总不能任由他长大,日后成为隐患怎么办?最终,赵匡胤下令,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大将潘美(谁让你刚才话多来着),由其收养,并特意对潘美交代了一句话。”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赵匡胤自此,潘美多了一个大侄子,而赵匡胤在此事之后,再也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而潘美也从没对赵匡胤提起过,仿佛世界上不存在这个孩子一样。俗话说,凡事有果必有因,赵匡胤的这个举动,并非随意而为,结合他之后的杯酒释兵权等操作,就知道赵匡胤不是一个大脑简单的人,反而是一个极富谋略的一代雄主,而没有杀周世宗的幼子,并安排潘美收养,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这些原因,直接关系到赵匡胤的皇位以及大宋江山的稳固与否。第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杀周世宗柴荣的幼子?众所周知,赵匡胤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除了与他本人的谋略英勇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周世宗柴荣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柴荣对赵匡胤的赏识,就没有赵匡胤的今天。而今,在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年幼的周恭帝和符太后这个妇道人家,根本不是赵匡胤对手,更何况,满朝文武也基本上站在了赵匡胤这一边,这样一来,周恭帝不得不禅让。禅让之后,赵匡胤对于周恭帝,自然是要优待。为何?周恭帝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禅让剧”里的男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括一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因此不能对周恭帝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能好好养着,这样才能把这出“禅让”大戏给演下去。而对于周世宗的幼子,也就是周恭帝的弟弟,是万万杀不得的。如果赵匡胤杀了这个孩子,那么,就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他所塑造的仁义形象,就会轰然崩坍,而所谓的“禅让”,也会成为一个笑话。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就会聚拢在活着的周恭帝身边,从而形成对刚刚建立的宋朝极大的威胁。所以,这个孩子,有不能杀的理由,同时,由于发现这个孩子时,在场不止一人,所以,秘密处理这条路,也被堵死,如此一来,只能放这个孩子一条生路。但放了之后,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任其自寻出路,他日流落街头,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夭折,二是被有心人收养并利用。这种给未来埋下隐患的事情,赵匡胤是万万不会做的,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找个值得信任的人收养,这样才能避免节外生枝。第二个问题,赵匡胤为何选择了潘美?自然不是因为潘美话多,实际上,赵匡胤选择潘美,是因为潘美是在场的人中,最为稳妥的。收养周世宗幼子这件事,必须要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那谁是值得赵匡胤信任的人呢?从感情上来讲,应该是他的“义社十兄弟”,但虽说这些人值得信任,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目标太大。让这些人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世人皆知,而赵匡胤要的,是越隐蔽越好,显然这些人不符合标准。那么在场的范质和赵普可以吗?也不可以,因为他们已经明确表达出要杀这个孩子的意思,难保日后他们会做出一些“意外”,这就与赵匡胤的初衷相违背。而潘美就是最佳人选。潘美虽说没有“义社十兄弟”名气大,但他和赵匡胤的交情却很深厚,包括在“陈桥兵变”之后,就是他受赵匡胤的委派,与当时的文官们洽谈,让他们接受新政权,而私底下,赵匡胤经常拉着潘美,两人喝酒聊天,直至深夜。“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名气不大,不引人瞩目,但关系颇深,值得信任,所以这件事,交给潘美去做最好,也只有这样,既能方便监控,又不至于发生意外,赵匡胤找的这个人选,甚好!而最绝妙的是,赵匡胤的那句郑重交代,告诉潘美,虽是收养,不能当儿子,而是要当做侄子,理由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再当潘美的儿子。自古以来,收养都是为子,但赵匡胤却创造性地发明了收养为侄子这个说法,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和潘美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身为臣子,怎么能收养国君之子为儿子呢?不得不说,赵匡胤想得真周到,既照顾了周世宗的面子,也解决了问题。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的结局如何?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孩子在被潘美收养后,也随了潘姓,改名潘惟吉(一说为潘惟正),在潘美的教育下,他做事勤勤恳恳,且十分懂礼法。在其长大后,先后担任了天雄军驻泊都监、浔州刺史,并在此期间成家立业。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遣派潘惟吉出使契丹,在临行前,潘惟吉便染病,但其为了完成使命,谎称没病,之后便抱恙上路,结果走到雄州时,病发身亡。