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手足无策什么意思,不患无策什么意思

手足无策什么意思,不患无策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3:24:5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宋代大儒朱熹,在自己的《四书章句集注》中,亦对《论语》的这段话做了注解。其曰:“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朱熹和孔安国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个解读,应该说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孔子的愿意。再次,孔子这句话,既反映了春秋以来的局势,也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

西周初年,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是为周公,亦称鲁侯。周公先后辅佐武王、成王,其子伯禽继为鲁公。鲁国,堪称西周的姬姓嫡国,十分重要显赫。但到东周,鲁国迅速衰落。鲁公失权,庆父作乱,到鲁宣公时,申孙、叔孙、季孙“三桓”擅政。这才有了本题目所说的,“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季氏,嫌自己控制的地盘和人口太少,准备把鲁国的附属国颛臾的版图和民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在鲁国为官,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于是,孔子说了这句话,大意是,作为享有“国”和“家”的诸侯、大夫,不应该为自己的土地大小和所辖人口多寡而患得患失,而更应该为现在“政治不均平”的局面忧虑;不应该只琢磨自己财富太少,而必须为目前的社会不安定忧愁。顺带着,孔子还把他这两个在鲁公室做官的学生数落了一顿。

总结几句。孔子对申孙、叔孙、季孙“三桓”,早有不满。这三家,在祭祖完毕时演奏天子之歌《雍》,孔子气哼哼地说,你三家的庙堂可也配!(《论语.八佾》)季孙氏在自己庭院里用天子规格的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气愤至极,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论语.八佾》)那个时候,其实不仅仅鲁国是这样,其他诸侯国里,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在孔子这段话之后,他接着讲了一段话。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说: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出兵征伐这样的大事,由天子作决定;天下政治黑暗,制礼作乐、出兵讨伐等大事,由诸候作出决定。

政令出自诸侯,传国到十代很少有不丧失的;政令出自大夫,传到五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家臣执掌了国家的命运,传到三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政治清明,政权就不能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那普通民众就不会议论纷纷。显然,当时的局面已经天子管不了诸侯;诸侯也管不了卿大夫——全新的大一统正在酝酿之中。所以,孔子才痛心疾首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译过来是——瓢不像瓢的样子,这还是瓢吗!这还是瓢吗!也所以,他才千方百计主张“克己复礼”,让诸侯大夫等等都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恢复西周的政治秩序和礼制。

或许是孔子这句话的含义异常明确,所以,后世引用的反而不多,只有几个不很著名的人,在给皇帝的上表中借此讲述调正不同行业税负比例的重要性。很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孔子这一整段话中,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的成语出于此。这个话,对封建王朝来说,不很吉利,大约凡重臣,大多不会以此来批真龙天子的逆鳞。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也讲了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前面话的延续——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讲的,也是封建统治者阶层的“萧墙之忧”。说这么多,最后还是回到开头说的,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时代的语言,不一定套用某个古代说法,来判断衡量剪裁已经千变万化了的鲜活的现实。

文章TAG:无策不患手足手足无策什么意思不患无策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