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范闲诗会为什么选《登高》,为什么登高凝练与沉郁

范闲诗会为什么选《登高》,为什么登高凝练与沉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20:38:0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从章法上说,与《黄鹤楼》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3、《登高》是一首标准的律诗杜甫这首《登高》是标准的格律诗,对仗、平仄、黏连、押韵无一不严谨。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同样用“第一”评价《登高》的有清朝的杨伦,他在《杜诗镜铨》中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含蓄一些,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沉郁顿挫”出自于杜甫的《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说自己文章(著述)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灵活、句势跌宕,和杨雄、枚皋不相上下。杜甫文章上的成就并不是很高,倒是他的诗歌确有“沉郁顿挫”的特色,后世评论家也就势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到底是什么意思?理解了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也就理解了这四个字;反过来,理解了这四个字也就知道了杜甫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沉郁”指杜甫诗歌中的感情非常充沛厚重悲沉苍郁,“顿挫”是杜甫诗中在情感表达时所形成的转折起伏跌宕腾跃的艺术效果。杜甫的诗就像一条岸宽水深的大河,河水从盘旋起伏的山塬穿过,时而急流奔涌,时而飞流直下,时而低昂盘旋艰难涩进。

滔滔无尽的河水就像杜甫的感情,跌宕多变的水的姿态就像诗歌的艺术表现,我们整体观感就是“沉郁顿挫”了。这不同于小溪奔流于山间,也不同于江河流走于平原。杜甫何以是这样一条大河?杜甫有着“一肩担尽天下忧”的圣人情怀,他心系天下苍生:“不眠忧战伐”,“减米散同舟”,“安得广迁安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又有着远大的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忠君爱国,一心报效国家:“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杜子美在穷困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

”(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这些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注定了杜甫诗歌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刻。但杜甫一生颇不得志,穷到了连儿子都饿死了的地步,晚年漂泊西南更是陷入“老病有孤舟”的凄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根源。我们还是一两首诗为例说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首诗前四句都写景,第二联尤其格调高远,境界阔大。杜甫在自然的景致中总是寄托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可后面四句涉及到了社会人生的现实,这时一下变得低昂沉重,甚至无奈悲苦。

就像一个落魄到三餐难继的文人,正在慷慨激昂的谈天说地,老婆或者儿子过来问:晚饭吃什么?这时,文人痛苦地摇摇头,满脸愁容低声说:饮水疗饥吧!杜甫诗歌中的这种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极大张力正是他“沉郁顿挫”的具体表现。忠君爱国是儒家基本的政治道德,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君与民在儒家是用中庸来调和的一对矛盾关系。

在像安史之乱这样动荡的乱世,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情感的天平,一头是“君”,一头是“民”,杜甫不因“忠君”而丧失良知,无视人民的苦难,也不因“忧民”而背弃李氏王朝,这就使杜甫灵魂备受煎熬。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要把这种矛盾调和到恰到好处,也是他的诗歌因此而表现出了那种强烈的“沉郁顿挫”,《新安吏》、《新婚别》等乐府诗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作。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登高》被后人评为七律之冠,是由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决定的。我们先来分析其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写近景。“风急”是听觉,“天高”是视觉,“猿啸”是听觉,“哀”是感觉。“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写岀这两句,是诗人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前句乃为仰视,后句乃为俯视。猿啸之哀,即透露诗人之哀。

鸟飞回,暗示诗人居无定所,有家不能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写远景。诗人向远方眺望,看见了“无边落木”,看见了“不尽长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已经唤起了诗人悲秋的凄清之感,再加上“萧萧下”、“滚滚来”,就使得这种凄清之情加上一层。前句偏向于空间,后句偏向于时间。诗人在这时空交织之中,感觉自己空有报国情怀,但却一直碌碌无为,其悲伤之情历历在目。

以上前四句,表面上看是写景,但情已在其中,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这两句开始,进入直接抒情。有开头四句的写景作铺垫,在“万里悲秋”之中,诗人“常作客”,这就是诗人居无定所四处奔走,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而不能,由此也同时造成诗人生活无着。这还不算,几十岁的人了,还身上带着病痛。

在如此情况之下,为缓解已有的忧愁,独自登上高处。谁知道,反而使已有之愁更加浓重,这将情何以堪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进一步把忧思推向一个高度。在“艰难苦恨”的历程中,不知不觉地头发白了、胡须也白了。人老了,因为“潦倒”,不得不“新停浊酒杯”。不能为国家效力,自然也就没有奉禄,当然连“浊酒”也喝不上了。

一生爱酒的诗人,连一口“浊酒”也没有,这由物质上的匮乏,进而引起精神上的难以慰借,使得诗人的忧困到了极致的程度。下面我们从形式方面来讲一下:任何一件好的件品,它之所以好,都是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光有好的内容,如果没有相应的形式来配合,那是做不到好的。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或者不喜欢好的形式,那就不能写岀好诗词、做岀好文章。

比如要表达此篇的内容,就只好说:我好忧愁!我好悲伤!其他的就没话说了。此篇为七律,其内容方面上面已经说过。现在我们说一下它的平仄对仗等方面。此诗之所以好,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平仄是完完全全符合要求的,根本没有突破的地方。此诗之所以好,原因之二就是它的对仗方面也是非常完美的。至于押韵,就更不必多说了。此诗之所以好,当然也因为它选择运用“景、物”选择得好。

杜甫的伟大,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体现出他的伟大:1:对朝政的黑暗与人民的痛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生活在唐朝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代,他的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沉郁雄浑,语言精练,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有"诗史”之称。2:杜甫才华出众,他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深受家学的熏陶。

