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是一种高级素养;不争,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是一种高级素养;不争,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00:3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正是有了这种不争的品格,所以不会有灾祸。“夫唯不争,故无尤”回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时对上面“七善”进行概括总结。本章表面是“水论”,其实是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很明显,本章意在告诫身处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水有何善?水善处下,善以柔胜刚,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处流,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道的原则就是不争,就是甘处其后,甘居其外,甘居下游。

“处众人之所恶”,本来说水,却拿人的主观感受说事,赋予了水人格化的内涵。本章讲了“七善”。居处以选择环境为善。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这里没说,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环境,大概就是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是不争之地,应该是清静之所。“居善地”大概与孔子的“择不处仁,焉得知”暗合。思想以保持沉静深邃为善,这样才深不可测,才可以达到“莫知其极”(第五十九章)。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不争之心。结交仁厚之人,此仁者应该是不争之人,与他们结交可以避免危害。言辞真实、真诚,恪守信用,才能让人信服。这些言辞应该是不争之言。“信”是道的品质,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第四十九章)。为政能保持稳定秩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达到长治久安。什么样的为政才稳定?当然是不争之政。

处事容忍,才能不躁动,“能”的本质就是不争,因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急功近利、贸然而动多败。诸版本尚未有将“能”解作“耐”的。耐是一种品质,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劳”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宽容、包容、兼容,就能清静无为,置身于矛盾纷争之外,就能“后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种坚守,是对道的一种态度,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适当的时机才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解说像水一样品格:严冬来临,江河冰封;春暖花开,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严峻的形式下让自己处于“冰冻”状态,“动善时”就是随着温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渐流动起来——概括起来,这七善就是存不争之心,处不争之地,结交不争之人,说不争之话,行不争之政,做不争之事,因时而动,做到这些就是不争。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和道理?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与第三十章类同,都是主张战争之道。众所周知,老子身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残酷杀戮,祸国殃民,所以,老子当时也是怀着沉痛的心境写下这章节告诫于天下。解释:在古代君子居处于左边,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这左右之分是以道的阴阳论法。左边吉象,右边则凶象。这个大家不懂可以去看看年历。

打仗难免要用到兵器,说到兵器大家都知道不祥之物,所以,有“道”的君子打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即使用了也不要得意忘形,那就已经嗜血成性,喜欢杀人。凡是喜欢到处杀人,那就违背了天理,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只要用兵器交战,两兵各有伤亡,还要强忍哀痛战争,胜利了,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哀悼战死的士兵。可谓是:悲哉,痛哉也!道理:天地万物无不在争斗,人也无能幸免。

小到家庭邻里,大到企业、集团、党派、国家……无不存在着争斗。怎么争怎么斗也就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比如说,昆山纹身男反杀案,多大个事啊,不就是车与车刮擦,犯得着拿刀砍人吗?死于刀下,是自作孽不可活。电动车车主不要以为防卫过当就没事,他毕竟杀了人,他这辈子还是要活在哀悼之中忏悔。所以,在这个争斗危机四伏的世界上,凶器是你死我活助纣为虐的产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它。

文章TAG:不争素养启示老子高级是一种高级素养;不争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