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全面战争三国怎么开始,三国怎么开始的纷争的

全面战争三国怎么开始,三国怎么开始的纷争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3:51:56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三国的社会分裂,走向归晋的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以司马懿父子的坚忍狠毒,和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而又得到了豪族强民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支持,所以司马家族,最后能够三国归晋,是有民意基础的。汉代的治国理政思想,从开始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的大一统,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彻底完成了儒家思想治国理政的政治选择。

怎样读懂《三国演义》?

怎样读懂《三国演义》

我非常推崇三联出版社的理念:读书.生活.新知。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是服务于生活的。《三国演义》这本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是要常读常新的。今天我主要讲一讲在初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怎样进行精耕细读,获得新知,学以致用:精读“三绝”,辅以“毛批”,参读史书,观看影视,以写促读。一、精读“三绝”,以点带面。巜三国演义》的开篇是明朝状元杨慎填的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巜三国演义》讲的是英雄逐鹿的故事。里面人物众多,情节繁杂。根据百科书,里面有名有姓的英雄就有848位。如果我们各个喜欢,就会如入特大超市,琳琅满目却不知所购。所以我们要精读,只抱西瓜,先不顾芝麻。

借鉴《读三国志法》中“三绝”说法,提纲挈领式地精读“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和 “义绝”关公这三个人物,便可击中书中要害。因为这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书中的帅、相、将。以“义绝”关公以例,串读“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等故事,一个赤面赤心、义薄云天、深沉儒雅却晚来大意的盖世英雄关二爷就有血有肉地浮现我们面前。

然后辐射到三国二十四名将(含关羽):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 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 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 打末邓艾与姜维。尤其将吕布与关公处世与下场进行比较,前者见利忘义,缢死白门楼;后者义薄云天,进庙封神。精读主要人物,注意细节,读深析透人物形象,感受罗贯中通过主要人物表达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以点代面时,“读书不求甚解,毎有会意,便欣然自得”。二、辅读“毛批”,茅塞顿开。我们看完电影后,一般都会去读一读豆瓣的影评,读巜三国演义》也要这样。你读完书,一定要去看一看毛宗岗对巜三国演义》做的批注。毛宗岗父子一生钟爱《三国演义》,能见他人之所未见,言他人之所未言,真的是慧眼识珠:观水镜“未得其时”之言及州平“徒费心力”之语,令读者眼光直射注五丈原一篇。

盖在孔明未起手时,早为他结尾伏下一笔矣。这是毛宗岗对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做的批注。我也是看了这个批注想起“温酒斩华雄”篇袁绍说的话:“可惜我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罗贯中为什么让袁绍说这句话呢?他这是为关公杀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埋伏啊!“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罗贯中真的是高明啊!辅读“毛批”,击节赞叹,举一反三,更能发现罗贯中匠心独运的地方。

三、比照《三国志》,恍然大悟。《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清代的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所以读完巜三国演义》,不烦再去看一看《三国志》的人物传,说不定会恍然大悟。我高中时读《三国演义》,对“智绝”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大学时看了巜三国志》的《蜀书·诸葛亮传》,才明白“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都是子虚乌有的,用人失察导致街亭失守倒是确有其事。

按鲁迅先生的话讲:“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惊鄂之余,也不得不佩服罗贯中的虚构指数。参看巜三国志》,就会明白演义就是演义,史实就是史实,不要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错当成真实的历史人物解读,混淆视听便有失公允。四、观看电视,温故知新。王扶林任总导演的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共84集,拍了五年,央视共投1.7亿元人民币。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是无人能超越的经典。导演、制片和演员们呕心沥血。一个随拍三国的外国人说,这些人是在用生命将名著搬上荧屏,送进千家万户。所以,我们一定要借助这部经典电视剧,重温书中精华,体会改编之妙。我当时的做法是一边翻开书,一边看着电视剧,重点注意编剧删减和增补的部分。比如巜草船借箭》一集就增加一段诸葛亮与鲁肃谈论的“将帅之道”:“这兵字大有学问,兵者有可见之兵,荷戟执戈,肉躯之身乃可见之兵。

不可见之兵者,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书中这里只有最后一句话,单薄得很,而编剧和导演用心加了这些,书中只见“神机妙算”,剧中却见“将帅之道”,妙啊!九四版巜三国演义》是国家拍,有非常多的研究巜三国》的专家作了顾问,这是一部群策群力的经典,它基本上把书中的精华全拍了出来,看电视剧有利于我们温故知新。

另外,影视的视听享受,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书籍。五、以写促读,读写两得读书贵在有得,学习贵在致用。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两得!我喜欢巜三国演义》,看书时都会准备一支铅笔,看到心仪的语句画一画,旁边也写上一两个词的感想;看到妙笔生花或让我落泪的地方,停下来,写上一段感悟。

三国归晋有其必然性吗?

