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国家民族政策不会改变,民族政策 为什么不改变

国家民族政策不会改变,民族政策 为什么不改变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5 22:00:1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对于这笔钱,崇祯皇帝不愿意从内库划拨,乡绅也不愿意质押,这笔钱只好落在百姓身上。《军事墨家史》最后的结论是:清朝在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势利导,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高度统一,北、西、西南边陲稳定,民族和睦,全帝国长治久安的多民族国家,并在134年迎来了康雍的盛世!。

清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多民族,有什么法宝?

清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多民族,有什么法宝

满清王朝的一大历史贡献,就是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开创了民族团结、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多民族和谐统一的封建时代。满清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建立大清国后,特别是1644年入关、定鼎中原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终结了民族对立、相互征伐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难题,清朝有什么法宝?“军墨史说”认为,大清王朝民族众多,问题极为复杂多样,他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文治武功,如果概括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清王朝注意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如果区别分析,就是“四个方向、四个特点、四种方式”,“因族而异、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势利导”。如果略加阐述,就是:对于北部,主要是用血缘感情紧密拥抱蒙古;对于西部,主要是以武力震慑弹压遏制新疆;对于西南,主要是靠政治手腕遥控掌掌握藏区;对于南面,主要是靠思想认同主动融入儒家文化。

第一,对于北部,因族而异,主要是用血缘感情紧密拥抱蒙古。依靠联姻巩固政权,这种方式不是满清的独创,只是大清王发挥到了极致。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为了强化实力,也为了防止与大明王朝激战正酣,后路被袭、老巢倾覆,厚着脸皮上门迎娶蒙古公主。到了他的儿子皇太极,青出于蓝,竟然有一半王妃来自蒙古贵族家庭。据统计,有清一朝,满蒙联姻长达300多年,520多人次,满清嫁出去430多位,娶回来160多人。

“孝庄”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谁能想象,一个蒙古族女人,辅佐三代满清圣主,深刻影响了大清王朝国运走向?为什么独独对蒙古族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除了前面提到的战略安全问题,在满清看来,“黄金家庭”曾经也阔过,“和亲”就是高攀门第,根本不是大明王朝认为的耻辱。“南不封王、北不断亲”,这成为清朝后来的基本国策。“姻好”促成了“盟好”,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盛况:蒙古漠南16部首领,一起来到盛京朝见皇太极,满族皇帝居然成为了蒙古尊奉的大可汗。

都是一家人了,还能自相残杀?还能不相互支持、抱团取暖?满清与蒙古的血缘血盟难以憾动,在以后问鼎中原、统一帝国的征伐中,蒙古八旗一直冲锋在前。第二,对于西部,因地制宜,主要是以武力震慑弹压遏制新疆。西部边疆路途遥远,满清刚建国时,力量不够,鞭长莫及。当时占据此地的准噶尔部落,也是成吉思汗后裔,他们的首领噶尔丹是当世枭雄,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恢复先祖基业。

他很有谋略,对满清主动称臣,借势打力整合西部。开始,顺治与多尔衮全力围剿南明、李自成、张献忠,后来康熙又忙于平定“三藩”,实在没功夫搭理他。噶尔丹远交近攻,迅速强盛之后,居然得陇望蜀,甚至勾结沙俄。东进首战获胜之后,噶尔丹狂妄叫嚣:圣上君南方,我掌北方!康熙是谁?那可不是吓大的,空前危机面前,千古一帝断然亲征,准噶尔部烟消雾散,噶尔丹被埋在了大漠深处的春天里。

雍正在位13年,主要精力整顿吏治,但时刻没忘记西部,也有屡次征伐,暂时与准噶尔部画了一条线。乾隆帝“十全武功”,自己说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6次南巡,2次征伐西部。1758年,即乾隆23年,大清彻底平定准噶尔部,70年西部祸乱结束,整个西部边疆各民族,真正融入华夏民族。第三,对于西南,因俗而治,主要是靠政治手腕遥控掌握藏区。

吐蕃王朝时期,与中原王朝不时发生争战,直到元代归附。大清时,准噶尔想染指这片雪域高原,康熙很生气,让儿子率军前去教训,准噶尔人逃之夭夭,清朝于是在此一通部署。雍正皇帝刚坐上龙椅,藏区又不给面子,于是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前往,彻底解决了问题。如此高寒偏远的神秘地域,怎么管治?大清王朝深入研究,很聪明地实行“因俗而治”。

文章TAG:民族改变政策国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