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史学月刊怎么订,不知道怎么投稿

史学月刊怎么订,不知道怎么投稿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21:04:0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汉元帝有心和亲是真的,但是并未想到王昭君,具有绝世容颜,因而在和亲过程中,出现了另一段插曲。《后汉书》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辣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所以,很明显在此之前,汉元帝是未曾见过王昭君的。所以当他看到王昭君“丰容靓饰”的时候,就已经心生悔意了。

只是碍于汉朝的信誉,才不得不将王昭君送给匈奴,作为和亲公主。而王昭君之所以,在宫内“数岁,不得见御”,还是因为一个叫做毛延寿的宫廷画师所赐。《汉书》记载:“前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不减五万。唯王嫱不肯,遂不得召。”原来当时的汉朝,由于进宫的女子人数太多,不可能都被汉元帝选中。

因此以宫廷画师的画像,作为依据。而毛延寿以画像要挟,宫女给他钱,而王昭君不肯,才始终埋没在宫廷之中。直到昭君出塞,汉元帝才发现了王昭君的美貌。虽然是一段遗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昭君出塞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汉王朝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共存,并得到了大力发展。三、昭君出塞的意义昭君出塞后,大汉王朝和匈奴维持了足足60年,没有任何战争,并形成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

从王昭君出塞开始,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博弈,就彻底拉下了帷幕。不仅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在文化传播山,昭君出塞也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昭君到了塞外(今内蒙古)地区,将汉族文化,比如纺织、耕种等技术,都传给了匈奴人民。由于文字存在不同,王昭君在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下,也将汉字文化与匈奴文化,实现了部分共融。王昭君在塞外的几十年里,与汉朝也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汉元帝将王昭君的亲人,都封了大官。

每年都会来到塞外,去看王昭君,除了吐露相思之外,也是汇报匈奴政权变化的时机。从汉元帝到汉成帝,再到后来的王莽篡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十分友好。北方边境甚至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景象,这与王昭君的努力,是分不开关系的。考古学家曾在几千年后的蒙古境内,发现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瓦片,这是王昭君深受匈奴人民喜爱,最好的证据。

总结:昭君出塞,的确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与繁荣。从民族大义上来看,王昭君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但在女人的角度来看,她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的。匈奴人特有的婚姻制度,叫做“收继婚制”,就是父亲死了,父亲的妻子要嫁给儿子,以此来排序。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在一起三年后,便病逝了。而王昭君就要面对,嫁给自己的儿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有悖伦理的行为,让王昭君深感困惑。

便给汉成帝发了书信,希望能够返回故土。《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 依游牧民族 收继婚制 ,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的情愿,就被汉成帝冷冰冰的三个字回绝了。王昭君以自己一生的幸福,最终换来汉朝与匈奴的几十年和平,历史会把她的功绩牢牢记住。

孩子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有什么好的月刊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吗?想给孩子订一份?

试答如问:远离教材的,孩子喜欢的就可以。为什么远离教材,正常的孩子,在国家规定的年龄上学,是能够适应的校园学习生活。切忌揠苗助长,切忌攀比,别做伤仲永。如何选择月刊,可以到报刊门市部或较大的书刊摊,让孩子去选,多选之后,看他(她)喜欢哪几种。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的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文章TAG:投稿月刊史学史学月刊怎么订不知道怎么投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