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人物形象,曹操是什么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人物形象,曹操是什么形象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3:49:5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这言之,《三国志》中的曹操基本上是正面形象。到南北朝时期后,由于曹魏正统观念逐渐变化,蜀汉取代曹魏成为人们心中的正统,加之南朝宋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中,曹操残忍的一面逐渐被关注,曹操逐渐成为阴险狡诈、弑杀无情、欺君罔上的负面人物。其次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朱元璋和蒙古人南北对峙的局面,类似于南北朝、南宋与金、辽时代,这个时期的汉人迫切希望能够北伐一统。

在文化层面上,开始怀念刘备北伐,认为蜀汉是三国时期正统。这时出现的《三国演义》理所当然尊蜀汉为正统。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汉室宗亲”、“刘皇叔”,是勤政爱民、仁义之人,曹操则“名为汉相,实乃汉贼”。至于曹操形象在宋代开始大为改变的原因,主要在于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在66岁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书中即肯定了曹操的政治功绩和优秀品质。又评价其为“乱世之奸雄”。在曹操东征陶谦中,司马光认为曹操“杀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具有缠绕嗜杀的性格特征。在司马光的影响下,宋词元曲中但凡有《三国》的内容,曹操一律塑造成“奸贼”形象,还蔑称曹操为“阿瞒”。因此在宋元时期,曹操的“奸臣”形象不断深化,文人雅士也推波助澜不断树立刘备、关羽等忠义、仁爱形象,一味贬低、嘲讽曹操,让曹操的“奸贼”形象在民间形成,并一直流传至今。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曹操的形象有哪些不同?

《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一个经典“艺术形象”,罗贯中小说刻画出来的曹操,兼具正反两面特色,十分鲜活,和《三国志》中的曹操在大方向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三国演义》通过对野史的植入,掺进了一些“个人的评价”,而《三国志》基本上是罗列信史,功过留给后人评。一、正史没有的例子:华容道“三笑”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落荒而逃,在《三国志》中就一句话,说他中计被烧掉船之后,留下曹仁防守江陵城,自己“径自北归”。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却给他添加了非常多的细节。小说中的曹操,自以为遁走华容道,神不知鬼不觉,还屡次嘲笑敌方无谋。结果几次都是刚刚笑完,山头箭矢如雨,崩石乱流,一大将带兵杀出,打得他稀里哗啦,抱头鼠窜。这一段的描述特别富有戏剧性,是小说加工的成果,主要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料敌机先”和曹操的盲目自信。

事实上,曹操逃遁之时的遭遇,当中的细节,非亲临现场的人,不可能知晓。《三国演义》在基本尊重历史大事件的同时,加了一点调味的小插曲,其实对曹操的影响还不算大。大的地方,是在后面引用野史带出评价的地方。二、正史中有的例子:曹操杀杨修小说中,曹操某一天正在啃鸡骨头。有士兵来问他:今晚的口令是什么。曹操就随口回答:鸡肋。

主簿杨修听到这个消息,就对旁人说:赶紧收拾包裹,准备回乡吧!曹操知道之后,再联想到杨修过往“一人一口酥”等等自作聪明的往事,对他的才华心生嫉妒,于是就把他给干掉了。在《三国志》原著中,没有杨修的传,裴松之注释中提到杨修的死因是:曹操认为他太能干,同时是袁绍的侄儿,所以不想留下他。于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按照寻常塑造“才子”的那种方式,引用了包括《世说新语》在内的很多野史八卦,通过“一合酥”、“过曹娥碑”等事件,来展现杨修的智慧。

不过,这大都是一些聪明外露的“文字游戏”。假如仅仅是这种文学上的才智,恐怕并不能招致曹操的忌惮。曹操虽然最大的成就在政治上,但是他同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与正史的区别了!《三国演义》把一些客观史实掺入了作者的个人理解,把曹操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表面上看,这里的曹操和《三国志》里没有太大的区别。

杀杨修,都是因为忌惮他有才。但是“嫉贤妒能”是小人心性,跟“为了政治原因,铲除心腹隐患”的格局大为不同。可以这么说:因为前一理由而杀人者是“小人”,因为后一目的而杀人者,是枭雄。另外,《三国演义》还有非常多细节描写,是作者参考史实做出的“文学想象”。比如曹操“割须断袍”的故事,再比如他重视人才,对待关公的各种礼遇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可以说,在小说中但凡是涉及到细节描写的地方,在场人数越少的情节,可信度越低。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密室谈话”,外人哪能得知。结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二书的中的曹操,在大方向是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在人物“性格”上是有差别的。因为前者是小说,小说就是要刻画“人性”,而后者为史志,最好的史志,都讲究一个“客观”。

文章TAG:曹操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人物形象曹操是什么形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