七岁时就作出《凤凰诗》一鸣惊人。十四,五岁时,他已是诗人聚会时不可缺少的常客。二十岁以后他先后出游吴越齐赵等地,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篇。3:杜甫饱经忧患,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而去。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与赋役带给人们的痛苦。

他自己也被生活所迫,挖过野菜,拾过野果,砍过柴,摆过药摊。因此,诗人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一首首诗歌,勾出了一幅幅的凄苦画卷。《三吏》,《三别》等著名篇章就是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真实而深刻,内容丰富,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载,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史。4:要说到杜甫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在他的诗篇中所表现出的欢乐与痛苦,与劳苦大众是相通的,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描述:秋风怒号,卷走了屋面上的茅草,秋雨绵绵,雨湿风寒,难以入眠。在这种自身难保,处境尴尬,凄苦而又恶劣的情况下,竟然还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达到心系天下寒士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最伟大之处!。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问题: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前言咱们的老祖宗评价前人作品时总喜欢夸张,动辄送上第一的桂冠,后人又断章取义,常常读者们搞得稀里糊涂。例如王闿运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说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来惊人演化出”孤篇压全唐“的说法,仿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成了唐诗第一。

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后来又说周邦彦是”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所以古人说法不可不知不可全信。关于唐诗七律第一也是如此。一 、唐朝七律的两个第一唐朝有两首七律分别被后人称之为第一,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就是这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专门研究杜诗的明朝胡应麟就说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关于杜甫 《登高》1、第一的由来研究杜诗的人一定会推崇杜甫的《秋兴八首》,但是杜诗研究专家胡应麟却把《登高》评为“古今七律第一”;他的原话是:“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同样用“第一”评价《登高》的还有清朝的杨伦,他在《杜诗镜铨》中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含蓄一些, 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2、集大成者一般人认为, 律诗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成熟起来。无论是律体的绝句、长篇的排律还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体诗也是唐朝的最高水准,因此杜甫被认为“各体兼工”,是 “集大成者” 。

3、《登高》是一首标准的律诗杜甫这首《登高》是标准的格律诗,对仗、平仄、黏连、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在初盛唐时,很多格律诗并不严谨,例如黄鹤楼就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诗,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七律。

4、其他的评价古人关于《登高》的评价也多不胜数,有一个评价说这首诗“形、声、色、态兼备”。从章法上说,与《黄鹤楼》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开阔,出神入化,得到无数的赞誉,这是真正的盛唐气象。前四句通过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写(如风急、猿哀)”,为后四句的感情表达做了铺垫,抒发了自己年老体衰、他乡漂泊、穷困潦倒的哀伤情绪。

5、结尾这首诗整体色调悲壮阔大,但是结尾暗淡气势减弱,结尾也受到过不少批评。明王世贞撰《艺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清代吴昌祺 《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结语我们写诗还是学《登高》而不是学《黄鹤楼》,如同学书法从楷书学起。一开始就学黄鹤楼就如同学李白一样,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为什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千古悲秋的鼻祖,你怎么看?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大历二年(767年)秋重阳节,杜甫登上夔州(今四川奉节)的高台,写下了《登高》一诗。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该诗被历代的诗人,评论家所推崇。明代诗人,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此诗“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清代杨伦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作为七言律诗首先必须和律入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这对于《诗圣》来说不是问题。下面我们列出该诗的平仄对照表,就可以一目了然。首先标出全诗平仄。(其中,“急”、“白”、“不”、“百”、“独”、“浊”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在古代都是入声字,为"仄"声。另,可平,可仄处不另行标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首诗是完全合乎平仄格律的。但,这首诗韵脚“哀”、“回”、“来”、“台”、“杯”,给人的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是古今发音变化所致。因此,该诗和仄押韵,是规范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在对仗上也完全符合要求。特别是对仗可以说是每联皆对,工整又不留雕琢痕迹,自然天成。七言律诗要求是颔联,颈联对仗。杜甫的《登高》可以说是每联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是"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更难能可贵的是每联中的词句相对,如"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因此,单纯就近体诗格律而言,此诗作为范本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诗是要有意境,诗心的。诗没有灵魂只有形式也难于独占鳌头,成为七言律诗的魁首。《登高》一诗首联和颔联是对夔洲秋天景色的描写,如果:天高风急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小写意的工笔画,那么劈空而来的是大写意的水墨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幅:风急猿哀,渚清鸟回,无边落叶,滚滚江水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跃然纸上。

看到如此悲凉秋色,落木逝水,诗人不由得感慨起自己多舛的命运,坎坷的人生。写出了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概括,和总结。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啊,五十六了,从23岁科举落榜,到现在三十多年,自己就一直四处奔波,干谒求职。为了养家活口少说也走了万里路了,在羁旅中度过了无数的悲秋!目前,也就是今天,我一个活了近一辈子的老人,独自登上了高台。

可谓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的日子很艰难,困苦,心中抱恨难平。头发全白了,穷愁潦倒,刚刚把劣质的酒也停了,我不喝了!杜甫一生就是穷愁潦倒的一生。他的一个儿子竟然饿死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又一年的秋天,穷的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年幼的儿子饿得哇哇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杜甫不得不向姓高的朋友借些许银两度日,为此写下《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他的一生就是寄人篱下,奔波求生的一生。《登高》是杜甫人生最后的写照,是他悲剧命运"万里悲秋"的缩影。也是诗圣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第一次对自己人生总结。概括起来就是:悲秋!因此,无论从艺术形式或者内容来看《登高》作为古今悲秋七言律诗之冠是名至实归的,但,没有题主所谓《千古悲秋的鼻祖》一说。

文章TAG:登高范闲凝练沉郁范闲诗会为什么选《登高》为什么登高凝练与沉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