潘惟吉的后人中,大部分都默默无闻,但在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个名将潘夙,但因为其身世的关系,所说有勇有谋,并立下不少战功,但始终没能得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小结: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在皇宫中发现了宫女所抱的周世宗幼子,在大臣都劝他将这个婴儿杀死,以便斩草除根时,赵匡胤却拒绝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杀这个孩子容易,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就会因此倒塌,同时也会让反对势力有了借口,所以,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了大将潘美收养,而选择潘美的原因则是,潘美的名气小,不会成为目标,同时潘美也值得赵匡胤信任,在这个孩子被收养后,成为了潘美的侄子,他的一生,也因此改变。郭威(904—954年),后周太祖,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一说继子)。由于他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所以人们管叫他郭雀儿。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大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之一。郭威长大后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了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于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后周。郭威幼时家贫,有书说他原来姓常,父亲死后,随母亲王氏改嫁晋州刺史郭简后改成郭姓。不久,郭简被刘仁恭所杀,3岁多的郭威在母亲带领下迁往晋阳(今山西太原)。不两年,母亲王氏去世,郭威小小年纪就就成了孤儿。姨母韩氏见郭威可怜,就收养了他。姨母家里也不宽裕,所以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后来还讨过饭。郭威18岁那年,后梁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继韬为扩充实力,大肆招兵买马,郭威和亲戚一起从了军。李继韬见郭威膀大腰圆,长相英俊,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亲兵卫士。后来,李继韬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兵攻灭,收编了李继韬的军队,把郭威编入了唐庄宗李存勖的 “从马直” 宿卫军中。郭威粗通文墨,特别喜欢看兵书战策,在同僚李琼的帮助下学到了不少军事和管理知识。李存勖见郭威爱学习,懂军事,破格提拔他为军中校尉。后因战事连连,给了郭威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因功升迁很快。后晋石敬瑭灭掉后唐,郭威成了石敬瑭的部下,他与当时后晋都虞侯刘知远交好。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因在攻开封、定都城、帮助刘知远称帝中立有大功,被拔擢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领一方大军的将帅。不久,后汉发生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凤翔(今陕西凤翔)赵思绾、永兴(今陕西西安)王景崇三镇叛乱,刘知远派大将白文珂等人前去平叛,没有平定,后汉朝廷又授命郭威前去。郭威为人忠厚,人缘也不错,文臣愿意和他交往,武将愿意给他卖命,士兵愿意为他去死。郭威在平叛在身先士卒,甘冒矢石,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很快就平定了三地叛乱。郭威不居功、不贪财。向后汉隐帝刘承祐(此时后汉高祖已死)述说将士和地方官员的功劳。特别感谢朝廷各部给前线将士的大力支持。这样,尽管自己获得的利益相对少了,但是将士、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有奖赏,郭威这种推恩及人的做法,提高了自己的威信。郭威平定叛乱后,威望极高,后汉隐帝刘承祐心生忌惮,特别是郭威掌握着兵权,身居国家中枢,如芒刺在背。便任命郭威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魏州(今河北大名),名义上说是防止契丹入侵,实际就是让他远离权力中心,便于自己掌控朝廷。郭威到任后,积极备战,重用文臣贤士。为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军士和百姓开荒生产、发展经济贸易,在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契丹人知道郭威的能耐,主动与之修好,双边开展互惠贸易。后汉隐帝刘承祐忌惮郭威等前朝老臣、旧将,让郭威驻守边疆,就是让他远离京城,也就是担心他碍事,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意思。 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听信谗言,杀害了朝廷重臣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以及郭威留在京城的妇孺宗亲,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刘承祐又与舅舅李业(李太后之弟)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还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刘承祐的另一个舅舅)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打算一举铲除前朝老旧势力。