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系统 > 诺基亚收购,诺基亚被哪个公司收购 诺基亚被微软坑了

诺基亚收购,诺基亚被哪个公司收购 诺基亚被微软坑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1 15:11:09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诺基亚被哪个公司收购 诺基亚被微软坑了

你要知道一点,不是诺基亚被收购,而是诺基亚手机业务当年被微软收购。诺基亚并不是只做手机这一块业务,在网络安全领域和电信设备领域,诺基亚依然是排名前列的。微软坑了诺基亚也只是坑了手机这一块业务,再说现在诺基亚手机业务已经转给HMD了。

诺基亚被哪个公司收购 诺基亚被微软坑了

2,诺基亚厂家被谁收购了

被微软的移动设备部门收购,至于系统现在多为windows系统,但最近好像出了个安卓的手机。
没有被收购,只不过是它采用微软的操作系统,算是合作伙伴!
诺基亚手机设备部门被微软收购
微软
手机设备部门被微软收购 生产的lumia系列手机

诺基亚厂家被谁收购了

3,诺基亚是什么时候全线收购塞班公司的

不是收购,而是成立。

98年6月,NOKIA、MOTO、爱立信,还有一家英国公司我忘记叫什么了,联合成立了Symbian,是在英国注册的,01年还是02年的时候西门子和索爱也加入了,后来三星和松下也成为了Symbian联盟的厂商。

除了NOKIA,市场上常见的品牌里,三星、松下、西门子都曾经做过塞班的手机,比如现在的塞班S60机皇可不是N97,而是三星的I8910,常见的还有三星的I458、L878等。

不会的,

诺基亚是什么时候全线收购塞班公司的

4,诺基亚被谁收购了

微软公司2013年9月3日宣布将以37.9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部门,同时还将以16.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相关技术专利,本次交易总额达到54.4亿欧元,其中有3.2万名员工将从诺基亚转入微软,整笔交易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 据推测收购完成后,微软将调整诺基亚的设备产品线,逐步放弃“Nokia”品牌标识,保留原有的Lumia和Asha名称。也就是说将来的手机就是“微软Lumia XXX”等等。 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部门被收购之后,仍然拥有Here地图和NSN部门(移动网络,基站建设等等业务)。
你听谁说的诺基亚被收购了 2012年6月15日,诺基亚宣布,全球范围裁员1万人,并关闭全球多所手机工厂,重组高层管理团队,目前诺基亚只剩下中国大陆和韩国两个地区的手机制造工厂。这是诺基亚的措施 不过vertu 这个奢侈品牌出售了 卖给了 欧洲私募股权集团eqt vi 但官方没有公布售价 现在诺基亚已经与微软合作了 应当会走出困境的 我坚决支持诺基亚 除了支持换4s了外 我用的手机都是诺基亚

5,诺基亚被收购对我国的有什么启示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企业创新

1、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属于企业抱团行为(微软竞争谷歌、诺基亚竞争三星和苹果);同时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持久生存的必然条件(诺基亚在很多方面是做到了,只是智能手机战中暂时没有定位好),摩托罗拉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牌,被谷歌收购就快消失了。其实这些商业行为最大的影响就是:市场具有竞争性、市场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只有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2、政府引导,诺基亚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的生产和竞争是需要合理规范的。因而提供适当的市场引导,企业可以发展的更加健康平稳。 3、诺基亚被收购也体现出经济的全球化,只有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有竞争才有动力、没有竞争的企业是垄断,垄断无法使得技术进步) 对我国的企业创新创业影响:A、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国际化市场竞争,提升企业自身市场综合能力 B、积极主动引进融合机制,推动企业抱团化发展 C、人才培养及政府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
搜一下:诺基亚被收购对我国的有什么启示??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企业创新,创业的影响。

