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文学批评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什么

文学批评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44:3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这表明音乐欣赏也要通过想象来体味音乐形象,使官能的欣赏能提高到情感的欣赏。但完整的艺术鉴赏决不能只停留在情感上。我国历来有“出入”之说:南宋陈善《扪虱新话》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仅读书、写诗应如此,鉴赏艺术也应如此,既要能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共鸣;又要能从作品中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理智的鉴赏。3.直觉妙悟与涵泳玩索直觉妙悟,无论作为创作方法还是鉴赏方法,都往往有一种突发性,在久久不解其意时,忽然省悟,一通百通。

成玉锏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炼,瞥然省悟,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至于未悟,虽用力寻求,终无妙处。”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赞“石谷道甲天下”,他对于画学能够“取精去粗,深研入微”、“犹如神者悟到家,一了百了,所谓一超入如来地,非一知半解者所能望其尘影也”。这里说的“攻琴”、“画道”、“画学”,都包括创作和鉴赏两个方面 。

“悟”的突发性实际上是在改孜以求、“岁月磨练”的功夫上取得的,是在不知不觉的渐变基础上的突变,正如吕本中所说:“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童蒙诗训》)“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就鉴赏而言,这个“工夫”,便是“涵泳玩索”的工夫;“直觉妙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涵泳玩索”的结果。

“涵泳玩索”指的是对鉴赏对象的反复切磋、深入体会,出自《朱子语类·性理),朱熹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晚清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谈到词的鉴赏,也是强调要“涵咏(泳)玩索”:“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思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咏玩索之。

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涵泳玩索”要求人们在进行艺术鉴赏时不能浅尝辄止,而必须全身心投入,反复吟诵、把玩、体味,充分展开想象和情感活动,甚至达到如如痴如醉、忘情神游的地步。刘勰提出“玩绎方美”(《文心雕龙・知音),苏轼主张“反复玩味”(《东坡题·书王过峡中诗刻后),宋盛、况周颐又说“涵泳玩索”,这个“玩”字很能体现艺术鉴赏的超功利性和乐此不疲的特点。

美术欣赏的对象是什么?

美术欣赏的对象是什么

美术欣赏的对象是什么?不知你问的是哪方面的用意,首先声明,你要站在艺术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也就是美术的作品,可千万不要像某些人戴上某些有色眼镜来欣赏美术作品,那就千壤之别了。美术欣赏的对象不用大家说明,那肯定是美术作品了。美术作品又分很多种,又要看你是要欣赏哪一种了,比如说欣赏油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雕塑作品、欣赏设计作品等等。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认为的欣赏美术作品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画画类的作品,欣赏你画的画怎么样,画的是什么内容,大家有没有喜欢看等问题。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站的立场和观点角度不同,那所欣赏假如是同一张画的话也有所不同。当然,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一家要选一些经典的、有名气的画来欣赏,比如说世界名著各国优秀的作品,这样你的审美能力和情操才能大大地提高。

艺术品除了欣赏还要鉴赏吗?欣赏和鉴赏有多大不同?

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品直观的美感享受;鉴赏,是人们对文物和艺术品的美质、美学以及所涉及的艺术内涵、人文历史由表及里的认识和品鉴过程。对艺术品的欣赏是普遍的,偏于大众化表象化一些,每个人每个允许的时间场合都可以进行;对艺术品及文物的鉴赏,只有专家和专业人士才能做到,其中对文物的真假,断代、工艺等甄别,还要借助仪器手段。

文章TAG:鉴赏艺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