谁知李弘义与李业不同,他把诏书密示给了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的计策,伪作诏书,宣称刘承祐令郭威诛杀诸将,促使大家群情激愤,推举郭威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隐帝刘承祐见郭威起兵造反,忙派兵抵御。乾祐三年(950年)冬月,郭威率兵渡河,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cōng)脱观察郭威的动向。刘承祐的所作所为,几乎得罪了全朝大部分文武,没有人真心愿为他卖命,所以,郭威“不出旬日”就攻到京城开封。隐帝刘承祐认为自己还有实力,拒绝了其母李太后让人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建议。决定亲自领兵出击,反遭部下反叛杀死。亲信将领苏逢吉也被迫自尽。郭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京城,杀掉了刘承祐的几个主要亲信干将。郭威比较明智,没有直接即位,而是率先推举李太后垂帘主持国政,以安人心。同时严禁将领士兵掠夺骚扰,恢复京城秩序。李太后下诏立刘知远的养子刘赟为帝,命宰相冯道前往徐州迎请刘赟。李太后的做法显然不合众意,他们谎称契丹入境,李太后无奈,只好命郭威迎击契丹,他们走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数千将士举行哗变,大叫:“我们拥护郭公攻打京城,就是要推翻刘氏,现在我们已与刘氏积下冤仇,为刘氏卖命,我们会有好下场吗”?又有将士扯下黄旗,披在郭威肩上,众军山呼万岁,郭威见事已如此,只得率大军返回开封。这时,刘赟、冯道已到宋州(今河南商丘),郭威手下监军大将王峻率7百余骑星夜兼程拦住刘赟,杀了刘赟亲信数人。郭威赶到宋州,收编了刘赟卫队,把刘赟软禁在宋州。自己带兵回到开封,李太后见状,被迫废刘赟为湘阴公,并与次年(951年)正月,宣示诰命(退位诏书)立郭威为帝,将后汉国符、宝钺授予郭威。郭威在开封崇元殿即位,改国号为周,史称 “后周”,年号广顺。郭威即位后,为绝后患,命人杀掉了刘赟。刘赟的父亲刘崇闻讯大怒,自立为帝,是为北汉,占据了北部12州之地,并依附了契丹,从此与后周作对。广顺元年(951年)二月,刘崇在契丹的支持下,领兵五路攻打晋州(今河北临汾),被郭威打败。刘崇哪能甘心,同年十月,刘崇率两万精兵,联合契丹5万人马,共7万人再次挑衅后周。这年腊月,天降大雪,郭威亲自率军反攻,大破刘崇。契丹人得知郭威亲来,不敢对阵,连忙烧营遁逃。郭威趁势追击,大获全胜。北汉军见契丹人退走,自知不敌,慌不择路,跌死山崖深谷者无数。次年春,郭威率军平定兖州(今山东兖州)的慕容彦超,后周边境趋于稳定。郭威虽是武将,却颇有谋略见识,而且为人忠厚,不少人争相投奔于他,比如赵匡胤(宋太祖)、冯道(中书令)等都先后跟随其左右。郭威不仅在战场上是一员骁将,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过人之处。在以前镇守邺城、魏州时,就显示他善于治理的才能。郭威为人宽厚、仁德,因为他从小饱受苦乱,还要过饭,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体会。所以他极力改革旧习,均田赋、革弊端、开荒地、任贤能、废苛法、惩贪官、尚节俭、禁扰民。自己带头身体力行,他曾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如今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去世时也只要求自己用纸衣瓦棺下葬。郭威励精图治,重用有才德的文臣,经过短短三年,后周就出现了富国强民、社会安定、百姓乐业的景象。为后周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东都事略》等史书记载,唐庄宗李存勖有一嫔妃柴氏,在李存勖死后被遣散回家,途中遇雨,在旅舍避雨时碰到了要饭的郭威,柴氏不嫌弃郭威的出身和经历,反而以金银资助,两人结为夫妻。柴氏在政治、管理和用人方面给了郭威很多帮助。郭威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郭威即位时,柴氏已经去世(被隐帝刘承祐所杀),郭威追封柴氏为皇后。因子女被杀,只好将柴氏娘家侄子柴荣过继为螟蛉,立为太子。柴荣,就是后来的后周世宗。广顺三年(953年)腊月,郭威一病不起,将国家重任交给了柴荣。并忍痛临朝举行朝庆大典,将年号改为显德。诏令太子柴荣监国。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自知大限将至,提前写好遗诏,将皇位传给了周世宗。嘱咐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代为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就可以了”。又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还完好无损。因此,你一定要按我要求去埋葬。你每到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能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是可以的。另外,你要让人在河府(今河北河间)、魏府(今河北大名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今河南开封)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是我作战过的地方,作为纪念啊”!当晚,郭威去世,时年51岁,谥号“武孝皇帝”,葬于嵩陵。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先生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周太祖为扭转颓势,着手改革,局面为之一新”!