6,微软收购诺基亚对中国企业有何启示

消息传出,消费者和市场的反映截然不同。诺基亚的忠实拥趸们扼腕叹息,市场的反应却是积极乐观,芬兰赫尔辛基交易的诺基亚股票开盘大涨40%。 作为曾经的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却落得被其他企业收购的境地,看起来确实有点让人痛心。但是,站在市场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果,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诺基亚来说,并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地方,对微软来说,也未必就很有面子。相反,如果用危机的眼光来看,这次收购更是一种双赢局面。因为,微软收购诺基亚,从表面看是诺基亚陷入困境所致,实质上,也是微软应对市场变化,克服可能出现的危机所采取的一种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微软横空出世以后,曾经独步天下,让所有同行只能望其项背,以至于美国反垄断机构还要通过拆分方式避免微软垄断市场。但是,很快地,随着Google和苹果等的诞生,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独步天下的格局开始被打破。特别是中国和韩国手机制造商,大多采用Google旗下的Android系统,而不是微软的WindowsPhone系统。即便是苹果的ios系统,市场占有率也是微软的3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软实质有被其他企业挤垮的危险。 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就必须寻找其他突破口,以避免在操作系统方面的落后而使企业陷入严惩困境。要知道,这一领域的变化可不比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可以给企业足够的调整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的时间和空间,手机操作系统等高科技领域,变化速度之快,技术更新之猛,产品换代之急,根本不具备慢慢思考和摇摆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微软还陶醉于曾经的独步天下,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市场淘汰,并演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所以,如果将微软收购诺基亚看作是微软拯救诺基亚,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资本为王、利益为上的今天,微软没有这样的雅量和觉悟,诺基亚也没有这样的运气和福气。两者的结合,完全是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微软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变化如此多端的领域能够坚强地生存下去,就在于企业一直没有盲目地将自己放在行业领袖的位置,也没有自认为是行业老大,而是作为追随者、追赶者,从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追赶意识,以确保企业不因为自我满足而陷入发展困境。 事实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企业容易满足,容易陶醉于已经取得的业绩和地位,从而裹足不前。那么,等待企业的,就只有被淘汰,且淘汰得毫无反应、毫无反抗之力。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可谓随处可见、层出不穷。 都说中国的企业寿命不长,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生命力也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缺乏危机意识,缺乏持续创新和创造的意识,缺乏做百年老店的意识。想一想,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包括雷曼兄弟、CIT集团、通用汽车、柯达等不可一世的百年老店都破产了,还有多少企业能够在没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情况下一直生存下去。 虽然说微软不会因为不收购诺基亚就被其他企业所打败,但是,收购诺基亚以后,微软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大提升,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微软收购诺基亚以后,决不会将自己与诺基亚放在收购者和被收购者的地位来对待,不会让诺基亚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而会将诺基亚曾经的市场王者身份与自己曾经的市场王者身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市场冲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诺基亚陷入困境以后,包括中国华为公司在内的世界多家知名公司,都曾经向诺基亚抛出橄榄枝。但是,诺基亚没有接受。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政治、政府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给中国公司收购,更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约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诺基亚公司战略目光的体现。因为,就算是Google和苹果,也未必比微软更适合收购诺基亚,更有利于诺基亚重树王者风范。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高端装备、高端技术领域的竞争,不仅要考虑市场的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和政府的因素、被收购和兼并企业的因素。这些年,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力度相当大,但是,从并购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高端领域的并购案例并不多。更多情况下,中国企业伸出的橄榄枝,都被外国政府和企业拒绝和阻挡了。中国企业要想在高端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可能还要另辟蹊径,寻找更多的通道。

7,第一堂课 偶然与必然

历史的偶然

“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

大家都熟悉,这是王菲2013年为电影《致青春》献唱的主题曲。过去十几年间,王菲唱响了《英雄》《天下无双》《幽兰操》《因为爱情》《致青春》《爱不可及》等一系列电影主题曲,还因此被调侃成“电影主题曲专业户”。不得不让人震撼的是,这位歌手的唱片销售累积纪录超过千万张—并且这一统计数据只包含港台市场,不包括创纪录时版权观念还相对模糊的大陆市场。然而,2003年之后,王菲却再没有发行过完整的专辑唱片。这其中的主观因素就不说了,客观因素?简单地说,就是无论“天王”“天后”再怎么厉害,数字浪潮已经让出唱片成了件不容易赚钱的事。

大约在王菲推出她在EMI(百代唱片)最后一张专辑《王菲》的时候,由各大唱片公司组成的基金会,联合检察单位,到台南成功大学学生宿舍进行了大举搜查。他们扣押了一批硬盘里满是MP3音乐文件的计算机,并将一批学生列为犯罪嫌疑人。虽然作为检举人的基金会,在学生登报道歉后同意撤诉,但一时之间杀鸡儆猴的寒蝉效应,让那时流行的P2P音乐文件分享行为一时收敛。唱片业者当时把这事当作打击“网络侵权”的一大胜利。然而这场胜利,很快就偃旗息鼓。并且没过多久,唱片业就步入了销售寒冬,唱片行纷纷倒闭。王菲倒还是唱着,在演唱会上,在电影主题曲中,但不在专辑唱片里。

