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梳理宰相制度的历史脉络,为什么说明清无宰相制度

梳理宰相制度的历史脉络,为什么说明清无宰相制度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2:42:0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胡惟庸在次相、丞相岗位上干了十年,他大权在握,他的故旧门僚难免结成了一个庞大的力量。朱元璋和胡惟庸都喜欢揽权,好独裁,这让赤手空拳打下天下的朱元璋心中好不舒服。在胡惟庸之前,上一任丞相李善长胆心怕事,徐达则是长年统兵在外,他们和朱元璋的冲突还不太大。到胡惟庸这里,冲突就比较多了。朱元璋为了铲除精干而专横的胡惟庸,给他制造了个擅权枉法的罪名,后来又把罪名进一步扩大,加上私通倭寇、私通蒙古等罪名,再后来又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逆。

这样像瓜蔓一样地蔓延开来,株连一片,被杀的都以家族为单位,一杀就是一个家族,共杀掉一公二十一侯,更别说其他人了。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也是谋逆案,此案与胡惟庸案相连,他杀掉了大将凉国公蓝玉以及其他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家,总共近两万人。李善长死时已经77岁了,他作为开国首相为主子办了39年事,儿子做了驸马,本身被封为国公,到头来却落得个全家被屠戮。

通过这两个案子,开国的文臣武将基本上被杀光了。▲胡惟庸在明朝以前,士大夫是和皇家共享治权的。在汉朝,大臣和皇帝都是坐着说话的。到唐朝初年,那些大学士在皇帝面前还有坐的地方。到了宋朝,大臣见皇帝就只有站着的份儿了。而到了明朝,大臣见皇帝就只能跪着说话了。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士大夫地位的下降。 在明朝,皇帝甚至可以当庭杖责大臣,打得他们血肉横飞,毫无尊严。

清朝已经没有宰相官职了,为何《康熙王朝》中索额图、明珠、陈廷敬等人依然被称为“相”?

这个问题就牵扯到宰相制度的变迁。这个制度的变迁其实就是皇帝集权的一个过程。最早在秦秋战国时期,就有公卿治理,这里的卿就相当于宰相,甚至比宰相权力还要大,比如当时卿就有私兵的。一个国的兵力是分散到这些卿的手上。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国君位置不保,三家分晋,田齐代姜讲的就是总经理逆袭董事会,干翻董事长,自己当老大的故事。

那么,可以把皇帝看成董事长,拥有所有权,宰相是总经理,拥有管理权。在现代企业里,是比较合乎管理机制的。一个人拥有公司的所有权,然后把治理国家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毕竟宰相是可以挑选的。你不行了,我可以炒你鱿鱼,换一个有能力的上来。但皇帝不行了,不能炒皇帝的鱿鱼,要炒皇帝的鱿鱼,那就叫革命了。历史上,有皇帝不行,但宰相行,所以国家不乱,反而繁荣的事情,比如霍光辅政。

但是,这种机制就造成了宰相有逆袭的机会。董事长跟总经理之所以配合良好,是因为现代社会有法律保护产权。以前是没有的,皇帝的产权只有自己保护,所以他一方面需要专业人士为他干活,另一方面又要防着宰相权力过大。于是,皇帝分宰相的权,就成了一个皇权集中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汉朝的时候,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是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角色,这也造成了汉朝造反者基本都是宰相出身,比如曹操,司马家族。

那到了唐朝,开始分宰相的权力了,搞了三省六部,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可以说是宰相。但是因为有了六部,具体的事情就从宰相手上剥离了。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唐朝开始,像王莽、曹操这样大臣起家逆袭的事情几乎没有了。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也好,明朝的东林党争也好,都争不到皇帝头上去,是下面臣子之间的争夺。

到了宋朝,赵匡胤又把宰相的椅子搬了,当然,宰相还是宰相,赵普还把自己当人物,要半部论语治天下。在皇帝眼里,这其实是不对的,赵宰相只有帮助皇帝治天下,哪轮得着你来治呢?到了明朝,朱元璋趁着胡惟庸案,把宰相制度给废了。 那么,按理,胡惟庸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宰相。为什么后面还有人称相呢?比如明相,索相呢?这是因为后面又出现了新的机会。

虽然宰相没了,但皇帝又不是三头六臂,而且智商也没有保障,说不定就出来一个傻子不会治国了,那怎么办,还是要靠大臣。明朝就搞了内阁,里面的人称大学士,其实等同于宰相,但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开府权,宰相是可以开府的,自己手上是有编制去招人的。大学士没有,那所有的人事任命其实都在皇帝手上。大学士就基本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但是,为了让这些大秘心里好受点,或者这些文臣自我安慰,他们也把入阁当成文官的顶点,也就是宰相。

文章TAG:宰相制度脉络梳理明清梳理宰相制度的历史脉络为什么说明清无宰相制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