作为史上最节俭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有哪些感人事迹

4,辩论修养 史广顺以下哪一点不是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问

辩论中在回答时已经进入了设定的空间说的是:预设前提。 这是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院机器智能研究所副教授史广顺所讲的《辩论修养》考试题目之一。 意思就是:“回答时已经进入了设定的空间”是辩论开始前,辩论组委会制定的辩论流程之一,是辩论...
1

5,南开有哪些牛教授

李肇星、顾沛、薛锋、徐江、侯欣、王兆君等真的是很多,有些教授在社会上也许不是很有名气,但在他们自己的所属领域非常厉害,大拿级。还有些老师也是很猛的,比如史广顺,尽管不是教授级,但如今三十出头就已进阶副教授,足见其凶悍。。南开“四大才子”之一
同问。。。
文泰做了很多年了,山东省内应该是第一没跑。南开是今年刚起来的吧,广告比较多而已

6,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仿真与游戏设计方向这

我是08数媒的,仿游专业是10年开设的,专业主任是史广顺老师,一位才华横溢的副教授,仿游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都由史老师一人承担,他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独特新颖,我一直在旁听这个专业的课程,收益颇丰。希望你能很快的融入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前途无量哦。
先自己在网络上查一下入门科目.. 自己先试着学习一段时间. 确认你真的有这个兴趣想学的时候. 可以查找一些专业的学校. 北京和深圳好像有很多这种专修学院.

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d仿真设计方向怎么样

我是08数媒的,仿游专业是10年开设的,专业主任是史广顺老师,一位才华横溢的副教授,仿游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都由史老师一人承担,他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独特新颖,我一直在旁听这个专业的课程,收益颇丰。希望你能很快的融入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前途无量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d仿真设计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photoshop、3dmax、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维动画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特别是计算机与人文艺术的交叉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数字媒体软件和系统开发能力或者较强的3d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较高的艺术鉴赏和沟通能力,以及初步的艺术创作技能,富有创新精神,面向计算机软件设计、数字影视动漫、产品模型设计、数字广告和出版等领域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或者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继续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8,什么是火星撞地球

《火星撞地球》是一档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的情感话题互动类节目。《火星撞地球》节目旨在通过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矛盾,以及导师、情感观察团等不同角度的观点碰撞,交流。导师阵容有:苑子文,苑子豪,斓曦,左岩,卢思浩,史广顺。节目2018年12月25日起每周二中午12:00在爱奇艺上播出。扩展资料:全民情感话题互动类节目《火星撞地球》作为“激辩”系列的新生代节目,导师、情感观察团之间的观点互怼和机智吐槽,是节目的一大看点。每位导师从自身的情感角度、生活经历、专业知识出发,表明个人观点的同时,直戳嘉宾的情感痛点,多维度的剖析因生活、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的情感纠纷。在节目现场,由网红博主、情感专家、离婚律师组成的“情感观察团”,阐述自身观点,讲述工作生活中的奇葩情感案例。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火星撞地球
火星撞地球,先从这件事上想,要是怎的火星撞地球,那得多严重?而且火星也从来没有撞过地球,一旦撞了,就完蛋了···也就是说,火星撞地球 是一样绝对的爆炸性新闻!!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相当爆炸性或严重的事情···
火星、地球本身在各自的轨道运行,几乎不可能相撞。所以言外之意是无厘头
文章TAG:史广顺史广广顺2012

