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梁漱溟的仁学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学

梁漱溟的仁学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学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9:22:1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习惯了百年甚至几百年分离的各诸侯国遗民都心向故国,严格意义上来讲,天下虽已一统,但是还是乱世。而且那时中国已经乱了几百年,天下早已疲弊不堪,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社会需要一个缓冲期来恢复生产。但是秦始皇心很急,急功近利,不停地“作”,“作”得老百姓受不了了,他又犯了大错,采取法家的理念治国,终于把老百姓逼反了,结果秦代二世而亡。

汉一统天下以后吸取秦代的经验,创朝伊始采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让人民修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国力开始蒸蒸日上。俗话说,保暖生淫欲,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不生旁的心思,真心拥护统治者,死心塌地地听皇帝的话呢?儒家就开始走进统治者的视野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学,仁学要求人们修炼道德,要求人们践行道德营建和谐社会关系,这些都是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一名句其义是,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会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做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何为“仁”?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两个人,由两个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相处,怎样共事。

其实,《论语》中还提到“里人”,意思是自处于仁。可见,“仁”既是自处也是与别人相处的学问。不管是自处还是他处,怎么相处才不会出现偏差呢?这就是“礼”,是社会秩序的礼,是中庸之道基本准则的礼,仁和礼统一便成为人的人格。礼是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的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就没有做人的特点和人格;只有内在的自觉而无外在的约束,则人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不能保证大众秩序。

因此,外与内、仁与礼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当下,导致社会中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就是只重视礼而忽略了仁所致,也可以说是只强调法治而忽略德治,忽略爱人。当然,只重视仁而忽略礼的问题也有。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用礼规定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是用仁规定礼。礼好比道路和交通规则,为驾驶人提供诗和远方,仁好比你安全驾车,能不能行稳致远抵达彼岸,全在于路堵不堵,规则管不管用,驾驶员遵不遵守规则,但这还不够,遇到生死问题,还得讲道德,讲仁义、仁爱。

有人说儒家的包容性很强、讲究中庸之道,为什么后来会有人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呢?

儒家的核心是“仁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有着多方面的意思,是人生事业的成功,生活与健康,如何做人的根本理论和基础。一个人在事业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一技之长,制定自己的目标。

既是自己能以承受,又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创造的过程中,并不感觉压力山大,也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只是游刃有余,稳操胜勝。中庸之道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保持中正平和,保持一颗敬重敬畏的良好心态。如果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最好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修养。中庸之道来源于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才是天人合一。天道有着阳光雨露,山河大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滋养着人类的生长。

而人类也必须以至诚,至善,至仁,至义,顺应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只是靠自己的领悟。我只是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不开中庸之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帮的正统文化。在儒家的基础上,又作出许多的更改和创新,以达到进一步为统治阶级的服务和效劳。

文章TAG:仁学梁漱溟孔子提出梁漱溟的仁学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