三国归晋有其必然性吗

三国归晋,看似偶然,但实际上,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结合史学大家钱穆、陈寅恪等大师的著作,我试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图)电视剧《三国》剧照1、 大一统是中国人的历史道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谈及:“大一统是中国人的历史道路”。秦始皇扫平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血缘的分封制度,到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完成了从社会生活到政治制度的巨大的社会改造。

汉继秦制,经两汉四百多年的经营完善,国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日趋完善。秦汉之后,中国百代,都是推行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三国,魏、蜀、吴鼎立割据,是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分裂时期。用金克木先生的话来讲,这是一个乱序的时代。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乱序”,一定还是要回到“治序”的轨道上来。

三国的社会分裂,走向归晋的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图)电视剧《三国》剧照2、 儒家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政治选择。汉代的治国理政思想,从开始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的大一统,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彻底完成了儒家思想治国理政的政治选择。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依据的就是察举征辟制,而此制度的核心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忠实实践儒家学说。

忠、孝的名声,成为人才考察推举的重要准绳。而三国中,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实行的是以法家为主导的治国思想。我们在曹操著名的《求贤令》中,展露无遗。他说,不忠不孝之人,只要他有治国安邦之才,都给我推举出来。儒家的思想规范,被曹操唯才是举的法家思想所取代。而汉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司马家族就是儒家思想的信徒。

陈寅恪先生在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写道,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家族,实际上是信奉儒家的豪族,取代了法家的信徒。三国归晋,表面上是三个政权的统一,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上的统一。(图)电视剧《三国》剧照3、 司马家族的苦心经营和强族豪民的政治基础。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为将军、守、尹,是地方上的豪族。

司马懿辅佐曹魏四代帝王,门生故旧,结盘根错节,构成了庞大的政治势力。司马氏能够夺取曹氏的政权,最终三国归晋,主要是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曹操的政治策略是抑制豪族,扶植弱民或寒族。《三国志》记载“民畏其畏,不怀其德”。这里的民,陈寅恪先生说,就是豪族强民。而司马家族的执政理念是“以宽济宽”,“使豪强擅恣”。

所以,在豪族强民的庞大政治势力推动下,司马家族“民心归之”。以司马懿父子的坚忍狠毒,和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而又得到了豪族强民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支持,所以司马家族,最后能够三国归晋,是有民意基础的。综上,大一统的政治制度,配合儒家的政治思想,再加上雄厚的民意基础,天下伤乱,人心思治,最终必然完成了三国归晋的政治统一。

三国纷争不断,刘备为何最后没能统一?

三国纷争不断,刘备为何最后没能统一

刘备不能最后统一是正常的,因为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诚腑,治理国家政策,策略,用人上刘备最差,所以决定刘备成不了大气候。刘备一无根基,起家时带着犯了事的关羽,及张飞起家,靠的是皇叔的外衣,从此蜀汉集团就是刘老大,关老二,张老三了,就诸葛亮而言有重大决策的事刘备又有几次听过诸葛亮的话,例如守荆州为什么不派其它将领协助,夷陵之战既破坏盟友关系,又无性算,刘备一意孤行,其结果损失惨重,刚有点成就得荆,益二州,就忙着做起皇帝来,露出了匡护汉室的原形,人们才真正认识刘备的本来面貌,看看关羽兵败时手下将官一哄而散,投降的投降,刘备夷陵兵败时同样如此,有部分直接投降曹魏去了。

张飞也死在部下的手里,人家一方诸候马超来投靠,给人家虚职,夺人家兵权,自带的兵马也无权指挥,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谁肯出力,刘备哪有不败之理,过了一下皇帝瘾就一命归西,更不用谈统一二字,刘备没此道行。孙权子承父兄家业,既善用父辈老将,又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内事由张昭,外事有周愉,鲁肃,曹操都夸孙权,养儿当如孙仲谋。

可见东吴人才辈出,周愉,鲁肃,吕蒙,陆逊,黄盖,丁奉,甘宁,凌统潘璋等,可见东吴治国有方。曹操更是雄才大略,有帝王之风,平定北方,善用人才,屯田安民,军纪严整,赤壁之战若不是大部队染上温疫,统一国家是指日可待,真是天不佑曹,曹操的远大理想沒能实现,但曹操本人没有废皇自己称帝,这些都是刘备不能比的,刘备的行为决定了他的高度。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之年。这是汉王朝渡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次年十月,东汉灭亡。众多良将名士在这一年去世,拉开了一代英雄集体谢幕的序幕。而这一切,并非偶然。密集凋零的支柱级将领219年正月,汉中战场。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夏侯渊追随曹操征战30年,经历恶仗无数,而汉中作战时,夏侯渊却在尚保有比较完整军力的情况下被杀。

