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风云际会怎么修改功勋,1955年将帅授衔内幕

风云际会怎么修改功勋,1955年将帅授衔内幕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1 16:34:20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但是,曲阿小将以及程普等人并没有交锋,都是在一旁观战。孙策早就与太史慈约定单挑,孙伯符可不愿意落下以多欺少的恶名,以影响其威名而不能服东吴之众。战罢五十回合,太史慈还是担心孙策人多,便把孙策引到平川处,再战了五十回合。此时,太史慈很清楚,曲阿小将虽然很有勇气,但却做不了自己的帮手,真的一齐上,自己绝对要吃大亏。

所以,才把孙策引到一边厮杀。假若这员小将武功真的超过了吕布,太史慈还担心什么呢?太史慈与孙策边打边走,远离了程普十二人以及曲阿小将。两人打了好一阵,都从马上滚下来改为步战。在马下,双方还是分不出胜负,扭打在一起,谁也占不了便宜。此时,刘繇带着一千人马前来接应,孙策一见,心中发慌。正在孙策担忧之际,“程普等十二骑混战,逶迤杀到神亭岭下。

喊声起处,周瑜领军来到。”注意了,程普带着人赶来救应,曲阿小将却没有前来接应太史慈。按照当时出营所言,倘若这员小将还活着,必定不会临阵脱逃,也会像程普等人那样,前来接应。遗憾的是,曲阿小将却不见踪影。这种情况很容易想象,孙策、太史慈单打独斗,很快脱离了本方阵线,此二人约定的单挑于程普等人与曲阿小将都失去了约束力。

为解决太史慈的这个帮手,也为此后的战斗除掉一个潜在的对手,程普一定会围攻曲阿小将。程普、黄盖、韩当号称东吴三大名将,是跟随孙坚起家的身经百战之将,必定不会放过敌手。所以,曲阿小将便会很快在程普的攻击下,英勇的战死在神亭岭。三国人才基本不会错过历史经此一战,孙策对太史慈念念不忘,一定要收归己有。周瑜领兵袭取了曲阿,太史慈只带着十数骑逃往泾县。

随后,孙策攻打泾县,周瑜献计,陈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孙策一举攻破县城,只留一条路让太史慈逃跑,而这条路却伏有重兵,太史慈被活捉。太史慈很快投降,孙策得一猛将。如孙策这样招降太史慈的事情,《三国演义》中不止一次。曹操在把汉献帝带往许都途中,遇到杨奉手下大将徐晃,当时“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于是,派行军从事满宠前往说服,徐晃便转投曹操,成为三国名将。

诸葛亮攻取天水,赵子龙与姜维一战,在丞相面前直夸姜维枪法。加之姜维用计,让诸葛亮吃了个小亏。于是,诸葛亮非常想得到这样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便专一设计,收伏了姜维。得到姜维后,诸葛亮悉心栽培,成了自己北伐中原的接班人。曹魏、蜀汉、东吴之所以能从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鼎足三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招揽人才。

无论有名的战将谋士,还是无名小辈,都有可能成为英雄。关羽、张飞、许褚、典韦,包括孙权军中的凌统、周泰、陈武、吕蒙、陆逊,等等,都是出身并不显赫的名将,都是在历次战斗中逐渐打出名气,然后明标青史的风云人物。三国争霸,人才辈出,只要能力足够,必定不会错过历史。假如曲阿小将真的能够抗衡程普十二人,战力一定超过太史慈,孙策能够轻易失去如此一员大将吗?曹操见到徐晃后,说道:“徐晃乃真良将也。

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曹操爱惜人才,不忍伤害这样一员猛将。孙策虽然吃了太史慈的亏,但却惺惺相惜,与他携手开创东吴事业。假若曲阿小将能够与程普十二人中任何一位打到三十回合不分胜败,程普必定要想办法活捉了他,孙策也一定会招降这位勇将。更重要的一点,假若这员曲阿小将抵抗程普十二人而不败,最终能够全身而退,太史慈一定不会忘记他。

