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法正属什么,西蜀尚书令法正

法正属什么,西蜀尚书令法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1 16:47:58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针对刘焉父子的“威刑不肃”,他厉行法治,严明赏罚。他要求执法,必须做到“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街亭战役失败,他不因马谡是自己的亲近将领而宽恕,并且引咎自责,自贬三级,这比曹操的以发代首要严肃认真得多。正因为这样,即使是受过诸葛亮惩罚的人也心服口服,李严和廖立都因罪被贬,当他们后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时,李严说,如果丞相还在,我改过以后还会被起用,现在绝望了,因此忧郁病死。

廖立也哭泣地说,看来我要老死边地了。诸葛亮主张唯才是举,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西汉的强盛,就是由于“亲贤臣,远小人”;而东汉的衰亡,也正是由于“亲小人,远贤臣”。他坚决反对“为人择官”,即是不问能否胜任,仅凭门第资望的地位授与相应的官;主张“为官择人”,即不问出身资历,根据职务需要选择称职的人。他把这个原则提到国家兴亡的角度来看待,指出“为不择官者危,为官择人者治。

”当然,这个政治理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实现不了,不过诸葛亮还是尽力做了一些,他曾提拔不少出身低而有能力的人。如王平是个不识字的人,但很有军事才能,又“遵履法度”,街亭战役他能阻止主将的错误部署,主将兵败他又能沉着应战,所以诸葛亮立即加拜他为参军。诸葛亮非常注意发展社会经济,实行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

针对蜀民少国弱,他为主“减兵省将”,把军队的数目控制在最小限度,在提高战斗力和改善武器方面下工夫。尽量做到不增加租赋的征收。他关心水利,特派一千多名士兵去守护都江堰,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他还注意发展地方手工业,在政府机构中设“司盐校尉”管理火井(天然气丿煮盐,设“司金中郎将”管理冶铁生产,高级织品“蜀锦”织造业在当时也有很大发展。

蜀的南部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不少族就是现在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的祖先。诸葛亮对这些民族的政策,主要是“和、抚”方针。他虽然也曾亲自带兵进行军事征服,但他不一味依靠军事,而注意“攻心”,“七擒孟获”就是“攻心”最好例证。征服之后,他也不在当地驻军,而是“即其渠率而用之”,尊重当地原来传统,让民族酋帅仍为首领,并对其中一些与蜀关系好的授与官爵。

当然诸葛亮也曾在征服中,从当地掠走大量人口和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物资,给少数民族带来一些损害;但征服也有打破了那里的闭塞,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诸葛亮也注意向当地推广汉族先进技,因此也促进那里经济的发展。今天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不少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傣族说他们使用的耕牛是诸葛亮传来的;佧瓦族说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种稻子,都是“孔明老爹”教的;现在云南保山还有传说为诸葛亮修的水利工程“诸葛堰”。

这些当然并不是诸葛亮亲自传授的,但把它都归于诸葛亮,正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诸葛亮的怀念。诸葛亮对北伐尽管做了最大的努为,可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后自己也死于五丈原(今陝西郿县西)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对诸葛亮沒有成功而发的叹惋。诸葛亮死后,到处有人要求为他立庙因限于礼制不被允许,于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来纪念他。

诸葛亮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做到了他可能做到的最大努力,在封建时代,他的道德标准也是高的,这也就是后世人们景仰他的原因。以历史上诸葛亮为基础,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终于逐渐又形成了个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劳动人民把他看做是智慧的化身,地主阶级则利用他对刘备的无比忠诚来宣扬忠君思想。可是人们在极为描绘他的智慧时,却多少把他神仙化了,如鲁迅评《三国志演义》所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元曲中他自称“贫道”,京剧中称“山人”,他的侍从是道童,他的舞台服装不是丞相服而是八卦仙衣。《三国志平话》中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喚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这样描写不是提高诸葛亮,实际是将一个政治家降低为妖道。许多诸葛亮的故事都带上了这个色彩。艺术形象的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有的是历史记载,有的纯属虚构。

戏剧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有两大贡献,即借箭与借风。历史上根本沒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魏略》中曾记载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复,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两侧平衡,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地点在濡须口。

历史上有过草人借箭,那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时的事,因为城被围,城内箭用光了,张巡于是扎一千多草人,外着黑衣,夜间从城上垂下,城外敌人万箭齐发,结果得箭几十万支。艺术家可能把这两件历史记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贡献是促成孙刘联合,可是戏剧中都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借风看作了战争胜负关键。

借风故事全属虚构,但也不是沒有来由的。东风最早见于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赋:“羽扇纶巾,谈笑间看樯艣灰飞烟灭”,又把火烧战船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古典艺术家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又进一步将东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而写出了诸葛亮的借东风,《三国志平话》中已有借风的事。“空城计”在诸葛亮的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

这个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还沒有,在《三国演义》中才出现,戏剧可能取材于小说。这件事在《三国志》中沒有记载。《郭冲五事》中有一段与小说中类似的记录,记诸葛亮守阳平时,兵多被他派出,仅留万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众忽至,蜀军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

宣帝(司马懿)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真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可是裴松之在把这条记载引为《三国志》注的同时,就指出了它的不可靠。他指出,诸葛亮当时是在汉中而不是在平阳,司马懿那时也正镇守宛城,并末与诸葛亮直接对阵。而且司马懿如果真的拥兵二十万,又明知诸葛亮兵少,也只能冒险进城,断不至仓皇却走。这个分析很正确,历史上根本沒有空城计这件事。

但是小说和戏剧的描写还是相当出色的,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司马懿也非常了解这一点,但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终究胜过司马懿对他的了解,他才敢于冒了这个险。故事也就成了可以理解并令人信服的了。今天不应再把诸葛亮当神仙来演了,在舞台造型上也要尽可能让他脱下八卦衣,如《初出茅庐》(改编本)和《赤壁之战》中的那样扮装,就比较合乎他的实际身分。

文章TAG:法正属法正西蜀尚书令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