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国战吴国搞什么将,服务中国教育事业

大国战吴国搞什么将,服务中国教育事业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8:24:1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西周王室及诸侯大国与楚国的争斗早在西周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期,西周就大举讨伐楚国,结果三战三负,最后一次周昭王不仅把天子六军全部带上,还召集了天下诸侯组成联军一起出征,结果依然惨败,传说周昭王乘坐的船只被楚人动了手脚,用胶水粘的船在汉水沉没,周天子溺水而死。但是正史上只是写了昭王南巡不返,显然是羞于承认。

此后周王室采用分封汉阳诸姬的方式阻止楚国向北扩张,直到西周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时期再次伐楚,并且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时已经是西周王朝崩溃前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西周王朝崩溃后,东周王室衰微,不仅对楚国无法控制,连中原诸侯都已经开始不买天子的账了,于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们开始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接管对西戎、东夷和楚国的防范和控制事业。

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首先向楚国发难,他在公元前656年率领八个诸侯国组成的“八国联军”直扑楚国,楚国当时国王是楚成王,他连忙派使者与齐桓公谈判,最终名义上承认错误,承认齐桓公是老大,齐桓公退兵。其实当时齐国也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吞掉楚国,即使要击败楚国都可能会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取得名义上的胜利就见好就收了。

此后就是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霸,两国先后由晋文公先称霸,然后楚庄王接着称雄中原,后来晋国就甩开了楚国,逐渐在两国争霸中取得上风,而且分别在公元前583年、公元前572年和公元前557年三次攻入楚国本土。但是都应缺乏彻底占领楚国的能力,最终都选择了主动退兵。中原大国难以攻破楚国的原因楚国地处长江流域,水系发达,西周王室等中原诸侯国并不擅长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尤其是当时这些地方还属于未开发状态,沼泽、湖泊、森林、瘴气等等让西周的天子六军吃尽苦头。

中原各国进攻楚国属于劳师远征,尤其像后期的晋国,进攻楚国要跨越诸如郑、曹、卫、宋等一系列的诸侯国,即使战胜了楚军也不适宜直接占领,因此往往打击遏制楚国北上的扩张势头,削弱楚国国力就基本满足了。楚人从击败西周天子讨伐之后,就逐步扩张实力,甚至公然自封王爵,因此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楚人吞并扩张的脚步较快,特别是春秋初期突破汉阳诸姬的封锁,同时利用文化上的趋同向东扩张兼并吸收了东夷部落,实际上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力已经非常强大,国土面积也非常广阔,即使晋国这样的超级霸主也没有把握一口吞下楚国,所以往往不愿劳师远征,对楚国本土的作战也是骚扰疲敌为主。

吴国为什么能攻破楚国首都其实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偶然性,并非吴国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超越此前的齐、晋等国,而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偶发性事件。首先吴国与楚国的战争,吴国避免了北方中原大国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不用劳师远征,吴国就在楚国的东面,且可以溯江而上。二是吴国也在长江流域崛起,他们比中原各国更善于在这种水系发达的地区作战。

其次吴国的崛起本身就有中原霸主晋国的影子;吴国是晋国为楚国选择的劲敌。晋楚百年争霸,到了公元前572年左右,晋国已经完全占据上风,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晋国很难直接吞并楚国,因此晋国开始实施对楚国的疲敌弱国大战略,一方面实行三驾疲楚策略,即将军队分三批,轮流袭扰攻击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扶持吴国作为楚国的对手,在公元前563年,晋、吴两国开始接触并结盟,晋国对吴国展开全方位扶持,如派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等。

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迅速强大,成为南方新兴强国。吴楚之战时,楚国内乱频频,国君年幼,权臣昏庸,不仅迫害人才,导致人才流向吴国,同时得罪邻邦,导致自己的外交孤立。而吴国则正好相反,不仅君臣团结而且人才济济,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名将,再加上本就有中原大国支持,还得到了楚国不少附庸国的支持,因此吴楚之战,楚国是必败的。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地利是死的,人是活的。尽管吴蜀都有天险可依,但如果仅仅依靠天险,而不搭建成熟的防御体系,也是不可能与强大的魏(晋)相持如此之久的。吴国的防御体系:重点防御 水师运用。吴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托长江天险长期割据的政权。因此:如何利用长江天险打造防御体系,需要“原创”。1、要点防御。长江,自吴国西面的西陵到东面的江都,沿线长达5700里,战线长,不可能处处设防。

文章TAG:吴国大国事业教育服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