唱片之外,再说一事。2014年夏天,美国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最大的女性时尚杂志《柯梦波丹》(Cosmopolitan)在零售点上的销售量同比下滑24.8%,其他同类的知名杂志也都遭遇类似的销售逆流。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时尚杂志出现销量萎缩,并非美国的特例,而是全球各市场里的普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有本颇有分量的时尚杂志,为了走出读者数量不断下跌的窘境,大张旗鼓地进行“读者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的方式,想弄清楚读者到底想在每月发行的纸本杂志上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又会被什么样的封面所吸引。从社长、主编到营销企划、美工人员,无不关注着结论,准备好好设计未来的内容和封面来赢取读者的目光。

那么,唱片和杂志,这两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有任何共同之处吗?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唱片公司和杂志社,都曾靠着它们竭力守卫、精进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唱片”和“杂志”),赚过好几桶金。

第二,在既成商业领域中,它们都相信自己正依照行业里的行事标准,主观上“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替股东最大化未来利润。

第三,在排山倒海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中,它们跟随着行业惯性,把精力和资源投注在终究无关大局的琐事上。

第四,把时间拉长来看,事主们都因为违于时、盲于势,扮演着对抗互联网巨轮的堂·吉诃德;客观上并没有“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反而一再蹉跎践踏股东原来可能享受到的获利机会。

唱片,是针对大众音乐娱乐需求,在20世纪出现的音乐消费模式。它是历史的偶然,没人规定想听音乐非得放唱片不可。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数字环境里的其他媒介模式,可以更方便地听音乐,唱片很自然地就会被多数人踢到角落去。唱片业想凭借法律或技术手段阻挡数字浪潮,终究证明是徒劳的。

杂志,在西方自18世纪起,两三百年间满足异质性社会各种细分市场区隔里的信息需求。历史虽久远,但它仍是传播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偶然。当传统读者通过数字环境里的其他媒介模式,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有兴趣的信息,纸本杂志很自然地就被边缘化。无论如何优化杂志内容,相对于互联网上各色内容的众声喧哗,都再难济事。

这里举的唱片公司和杂志社的例子,说明各行业常习惯把自己绑缚在某一种过去,尽管曾实现获利,但终究仅属历史浪潮里某个浪头的偶然性上,因此面对作为历史常态的各种变局时,常常变得盲目。历史是无情的,错把历史的偶然当作必然,就容易尝到历史的残酷。

马云曾对商业领域里不胜枚举的类似现象,做出了简洁而贴切的归纳:“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跟不上。很多人走过的路就是这样的。”这段话算是对商业史上不断出现的,将历史的偶然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而盲于新生现实的批注。

然而,顺着这段话说,如果真的看见了、重视了、搞懂了,也跟上了,就果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吗?

马云相关说法的报道文章(凤凰网科技)

不尽然。相信以下两个品牌,你一定熟悉。

柯达(EastmanKodak),1880年创立,几年后便以“你只要负责按下快门,其他交给柯达”的口号,在大众化的摄影市场站稳脚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很多年里,柯达常入选世界十大品牌。就收入和利润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是它飞黄腾达的鼎盛时期。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柯达却走向陡峭的下坡路,于2012年在纽约州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诺基亚(Nokia),同样是19世纪创立的企业集团,于“二战”后进入通信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推出一系列广受市场欢迎的多功能手机(featurephone)。在21世纪的前几年中,它曾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名,随伴着股价飞腾,诺基亚一时风头无限,成为彼时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它也落入了急速下滑的境地。很快便从一代手机之王的宝座滑落,而后手机部门被微软收购,到2014年10月,Nokia手机品牌最终成为了历史。

很多人都用过柯达和诺基亚的产品,也都亲眼见证了这两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分别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的普及与智能手机的流行而陨落。然而较少人意识到,柯达早在1975年就推出了数码相机,并且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间,在商业数码相机最高像素只能达到二三十万的时候,它还是销售量仅次于SONY的数码相机制造商。而在2007年iphone上市之前,Symbian操作系统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这种操作系统从初始阶段便一直由诺基亚赞助支持。

也就是说,柯达和诺基亚在作为行业先锋的年代里,并非对于未来挑战毫无作为。相反,它们不仅看见、重视、搞懂,而且还在彼时引领了种种后来将他们击溃的相关技术开发。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因目光短浅、视野狭隘而惨遭滑铁卢。

那么,它们因何而败?

