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高情商的张仲平,论王小波小说的什么

高情商的张仲平,论王小波小说的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6 13:47:2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他从很早就不让孩子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孩子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当然,他老人家也是屋内饮酒门外劝水的人,自己本身就是文科教授;但他经常坦白地承认自己择术不正,不足为训。就此,小波兄弟姐妹五个全学了理科,只有他哥哥王小平例外。七八年考大学时,哥哥是北京城涧煤矿最强壮的旷工,据说吼起来比他爸爸王方名的音量还大。

无论是动手揍他,还是冲他吼叫,他爸爸自己都挺不好意思的,就任凭他去学了哲学,在逻辑学届的泰斗门下当了研究生。王小波从小到大,身体不算强壮,吼起来音量也不够大,所以一直本分为人。尽管如此,身上总有一股要写作的危险情绪。13岁时,王小波开始跟着哥哥到父亲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父亲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计》,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

柜子是锁着的,哥哥对他说,“我去捅开,你去承认,你小,身体也单薄,爸爸不好意思揍你。”哥哥王小平自认为阅读速度奇快,有一次,他把王小波叫来,二人比赛阅读,后来发现自己读过一大半,小波已经读完,两人经过计算,发现原来王小波的阅读速度,是常人的7倍。16岁那年,有天晚上大家都睡了,王小波从蚊帐里走出来,用钢笔在月光下的一面镜子上写诗,写完趁墨水不干又涂了,然后又写,直到镜面全部变蓝。

02同是16岁那年。上级号召青年到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王小波直到四十几岁,也没想明白自己的心脏是否因此更红了一些。总之,他插队去了3000公里外的云南。农活间隙,王小波的手总是忍不住伸向别着书的腰间。当年,插队知青大多会在自己偷看的书外包一层“鲁迅著”的书皮。不幸的是,王小波遇上一个无恶不作的军代表,便是连“鲁迅著”也不能看。

为此,他给坏领导编了一个故事,描写他从尾骨开始一寸寸变成了一头驴,以泄心头之愤。后来王小波发现卡夫卡也写了类似这样的事,有些不好意思,就学着卡夫卡,把那些作品烧得一干二净。王小波是自带优秀作家气质的人,敏感中夹杂幽默,孤独中蕴含忧郁,他总想和世界谈谈。插队时,王小波已经长到了一米八四。大个子撅在水田里,像冲天炮。

姿势已经够奇怪了,还得插一整天的秧,腰都累断了却说是“后腰像是给猪八戒筑了两耙”。有一阵子,他每天要用独轮车,推几百斤重的猪粪上山。他以为这活难不倒他,哪知道干了才三天,胆汁都差点吐出来。他仍不忘调侃道,“好在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人类不遗余力地要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自少年起,王小波便看到这是一个无趣的世界,而有趣却暗含其中,而他能做的就是把有趣讲出来。

文章TAG:情商张仲平王小波小说高情商的张仲平论王小波小说的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