这预示着:“杀将年”的到来。到了下半年,一波密集的将领凋零到来了。该年秋,于禁、庞德兵败。关羽威震华夏,于禁被俘,庞德被杀。然而,很快,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迅速兵败。关羽,以及关平等荆州军团主要将领集体遇害,只有廖化通过“假投降 诈死”逃过一劫。然而,更离奇的事情到来了。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正值壮年,刚刚还生龙活虎的东吴名将吕蒙(42岁)、孙皎(30出头)、蒋钦(40左右),集体去世。

因为吕蒙等人的离世过于突然,小说只能以“关公复仇”来解释。这些名将,都是当时三方最重要的支柱级人物。当时的曹操集团中,夏侯惇坐镇淮南,曹仁坐镇樊城,夏侯渊坐镇关中。其中,由于曹操常亲征淮南,夏侯惇事实上只是代为都督,几乎没有单独指挥的机会;曹仁在樊城,位置虽重,但在关羽北伐前,只有数千军。唯有夏侯渊,提兵4万,都督张郃、徐晃等名将,是唯一独当一面,手握重兵的大将。

关羽、吕蒙就不必说了。关羽是刘备军中的首席大将,甚至时人认为刘备军中“名将唯羽”,关羽是唯一名将。吕蒙则是都督,孙权本人外唯一统帅级人物。而孙权、吕蒙的规划中4位独当一面的支柱级将领(孙皎、蒋钦、潘璋,及吕蒙本人),更是在一个短短的十二月就四去其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名人在这一年去世。名医张仲景去世、名士杨修被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去世、宛城守将侯音被斩、魏讽谋反被诛,这些不再一一展开。

然而,这一切,只是拉开了一场英雄集体凋零的序幕。集体凋零的序幕接下来的几年,三国创业君臣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三位君主,除“儿子辈”的孙权外,曹操、刘备,全部凋零。顶级武将,曹魏的夏侯惇、曹仁、曹彰,刘备军的张飞、马超、黄忠、刘封,全部凋零。主要谋士,刘备军的法正、曹操军的程昱,也都“相约”去世于220年。

此后,曹丕、曹休、曹真;刘禅、诸葛亮、李严;孙权、陆逊,成为三方的“主演”。如果是拍电视剧的话,可能要换掉一半以上的演员了。许多朋友第一次读小说时,表示“偶像”走了,读到这里就表示不想看下去了。这场集体凋零,以219年开始,并非偶然。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的一场分水岭。空前惨烈的连番大战219年的大战频率,可谓汉末三国之最。

年初,汉中之战,曹刘双方名将云集,大打出手。年中,关羽北伐,关羽与曹仁、于禁、徐晃等人连番大战,打完一波又一波。年末,白衣渡江,东吴对关羽军团赶尽杀绝。这三次大战,规模都达(或至少接近)10万。(双方各有4、5万人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兵力,或为史书直接明确记载,或为后代史家考证,不是“号称”的兵力!一年内三场大战,此起彼伏,从年头打到年尾。

而且,这三场大战的惨烈程度,都是极为罕见的。汉末三国时期,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作战,双方都提大军,但都是相持一段,各自退兵(如几次濡须大战)。而这三场大战,交战双方都不玩虚的!“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不惜“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拿下汉中!关羽则在接到孙权可能袭击后方的消息时(徐晃射孙权信到关羽军中),仍铁心围攻襄樊!吕蒙更是处心积虑,不但要必拿南郡,还要必擒关羽!各方一上来就下死手,志在必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杀得天昏地暗!在这顿天昏地暗中,夏侯渊、庞德、关羽,悉数陨落!天灾、人祸、瘟疫吕蒙、孙皎、蒋钦,壮年时“突然死亡”,则很可能与瘟疫有关。

因为,当时的荆州,“是岁大疫”。《三国志.孙权传》)汉末以来,瘟疫一直十分猖獗。自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开始,瘟疫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曹植在《会疫疾》中表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杀、阮瑀早逝外,其余“五子”,全部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曹丕在与吴质的信中提到“当年大疫,亲故多离其灾”。