最近更新

  • 新疆师范大学招聘,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新疆教育学院就读

    本文目录一览1,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新疆教育学院就读2,2012新疆师范大学招聘会什么时候开3,新疆师范大学招聘非编制教师以后能有编制吗4,新师大社会工作专业在哪个校区属于哪个学院5,新疆教师招聘一定毕业师范大学吗6,今年被新疆师范大学录取弱弱的问一句温泉校区附近是否有做兼职7,新疆师范大学2015招聘教师全是博士可以招够吗8,新疆师范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赵昌辉,我的大侄子满月了可名字没取好

    本文目录一览1,我的大侄子满月了可名字没取好2,藏头诗以赵昌辉为头3,帮忙设计个藏头诗赵昌辉开头4,帮忙设计个藏头诗赵昌辉开头5,广州芙蓉家庭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6,河北龙昌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1,我的大侄子满月了可名字没取好赵从伟赵进琪赵浩歆赵运皓赵文琨赵育嘉赵明环赵尉强赵嘟鑫赵勇怀赵千汶赵浩汝赵海亚赵昌辉赵光标赵谷杰赵淞灵赵恩铭赵帧林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咸阳卫生信息网,咸阳市秦都区卫生局

    本文目录一览1,咸阳市秦都区卫生局2,咸阳市卫生局官方网站3,咸阳卫生学从兴平去那路线是啥招生电话是啥4,咸阳市卫生学校的介绍5,区域卫生综合信息平台是用什么浏览器6,咸阳防疫最新规定7,兴平申通地址8,咸阳市中心医院好还是第一人民医院好9,怎么修改宽带密码呢10,咸阳市中心医院的医院介绍11,赣州护士资格证考试考场怎么查12,口腔执业助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永远在路上严于律己做人清正廉洁做事有人看过这本书吗

    本文目录一览1,永远在路上严于律己做人清正廉洁做事有人看过这本书吗2,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有哪些3,我的梦想永远在路上从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在山的4,永远在路上作文600字5,幸福永远在路上作文600初三6,风景永远在路上600字带200字评语7,友情永远在路上作文8,风景永远在路上600字作文要求题记1,永远在路上严于律己做人清正廉洁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石门县教育信息网,开学3个月了想转学籍学籍网关闭了本县教育局有权打开吗

    本文目录一览1,开学3个月了想转学籍学籍网关闭了本县教育局有权打开吗2,石门县教育信息网2015中考石门一中录取通知书何时下发3,石门县教育信息网4,网上补办湖南省石门县公安局二代身份证吗5,湖南省石门县教育局官方网站是多少6,考生号在哪里可以查询7,湖南省石门县教育信息网xx年一老人垂危之即颤抖着嘴唇对自己的孙子说8,学号怎么查询9,石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游戏制作学校,制做游戏应该上什么大学

    本文目录一览1,制做游戏应该上什么大学2,我想学游戏动漫制作有哪些好的学校3,电脑游戏制作学校大家帮我推荐啊4,游戏制作培训学校哪个好5,游戏制作类哪个专门学校好6,想学习游戏制作去哪个学校好呢谁有好点的推荐呢7,学游戏开发制作到哪个学校好8,想上一个游戏制作学院有什么好的推荐的9,游戏制作专业好的大学10,国内学习游戏制作知名的学校有哪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成都市金牛区,成都金牛区知道吗在哪里

    本文目录一览1,成都金牛区知道吗在哪里2,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下辖街道办事处有哪些3,成都市金牛区和府南新区是不是一个区4,成都市金牛区是不是疫情风险区5,成都欢乐谷属于金牛区还是青羊区6,金牛区防疫最新政策7,成都多少个区8,1970年成都市有金牛区吗9,成都金牛区在二环10,成都市金牛区1,成都金牛区知道吗在哪里西南交大那里2,四川省成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

  • 整改情况汇报,关于小区交付整改落实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1,关于小区交付整改落实报告2,关于整改工作总结报告3,消防整改报告4,自查自纠整改报告范文5,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汇报材料怎么写6,关于个人自查自纠整改报告范文5篇7,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情况反馈整改报告怎么写8,饲料厂整改报告怎么写9,药店整改报告10,服务厂安全生产整改报告怎样写1,关于小区交付整改落实报告根据某年某月验收纪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