因为符合人性的企业惯性。

所谓符合人性的企业惯性,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企业中赚钱最多的部门掌握话语权。不难想象,在它们各自的黄金年代里,胶卷和多功能手机部门,分别掌握了柯达和诺基亚最多的营销与研发资源,也因此掌握了规划这两家企业航道的权力。因此,尽管这两家企业在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这些先进领域也有投入,但在它们各自的黄金年代里,这些先进技术的开发比较像是与“本业”无关的私生子,相关部门的话语权势必有限。

即使发现了不远处的冰山,因为物理惯性,全速前进的泰坦尼克号也无论如何来不及转弯了。同样地,柯达和诺基亚,因为始终贯彻符合人性的企业惯性,一路向前,看到悬崖时已无回转的余地。

归结起来,曾经获利的企业,可能败在看不清或看不懂历史的变局,也可能败在过于人性化的企业惯性中。在这样的意义上,这本书想提醒决策者,快速推移的互联网时代,无论新旧企业都容易由于视野或决心的局限,堕入衰退的悬崖。

对于企业而言,短期营利来自抓住历史的偶然,永续经营则有赖于掌握历史的必然。掌握历史的必然,需要够宽广的眼界,也需要看明事态后义无反顾的决心。

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的必然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有两件事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个必然,是各种商业行为所发生、所指向的人类社会,无论何时,必然有食、衣、住、行、育、乐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在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

第二个必然,是满足这每一项需求的模式,必然会因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迁移变化。也就是说,长期而言,需求满足的方法必然会改变。

这本书所要探讨的互联网时代各种方面,就镶嵌在上述的两个必然性里。首先,食、衣、住、行、育、乐的人性需求必然存在,自由市场中个人必然通过各种交换来满足这些需求。其次,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的成熟与普及,奠基于模拟时代的各种需求满足模式,必然会一定程度地被数字时代出现的新模式所取代。

营销,或者面向顾客的商业活动,其本质无非就是市场交换情境里的价值创造、沟通与传递。数字时代里各种现有的满足需求的新模式,之所以能替换掉大家熟悉、依靠已久的旧模式,就因新模式能创造更多元、丰富的价值,实行随时随地的细致沟通,并且降低传递成本。简单说,新模式让市场交换中的价值创造、沟通与传递等关键活动,通过数字杠杆效果,变得举重若轻。

20世纪末,Intel的创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曾预言,五年内所有存活的企业都会是所谓的“互联网企业”(Internetcompanies);而无法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则终将从市场上消失。一如许多睿智的预言,葛洛夫在那个还是Web1.0的时空里,看对了方向,却没说准时间。随着世纪交替后资本市场里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大家便慢慢忘了这事儿。

事情隔了几年,再有人老调重弹拾起这段子大声放送时,讲的人这时已不用英语(虽然他英语说得着实溜)而改说中国话了:“传统零售行业与互联网的竞争,说难听点儿,就像在机枪面前,太极拳、少林拳是没有区别的,一枪就把你崩了。今天不是来跟大家危言耸听,大家都是朋友,互联网对你的摧毁是非常之快的。”一口辩才的马云,2012年时这么吓唬着还没看清局势变化的企业。再隔两年,乌镇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在演讲开头便说:“我觉得这个电子商务‘E-commerce’这个词,以后将没有E这个字母,就是‘Commerce’,也就是商务这个词。”

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这个开场白,很明显是向安迪·葛洛夫20世纪的预言“致敬”了。

对于万物重新想象

谈及网络和商业间的关系,不少人直接的联想(甚至画上等号的)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的“电子商务”—不外乎就是说说亚马逊、淘宝一类的故事。多数高校,也都老早就将电子商务开成一门课。前段时间,在一个管理学界少数精英聚首的会议里,曾经听到“网络啦,电子商务啦,能研究的题目大概都被研究烂了,没什么好研究的了”这样的说法,以及此起彼伏的附和声。

然而,如果能一直近距离观察网络世界的变化,看法便会有很大的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网络女皇”(MaryMeeker)便开始持续对网络相关发展发表报告,她在受到多方瞩目的2012年报告中指出,传统商业模式在SoLoMo[1]、O2O等潮流的推动下,面对日益主流化的移动平台时,要想适应、改革或转型,就必须“对于万物重新想象”。

