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为什么要修关帝庙,许昌灞陵关帝庙

为什么要修关帝庙,许昌灞陵关帝庙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5:24:59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长春伊通河边为什么立关公像?

为什么要发掘关羽的坟墓

在长春南关区,亚泰大街与吉林大路交会的北侧,中环小区楼群中间位置,站立一尊关公像,于2004年始建,2005年重塑金身。关帝庙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在没有长春的时候就有了,正名为朝阳寺,俗称关帝庙,是一座教具规模的庙宇。差不多和现在的般若寺一边大吧。关帝庙毁于文革时期,被当时的愤青毁坏,是我们长春的巨大损失。

改革开放后,被毁坏的庙宇遗址一直荒废,至2002年(约)由中环房地产公司开发,修建高层。在不同时期里,关帝庙前都是热闹的,尤其到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第一个戊日(现代人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已经非常陌生了),是一年中祭祀关羽的庙会日。庙会那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唱戏的、杂耍的、吆喝的、闲逛的,整个一个人生百态图。

吉林梨树齐家为什么会被光绪皇帝题金匾?

承蒙邀请,吉林梨树齐家,在清朝乃至近现代史上都是吉林人闻名全国的一个显赫家庭,其中最为荣耀的便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梨树县孟家岭镇四台子村(原属于奉天伊通州)齐家,在短短6年时间里,叔侄4人陆续考中进士,为我国有科举制度以来的一桩奇迹。光绪皇帝因齐家魁星满门,特赠一联三匾。

一副对联是:“丹桂有根偏生书香门第,黄金无种竟长勤俭人家。”三块金匾是:“四第同庚”“桑影绵长”“家教可风”。民国八年十月(1919年10月),道尹陈淡然在所著的《伊通齐氏家传》中曰:“清制重科甲,东三省名额尤稀。”但宁远公(即齐永安)之曾孙齐绅甲、忠甲,玄孙耀琳、耀珊,却“接踵联翩,蔚然崛起,历十余岁”。

齐氏叔侄4人接踵中进士,不仅在当时的朝野广有影响,而且时至今日,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不过,在众多的文章中,述其为官生涯和政治得失者居多,而述其勤俭持家、桑影绵长、书香门第、家教可风者少。本文拟在这方面略述一二。  一、精心务农,躬耕垅亩  齐家来到东北,系从齐永安只身闯关东开始。据《齐永安传》载:齐永安年轻时,只身一人冒着“海禁”来到吉林柳条边的五台子。

当时这一带尚未开垦,杂草丛生。他在这里苦心垦殖十余年,逐渐有了丰富的积蓄。于是,接父母家眷前来就养。就这样,从齐永安开始,就形成了重视农耕的家风。  齐永安之孙齐尧封科考不第,则购买黄沟河(在后来的磐石境内)南苕条顶子荒地七十二方,每方四百五十亩。他披荆斩棘,建茅屋三间,招农佃户进行垦殖,做起务农兴业之事宜。

  齐永安之曾孙齐书甲也因屡试不第,于是,也往苕条顶子进行督垦。他不仅招农佃户进行督垦,还与农户一起进行耕作,亲自扶犁躬耕垅亩。闲暇时间,则同砍柴人和当地父老,一起研究树木的栽培技术,以及尽情地游览山水。可见,他不仅躬耕垅亩,而且同当地农民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在他躬耕垅亩的10多年里,潜心务农,过着勤劳俭朴的农村生活。

  二、重视教育,襄助学务  齐永安之子齐毓珍,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曾与当地刘、王等六大富户,捐修关帝庙,兴建义塾五间。其孙齐尧封,对公众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当时,吉林的考生每年参加乡试,都要到奉天(今沈阳市)去进行。考生感到苦不堪言。鉴于此,他应邀“会同城乡绅耆,立文会,集巨款”,捐建了吉林考棚,解决了吉林考生就近参加科举考试的问题齐家人不仅襄助学务,而且亲临讲堂教授学生,且教学有方。

光绪初年,齐书甲教授于家。后两年,邻村老董家聘请他设帐教学。在他的教授下,学生的学业大有长进。后移帐到伊巴丹站的老鲍家。鲍家的孩子平时十分骄纵,他的祖父和母亲拿他都没有办法。齐书甲听到这个消息后,将此顽童招至私塾,从容地对这个孩子讲述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使鲍家的孩子得到感悟,并泣拜在他的母亲及祖父之前,诚心地表示悔过,并从此改过一新。

鲍氏家人惊奇齐书甲教育有方,举业有名。可见齐书甲之教学,不仅授业解惑,也重视传道。  三、严于家教,子孙成才  齐永安40岁得子,他从不娇惯。其子齐毓珍10多岁时,时值数九隆冬,一天风雪交加,从私塾提前回家。齐永安看见之后大怒,紧闭房门,不准儿子进屋,让其“徘徊风雪中者久之”。其母动了恻隐之心,将儿子放进屋内。

文章TAG:关帝庙灞陵要修许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