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为何水浒中的男人们都爱戴花,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为何水浒中的男人们都爱戴花,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6:58:1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不要迷信改革开放后的大量炒作的所谓古文今译印刷品。要摈弃走捷径思想。许多白话文本,制作极不严肃,翻译也很不准确,关键词语,尤其典章制度方面会误导读者,如果做学问会误事。读原著下功夫,理解了,其实很有可读性的,故事性也不差,比如武则天、唐中、睿、玄宗时代的宫廷斗争,非常错综复杂,有些细节描写很生动,能引人入胜,文章整体表述也非常精彩。

2、《资治通鉴》成书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谁能看一遍,其中只有王胜之一人通读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均属翻看几卷,甚至数页即止者。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篇幅太大,除专业研究人员和个别爱好者(毛泽东读17遍)之外,一般人要通读,在时间、精力上都很难胜任。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学不好学的问题。

司马光本人也意识到这一难处,他曾想另编纂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即《资治通鉴》简本(当今有专家这样做,如由蔡美彪主编将范文澜、蔡美彪等所著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版﹞12册400万字压缩整理出一个40万字的《中国通史简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以方便普通读者),但《资治通鉴》的编纂已耗尽了他的生命,使之衰老至发脱齿落的地步。

况且,其时他已年届65岁(辞世前三年)实在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后世想简化《资治通鉴》的,上文提到有南宋朱熹;清代还有一个吴乘权(字楚材),即编注《古文观止》两位编撰者之一的吴楚材。朱熹的《通鉴纲目》生搬硬套《春秋》模式,成了兜售封建正统保守观念的教材,且行文如上文所言失之疏阔:疏是疏漏,阔是空言大而无当。

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思想观念上步朱熹后尘,治学理念及文字表述均拘泥于为《古文观止》作注套路,意在传导一种史学表述的简化方式,不但不成功反而显得死板干巴。因此,两者的“《通鉴》简编”既没有可读性,对真正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学术参考价值。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不认同走捷径的做法;但除了做学问以外,一般也不提倡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死板读法。

现代生活节律快,时间浪费不起是其一;其二对非专业人士而言,事无巨细、毫无选择并无太大必要。完全可由自己读过的书或看过的影视作品导引,来阅读《资治通鉴》有关卷目或章节。比如结合小说《三国演义》可翻阅、浏览其汉末三国时段;观赏电视剧《汉武大帝》,由此及彼研读其相应汉代篇章;甚至觉得《贞观长歌》不太理想,也可以从勘误的角度翻阅其《唐纪》的有关内容……等等。

宋神宗既然支持王安石变法,为何还要不断提拔保守派的司马光呢?

宋神宗在位十八年,司马光被闲置了十五年,并不存在一直提拔的情况。神宗皇帝即位时,司马光已将近五十岁,资历算比较深了。刚开始,宋神宗对司马光还是比较器重的,擢升他为翰林学士。当时司马光编撰了一本《通志》,起初只有八卷,神宗皇帝把书名改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勉励他继续完成这部史学巨著。随着王安石变法的铺开与深入,司马光对新法越来越反对。

最初司马光与王安石主要分歧点,在于理财上。司马光强调“节用”,王安石强调“开源”。王安石认为:“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反驳说:“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在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后,司马光忍无可忍了。青苗法就是政府以二分的年息贷款给农民,谷物成熟时还钱。

推出青苗法的背景是这样的: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从耕作到收成期间,需较大投入。许多农民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得向富人高利贷款,一旦还不了款,土地便被兼并。司马光猛烈抨击说:“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悬官督责之威乎!”认为官府放息的危害比富人放息更大,“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因为长此以往,“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与王安石的激进相比,司马光确实比较保守,但他对新法的攻击,并非完全感情用事,因为新法的确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在宋神宗时代,司马光的立场显然不吃香,故而在朝廷就混不下去了。他倒是有自知之明,自请离京,先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后来又求任西京留司御史台。他在洛阳呆了十五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埋头著史,不问政事,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撰。

文章TAG:司马光爱戴水浒鲜花男人为何水浒中的男人们都爱戴花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