[1]SoLoMo:是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与Mobile(移动)三个词的集合。这一概念将在第五章中详细讨论。

“网络女皇”MaryMeeker,2012年“对于万物重新想象”的报告(百度文库)

以前面提到的音乐消费为例。下载电子音乐风行起来之后,对以CD为主的传统唱片业造成了致命的冲击。尽管这种流行趋势还是不久前的事情,但作为一种以个人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音乐消费模式,电子音乐下载经历了2005年前后那段迅速增长的时期之后,增长率便开始趋缓。到了2013年,通过具有代表性的iTunes下载的单曲数量,甚至已开始减少。与此同时,以智能手机作为主要载体,支付月租享受整个音乐库服务的串流音乐模式,在西方市场中开始逐步取代以iTunes为首的电子音乐下载服务。串流音乐服务当下的主要提供者,包括诸如Pandora、Spotify、Rdio和Deezer在内的新兴企业,也包括几家网络大咖(例如YouTube的音乐串流订阅服务MusicKey、亚马逊的PrimeMusic、苹果借由收购而提供的BeatsMusic,以及微软的XboxMusic等)。

重点在模式,管它十年后Uber还在不在

2014年年底,对于在全球各市场里已火热了一阵子,且让各地传统出租车业者备感威胁的在线叫车平台—Uber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在西班牙、荷兰与泰国等地,出租车业者控诉使用Uber的司机缺少营业执照与对应的保险,导致两个国家对这种运营模式下了封杀令。在德国,它曾因“不当竞争”问题接到政府的禁令。在韩国,首尔检察厅指控Uber违反当地公共运输规范并起诉其执行官。而在印度新德里,则传出Uber司机对女乘客性骚扰的案件。

Uber未来会如何发展、能如何发展,没人能得出准确结论。十年后Uber是否还在市场上,也没人能够断言。然而,Uber所代表的在线整合私家车空闲运载量与乘客需求,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在多市场快速复制这回事,在市场上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新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加有效率,能另创传统租赁车或出租车所无法创造的新价值,这一点已成定论。无论各地传统出租车业者如何游说政府阻挡Uber代表的新商业模式,这样的新模式,未来势必将一面不断变型以适应市场,一面持续壮大成长。重点真的不在十年后Uber这家企业还在不在,而在于Uber所验证的可行的商业模式,一旦出现,因为其进步性,就不可能被根除,反而会不断演变进化。

不仅音乐产业如此,其他各业也都正经历着或即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如前面所言,市场满足特定需求、现有企业所擅长的主流运营模式,都是历史的偶然。在数字浪潮的推波助澜下,一代一代的历史偶然彼此替代,使模式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对企业来说,希望在行业中生存下去,希望站稳脚跟,这时首先需要看懂大局、辨明趋势,然后再不拖泥带水地适应、变型甚至转型。

这本书为有这样认知的企业界人士而写。虽然网络所带来的变化产生在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但本书将聚焦于企业界人士所直接关心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即将一一审视各种数字杠杆以及它们带来的改变。一切商业经营的根本在于顾客,因此我们将首先审视数字时代的消费者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的发展变化。而后,我们将讨论各种新商业模式所依赖的平台概念。接着,我们将探探数字时代价值沟通的门道,讨论因智能移动装置普及而生成的SoLoMo潮流。在这之后,焦点将转移至电子商务,厘清这个词汇的狭义与广义定义。针对广义的电子商务,我们将涉猎市场上的各种O2O趋势与变化,并且看看各行各业如何在数字潮流中实验、转型。而后,我们将检视数字时代里随顾客经营而生,现今众人朗朗上口的“大数据”概念的实与虚。

中国在互联网方面风风火火的商业发展,短短几年内就让电商、平台、大数据、O2O等概念在市场里酝酿、发酵。在这样的基础上,李克强总理近期巧妙地以“互联网+”之名,画龙点睛地提示下一个阶段互联网商业发展的方向。然而,非互联网圈的一般读者想要看懂“互联网+”,没有速成的捷径,还是该正本清源地把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各种本质掌握妥当,才可能贴切地理解“互联网+”的基本逻辑与多元面向。接下来,就请接受本书的系统性导览,一同来巡礼吧。