“建安七子”、“曹丕亲故”,生活相对优越、卫生条件良好,尚且如此,何况人员高度聚集、卫生条件差的军队、迁徙人口呢?偏偏这些年,除了军队作战外,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非常普遍。曹操迁徙淮南人口,结果淮南人大多数渡江去找孙权。曹操攻关中、汉中时,又多徙南阳等地人往关中。汉中之战失败,曹操又迁汉中及武都氐人北去。

战乱、迁徙,使瘟疫流行区域扩散,危害极大。各类矛盾的“摊牌时刻”同时,各类积压矛盾迎来“摊牌时刻”,使许多名人也被卷入、牵连。1、曹操与大汉王朝的摊牌时刻。曹操称魏公、魏王后,其代汉已接近“摊牌时刻”。因此,各类拥汉反曹人士,发起了最后一击。许都之变、魏讽袭邺等事件持续发生。魏讽之变后,坐死者数千人,甚至连钟繇也受到牵连,险些遇难。

2、曹丕与曹植的最后摊牌。曹操年事已高,在他的继承人之争中,曹丕已经取得优势。然而,没有接位,一切仍不安稳。杨修就因与曹植日夜同饮,被安上“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决了。杨修之死,许多人都说是其恃才狂放。事实上,曹操、曹丕父子皆有容人之量,单纯的恃才狂放不至死!透支与认命219年及其后几年的英雄的集体凋零,本质上是“透支”的结果。

曹操称魏王后,桓阶劝曹操代汉。夏侯惇表示:应该先平蜀,蜀平则吴平。天下一统,再代汉。(裴注《三国志》引《世语》、《曹瞒传》)直到最后时刻,曹操、夏侯惇依然以尽快平蜀定吴为己任。然而,曹操的“透支”,使自己陷入险境。连续用兵,已经透支了实力。因此,在汉中方向,“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当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能入汉中,夏侯渊支撑不住,战死。

而他对道路难行的汉中用兵,使荆州、豫州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宛城侯音叛乱、孙狼起义,无不由此拉开。“水淹七军”后,各地“群盗烽起”,几乎动摇了曹操的统治。曹操先远赴汉中作战,后又抵达摩陂指挥,来回奔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而,老骥年龄毕竟摆在那里,高强度的工作终于使他跨掉。刘备也为“透支”付出了代价。

汉中之战,“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虽然“透支”,但好歹赢下了汉中。然而,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刘备因已“透支”,长时间无法给予配合、援助,关羽只得“尽调江陵、公安兵”,“透支”牺牲后方安全求取襄樊,结果轰然倒塌!到夷陵惨败后,刘备终于倒下了。曹操征战一生,刘备屡败屡战,然而,再是“老骥伏枥”,再是“坚韧不拔”,年龄摆在那里,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领导的“透支心态”,也影响了身边的兄弟。曹操去世后,当初劝阻曹操称帝的夏侯惇“追恨前言,发病卒”。关羽遇害后,本就有鞭打下属习惯的张飞心急如焚,变本加厉,结果被下属所害。一系列“透支”后,无论是英雄本人,还是国家,都已经不能再承受下去了。因此,此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相持”的阶段。像219年那样连续的你死我活的决死一搏少了,代之以“安全第一”。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不谨慎持重。孙权数次北伐,无不“知难而退”。除了诸葛亮收复已经被曹操半放弃的武都、阴平外,40多年间,再没有发生219年时“刘备夺汉中,吕蒙夺荆州”这样大范围的领土变更。急切一统天下的雄心,被迫妥协于现实。219年,是一个分水岭。自赤壁之战后,尽管三方彼此有争战,但各自主要发展方向都是“中间地带”。

曹操平关陇、汉中,刘备取益州,孙权夺交州。“中间地带”瓜分完后,各方开始卯足了劲,大打出手。然而,就形势而言,各方的力量早已经因为连年作战而“透支”,稳定的三角关系又使这种“透支”面临极大风险。就个人而言,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的创业元勋(其他将领虽加入集团时间不一,但多是在190年左右即开始征战),多为50后、60后,到219年时,已接近60或超过60,身体、经历,都难以支撑连续大规模征战,难免出现失误,也难以经受连续折腾。

结果,风险总爆发。曹操失去汉中,又在襄樊遇到危机,夏侯渊、庞德被杀。刘备失去南郡,关羽被杀。孙权虽“占了便宜”,却因瘟疫而失去了吕蒙、孙皎、蒋钦三位支柱级将领。随即,在“透支”之下,各种内部矛盾、隐患也爆发了。在219年及接下来的几年中,英雄们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曹操、刘备,在壮心不已的折腾中透支了身体,去世。

文章TAG:全面战争三国怎么开始三国怎么开始的纷争的全面全面战争战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