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文学批评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什么

文学批评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44:3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桥因此能成为八大山人的知音。拓宽地说,“知人论世”还要求鉴赏者对艺术家的生活、情感有较深的了解和体验,才会对其作品引起共鸣。这是因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结晶;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即使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很难领略它的意蕴和形式之美。黄庭坚在跋陶渊明诗卷中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年轻时读陶诗,觉得索然无味;等年长后才深知其妙。

其原因主要不在艺术修养的高下,而在有无相似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诗无达诂”的意见反对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定于一尊的主张和各种门户之见,而承认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差异性,允许甚至提倡审美多样性。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说:“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抬其香草。”艺术作品的鉴赏价值固然要由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前提条件,但鉴赏者的鉴赏取向又要受到原先的习惯、经验和当时的需要、情绪、态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艺术鉴赏是一个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对同一作品的鉴赏,即使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的鉴赏,也是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的。因此鉴赏者尤其是批评家不能以个人的偏好而任意贬斥不为自己所喜爱的作品,或者“阿私所好,爱而忘丑”(薛雪《一瓢诗话》)。需要指出的是,所谓“诗无达诂”的意见,和春秋时人们赋诗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没有源渊关系;恰恰相反,它是对“赋诗显志”的超越,它不主张在鉴赏时随心所欲地阑释作品,而要从作品本身去寻求其涵意。

它实质上与“以意逆志”说一样反对断章取义,只是比“以意逆志”说更加强调鉴赏者的能动性,强调由于鉴赏者主体条件的不同,鉴赏背景的不同,鉴赏角度、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体验的不同。2.披文入情与出入之法披文”要能“入情”,鉴赏者还必须展开想象,设身体验,这才能使艺术形象显于眼前,引起情感的波澜。

叶燮曾在《原诗》内篇以杜甫的《玄元皇帝庙作》诗“碧瓦初寒外”五字的鉴赏为例,指出如果不设身处地,展开想象,“必以理而实诸事以解之,虽稷下谈天之辩,恐至此亦穷矣。然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清人黄子云在谈到诗歌鉴赏时也说:“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

”(《野鸿诗的》)更具体地说明了要揣摩作者的心境,发挥想象,才能为作品的艺术形象所感动。明末《四照堂集・汤(应曾)琵琶传》中有一段话记载欣赏表现楚汉之争的古乐《十面埋伏》时的感受:“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文章TAG:鉴赏艺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