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攻城军令怎么用,首创自由式攻城战

攻城军令怎么用,首创自由式攻城战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2 18:38:4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所以大城的攻城战第一阶段,只是野战的延续,攻方士兵并没有觉得有特别的危险。大型登城梯,突出部位不低于城墙高度。如果攻方已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等重型设备爬墙头的时候,那是攻方占绝对优势,守方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城破只是时间问题。古代战争不会轻易攻击大城市,攻击方清楚,一旦攻击大城市,有可能将已方优势消耗在攻城战中,只有关乎战争命运的战略要地才会不惜代价攻打。

如都城、长安、潼关、洛阳、襄阳、徐州、合肥等,刘秀守昆阳、哥叔翰守潼关、吕文焕守襄阳、王坚守钓鱼城、 袁崇焕守北京、太平军守安庆,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守城大战。 对于惨烈的攻城战,第一批士兵为何明知必死,还要前赴后继的往前冲呢?这是因为古代有严厉的战场制度和异常丰厚的奖赏。一是战前动员,主帅会晓喻各军,攻破此城的重要性,颁布退缩不前的制裁措施,第一个登上城楼的奖赏。

还有一些特殊政策,如破城后允许洗劫三天等等,更先好酒好肉犒劳三军一顿。二是古代军中有严厉的军中连坐法:主官如带头冲锋,士兵必须奋勇向前;主官战死而士兵逃回者,一律处斩。另外攻城时设立督战队,主帅未下令收兵,官兵退缩者杀无赦。三是首先登上城楼者,奖赏异常丰厚,诸如封侯、连升三级,可谓升官发财,官兵无不踊跃。

战时主帅除指挥作战外,还要细致观察是谁第一个登上城楼,攻城官兵士气大振。四是攻城与野战的危险性并没有多大区别,在阵地战、野战中的生存几率和攻城战并无多大不同。乱世士兵就是冲着吃饱饭来当兵的,现在多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会更加卖命。五、古代很多攻打要塞、大城的战斗,攻方第一批不用已方士兵,而是驱逐战俘和守方平民去冲锋。

古代的攻防战中,攻城部队得是守城部队的多少倍才能攻下?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在古代,攻城战通常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进行,因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用兵的基本法则在于,如果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如果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两倍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如果兵力与敌人相等就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撤退,如若实力不如敌人就一定要避免战斗”。

这段话里的十倍、五倍都是一个约数,不是精确数。因为实际战争中不单单要考虑兵力这一因素,天时地利人和都会影响一场战争的走向。但如果就兵力这一点来讨论,在双方战斗力相当的情况下,攻城部队起码是守城部队的五倍才能顺利攻下城池,但牺牲兵力估计也是巨大的。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意味着掌握了一场战争的主动权,敌人自不会主动迎战,而是会选择守城防御。

在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时也不可轻举妄动。《孙子兵法》中曹操注: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五倍于敌只是刚好达到一个攻城的及格线,这个时候是不宜采用正面强攻的方法的。曹操认为,此时应该分五股兵力,三股兵力正面攻城,两股兵力出奇袭方略,这样做也是为了既战胜敌军又降低损耗。其实在古人的战斗中,攻城战是极少使用的。

如果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优先的选择一定是围城,把敌军的粮食供应与外界联系全部切断,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大胜。攻城战进攻的一方绝对会损失惨重,如果没有各方面绝对的优势,很可能会把一手好牌打烂,古代带兵打仗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李典、马谡、志愿军的做法与不同结局,应该不难发现这种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李典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胜袁绍后,又准备攻打袁谭、袁尚驻守的黎阳,因此命令屯军安民城的裨将军李典和谋士程昱负责用船筏输送军粮。

当时,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领军驻扎河流上游,已阻断水道运输线路。曹操得知后,便下令李典、程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意思是说,如果水路被阻,就从陆路运粮。但是,李典又发现高蕃的部队不但装备较差,而且因为身处上游军心懈怠。他同将士们商量后认为:“如果突然袭击高蕃的部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定可以击败敌军。

而且军队打败不应受到朝廷制约,只要有利于国家,也可以灵活决定。”对此,程昱也是较为认可。因此,李典迅速出兵,攻打高蕃的部队,并一举将其击溃,完全打通了水上的便捷运粮通道。其实,这也就是典型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只是事后曹操不但未对李典处罚,反而还给予了嘉奖。但是,如果李典攻打高蕃失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为行是否又会变成抗命不遵的处罚理由。

马谡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相继反魏附蜀,关中震动。为此,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出兵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以解祁山之危。当时,诸葛亮力排众议,重用马谡为街亭主将、王平为副将,要求他们于街亭险要处当道扎寨,阻截张郃,为蜀军开辟祁山根据地争取时间。

可是,马谡到了街亮后,不听王平再三相劝,放弃街亭险要当道于不用,反而将部队驻扎于南山之上。结果,马谡部队被张郃大军团团围困,断绝水源,进而造成军心溃散,大败而回。这时,马谡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自然也就成了不遵军令,成为大败的祸首,因此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以明军纪。假如,马谡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大败了张郃,是否会成为用兵如神的经典,诸葛亮还会斩杀他吗?志愿军180师的“将在外,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命令各部安全撤收。

但是,60军却将“运走伤员之后再行撤收”的命令,误解为“60军需要掩护全兵团伤员运走后再撤收”,并命令180师负责阻击敌军,掩护兵团伤员全部转运。不久,180师便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危局,但是全体指战员依旧死战不撤。其实,师长郑其贵也曾数次向军部上报伤亡战况,得到的答复却是等待突围命令。结果,等到突围命令下达时,180师全体指战员几乎全部战死,伤亡人数高达到了7644人,成为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的最大损失。

表面看,师长郑其贵“执行命令过于死板”,但是他却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作风发挥的淋漓尽致。假如,每逢战争,各军将领都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想法,又谈何团队精神,岂不成了一团散沙。所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说他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是不能用是或否来简单界定,因为这句话也是个“政治用语”,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有道理。

胜了,说你用兵灵活;败了,说你不遵军令;有猜忌了,又以此来进行约束。但是,若单纯以战场而论,这句话适合于在外独立领军的主将,而不适合于配合团队作战的其他将领,也不适宜于后方不明战争实情的指手画脚,更不可成为相互攻讦的“政治借口”。反之,将成为了相互牵制的“绊马索”,损伤了自己,便宜了敌人。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TAG:自由式攻城战军令首创攻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