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论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什么

论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4:56:2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比如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便问他:“天下恶乎定?”意思是天下怎样才能安定下来。孟子回答:“定于一。”意思是只有统一天下才能安定,百姓才可以休养生息。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二、可是统一却存着一个极大的悖论。孟子提出仁政学说,正是为了化解悖论。如果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无数人的死亡。

但如果不统一天下,各国割据,同样会带来无尽的战争。所以孟子一直在思索,是否有一个方法,可以在统一天下的同时,避免战争与死亡。孟子的答案是——仁政。孟子不断的劝说各国统治者,只要能行仁政,不爱杀人,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就可以统一天下。孟子的理由是:天下的统治者都酷爱杀人,百姓们饱受摧残,七八月旱季枯槁的禾苗一样,百姓们期盼仁君,就像禾苗期盼着甘霖。

假如有一位国君能行仁政,不爱杀人,那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期盼着他的到来,又有谁能抵御他的军队呢?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只要能行仁政,获得天下百姓的拥护,哪怕是像滕国、宋国这样的小国,都可以统一天下,齐国、楚国虽大,但也没什么好畏惧的。

为了证明仁政学说是正确的,孟子举出古代传说中的明君圣主为例,说他们就是因为行仁政才统一天下的。比如孟子说,商汤行仁政,所以能以方圆七十里的效果统一天下。而且商汤率军征伐东方,西方的夷人就有怨言,征伐南方,北方的狄人就有怨言,他们都说:“为什么不来征伐我们呢?”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还质疑了儒家经典《尚书》中某些记录的真实性。

《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牧野之战死了很多人,流血漂杵。孟子质疑道,如果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仁者无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是天下最仁义的人讨伐最不仁义的人,商朝军队不会为了商纣王战斗,又怎么会流血漂杵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三、孟子的仁政学说,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却注定只是一个空想。孟子满腔热忱地周游于各国之间,他向各国国君献上自己的仁政学说,他相信仁政可以救天下百姓。国君们虽然都将孟子奉为上宾,但却没有一个人采纳他的学说,真正的施行仁政。也许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孟子的仁政学说太过迂腐了,就算真的有效,那也见效太慢了。

而在当时有一种见效很快的学术流派——法家。法家的政策简单粗暴而有效,那就是明赏罚!法家洞悉人性的弱点,他们认为人性就是追求利益,人们总是畏惧惩罚、喜爱奖赏,所以要用赏罚来规范百姓的行为,让他们为了国家而努力耕种、战斗。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韩非子·二柄》)秦国国君任用法家,通过赏罚的手段,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杀了很多人,比如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可谓“杀人盈野”了。这是否证明孟子的仁政学说失败了呢?并非如此。因为法家的赏罚措施,是不可持续的。秦国侵略别国,掠夺财富、土地,可以用来奖赏立下军功的士兵,所以秦军个个奋勇杀敌,锐不可当。

但是当天下一统后,就不能再通过掠夺来奖赏士兵了。而严刑峻法的惩罚,则会激起百姓的反抗。比如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就是因为大雨失期,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秦朝二世而亡,其实证明了孟子仁政学说有其可取之处。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最终必将被百姓抛弃,被历史抛弃。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

文章TAG:仁政孟子学说论述论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