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意境怎么读,它们描述的意境

意境怎么读,它们描述的意境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03:0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文质,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指人而非文章,魏晋之期,“文质”概念被广泛转化到文论中。文气,来自先秦时期“气"的概念,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致之”由此“文气”便成了文论日贯用术语,还延伸出了灵气、骨气、逸气、神气等。也有人把气和质结合起来,成为“气质”。

风骨,最早出现在汉代,魏晋最盛行,但也是指人,南朝时代引入文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即是专述,意即情志感人,文辞精炼,有气有劲,气韵生动。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他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这里的“意境”大概是强调的“意",而非我们现在理解的"意境"。中唐之后,权德舆堤出"意与境合”,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开始强调“意”与“境"契合,也就是主张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有机联系起来,共同作用于艺术发挥,后来文者加以深研提练和推广实践,使“意境”一词的涵义不断丰富,也推动了传统诗词的不断发展。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同时,也是王国维对“意境"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更能准确表达,更有指导意义的文学修辞。他在《人间词话》中在“意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一词,将“意”和“境”一元化,形成“情景合一”“意境合一"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也是抒情,将意境升华为物景、情景、意境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美学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明确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后来,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诗词而言了,由于其凝炼性和对大众醍醐灌顶般的感悟性,也被广泛而普遍地引用到所有艺术创造和学问研究的历程,甚至是人生奋斗的过程。条友“岁月如歌123512508”诗论箴言:意境——是思想意识对“境”的感受。条友“摇滚晓明”诗论箴言:韵律为体,意境作魂。在不影响意境的前提下要考虑格律,不能专注格律而不成句,也不能完全抛弃格律天马行空,其实相得益彰。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是怎么的一种意境?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很多人听说过这首诗,但不知道是谁写的,其实这是一首网红诗。真不知道是哪一位“佛系青年”写作的,但一经出现,迅速火遍全网,全诗为四句: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据说这首网红诗出处还是有源头的。有人说它改编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几句诗:“一盏青灯伴古佛,半为修行半入魔。

文章TAG:意境描述意境怎么读它们描述的意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