曲阿被攻破后,太史慈逃到泾县重新招募旧部,得到精壮兵力二千多人,但是,其中却没有曲阿小将。所以,太史慈与孙策大战神亭岭时,曲阿小将就已经阵亡了。因其武艺不够,仅凭勇气是难以在三国时代立足的。当然,这都是《三国演义》的故事,读者大可凭借自己的想象,构织自己的三国英雄梦。因为曲阿小将的勇气,因为这个低级军官渴望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建立功勋,也就赢得了诸多读者的尊重。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大汉开国,论功行赏,刘邦说过两段很有名的话。第一段便是一再被后人引录的“三杰论”。说这段话之前,刘邦先问了群臣一个问题,我刘邦因何能得天下,项羽又何以失了天下?当时,朝堂上只有两三个人站出来,说了一些贬损项羽,拍刘邦马屁的套话,刘邦知道朝堂下的功臣勋将急于封赏,于是他绕过如何封赏的话题,说了下面这段话——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三杰论”表面上看,是刘邦一时兴起的感慨之言,似在炫耀自己驾驭臣下的能力,但如果放在庙堂政治的语境下看,这段话绝不是刘邦的随口之言,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吐出的定调之言。

先看三杰论的比例,前两杰是文臣,后一杰是武将,文武比例二比一;再看三杰论的次序,搞谋略的第一,干实务的第二,带兵打仗的第三。这个比例、这个次序,其实是向文武百官传递了一个基调信号:大汉开国后,政治高于军事,文臣重于武将。这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刘邦虽然历来讨厌儒生,但治国是政治问题,天下要靠文臣治理,这样的理念他是认同并且推崇的;此外,扬文抑武,可以提高战功的封赏标准,这样帝国的蛋糕才好少切出去一些,因为有战功的武将实在太多了,而这样的文臣却是屈指可数的。

总之,这是古今通用的一个政治手法,用少数做筛子,将多数过滤掉。然而,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所以他这“三杰论”并没有将蠢蠢欲动,一心要封赏的众武将压制下去。对这个问题,刘邦想拖,但也拖不了多久。很快,廷议谁的功劳最大被推到了台前。这时候,功劳是一个政治含义很浓的字眼,它是一个多方综合、多向平衡的结果,因此在廷议这个问题时,刘邦对先前的“三杰论”做出了微调。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故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居文臣武将之首。战功赫赫的武将们一听,顿时炸开了锅,那时候君臣礼仪还没有那么严格,有的武将甚至直接进殿与刘邦争辩说,他们这些人披荆执锐,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立了那么多功劳,反不如一个只会舞文弄墨,并无尺寸之功的萧何,是何道理?这时候,刘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发表了一个很著名很直白的“人狗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随我,功不可忘也。刘邦的意思是说,用打猎做个比喻,你们这些武将只能算“功狗”,只有萧何才是“功人”,况且萧何举宗数十人追随我打天下,不能忘恩负义。封赏还没得到,反倒连人都不是,成“功狗”了,武将们不仅没有被说服,反而被激怒了。

于是,在正式排定列侯位次上,武将们抢先推出了一个他们认为应列第一,并且刘邦很难反对的人选:平阳侯曹参。武将们的理由是,曹参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疤,战功无能可比(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等等),所以必须排第一。刘邦很难反对,原因很简单,曹参和萧何都是刘邦同乡,都是沛县功勋集团的核心人物,并且相互的关系都很好。

果然,面对武将们推出的这个人选,刘邦一时不好表态了,但作为一代开国雄主,刘邦有的是办法。就在刘邦沉默难言时,一个叫鄂千秋的人,心领神会地站出来说了一番刘邦想说却又不便说的话。鄂千秋说,列为大臣说得都不对。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虽多,但那都是一时之功,难与酂侯萧何相比。当初皇上与项羽相争,前后共历五载,丧师失众,屡次败北,生死攸关之时,幸有萧丞相镇守关中,不待皇上诏令,便能随时遣兵补缺,输粮济困,我汉军这才得以复振,我汉王这才得以夺取天下,这是万世之功也!诸公怎能以一时之功贬抑万世之功!臣意以为,少一百个曹参无虞,失一萧何汉必无成。

故应列萧何第一,曹参次之。根本之论,高屋建瓴!萧何第一,故有刘邦的帝王之谋,却也毫无毛病。萧何第一,几乎成了后世功臣排座次的范本。难能可贵的是后来,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望,问萧何,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萧何说,知臣莫如主。惠帝说,曹参如何?萧何顿首说,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于是乎,这才有了千古佳话“萧规曹随”。

文章TAG:1955授衔风云际会将帅功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