8,芯片战背后的金钱游戏61笔半导体并购潮真相

编者按:本文来自“智东西”(微信号:zhidxcom),作者:心缘;36氪经授权转发。

2018年,半导体并购事件接连在整个上下游产业界密集地释放炸弹,半导体产业的地壳已然开始龟裂。

这一年,博通千亿美元并购高通告吹,高通恩智浦在中国的沉默中遗憾分手,贝恩财团挖走东芝存储芯片业务……多起备受瞩目而旷日持久的并购事件终于尘埃落地。

尽管全球半导体届第三次并购热潮(2015-2016年)已经逐渐退烧,并购的数额和规模都在减少,但在半导体产业集中度持续加强的总体趋势下,新技术的兴起和摩尔定律的动摇,以及全球贸易摩擦的持续升温,使得半导体江湖依然变数连连。

智东西从全球61起半导体并购案中抽丝剥茧,发现潜藏在2018年半导体并购潮背后的五大变数:

1、有人进、有人出:阿里格力富士康跨界入局半导体,博通从硬件迈向软件,一批半导体重要玩家从此在市场上隐去姓名。

2、有人变强、有人变弱:并购发起方通过交易后提升实力和影响力,而并购失败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

3、规则在变:行业重点转移,AI催生的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成半导体企业必争之地。

4、行业势在变:巨头聚焦,局部效应明显,汽车电子、光器件行业巨头鏖战。

5、搅局者出现:艰难的贸易环境逼迫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成长,中国军团开始大刀阔斧多拳出击。

有人进、有人出:跨界造芯成热点,半导体公司觅新出路

半导体产业的高门槛将千千万万垂涎者拒之门外,能够快速在强手如林的半导体江湖占据一角的企业,莫不是拥有先进的技术,或者坐拥充沛的资金。

谷歌、苹果、亚马逊、华为、Facebook等一众国内外科技巨头无一例外都盯上了芯片这块诱人的肥肉。在缺乏技术支撑和产业积累的前提下,并购成为非芯片公司快速切入芯片市场的一条相当奏效的捷径。

半导体圈外的人卯足了劲儿想往里挤,圈里也不乏想要跳出来走软硬件结合之路的玩家。

1、阿里格力高调入局,非芯片公司跨界造芯

要说跨界造芯这件事,2018年的重头戏基本被海峡两岸承包了。

阿里巴巴去年在芯片界一路高歌猛进,先是在4月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转眼5个月后又宣布将中天微和达摩院的芯片业务整合,成立 “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中国家电三巨头之一格力在11月以30亿元“插足”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并购案——闻泰科技豪掷超过250亿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Nexperia),成为闻泰科技第二大股东,未来两大股东持股比或相差5.13%。

借助吞并收购年产量高达1000亿颗的大型IDM企业安世半导体,家电巨头格力和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ODM企业闻泰科技,正式跨进芯片界的大门。

和闻泰科技相似,在海的那边,世界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亦将手伸向上游半导体器件领域。3月,富士康旗下子公司鸿腾精密宣称斥资8.66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产品公司贝尔金(Belkin),并获得包括无线充电器、Linksys互联网路由器和智能家居系统WeMo在内的业务。

有人认为,这是富士康欲摆脱代工厂标签的重要举措,昭示着富士康将从幕后走向台前。

对于跨界玩家来讲,他们亟待的莫过于技术、人才和资源,而一举多得的良方莫过于并购一家业务水平优秀的半导体企业。在2019年,各家科技巨头的造芯大业将更进一步,很有可能会有更多半导体企业成为这些巨头的新血脉。

2、芯片公司玩跨界新招,博通软件化转型

在跨界玩家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积极入局芯片产业之时,一些半导体公司则不再满足于只做硬件。全球最大的WLAN芯片厂商博通就是这样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

显然3月告吹的收购高通案并没有打击博通太久,7月,博通宣布拟以189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华人企业家王嘉廉创办的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CA)。博通CEO兼总裁Hock Tan表示,CA的中央处理器和企业软件产品将为博通的关键技术业务增色。

幸运的是,CA收购案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通过了美国反垄断机构的审核。

由于博通的半导体业务和CA的软件业务尚未显现出任何明显的协同效应,华尔街对这宗似乎偏离了主赛道的收购案并不看好。不过这一举动足见博通扩大产品线、实现从硬件到软件通吃的野心。

有人变强,有人变弱:成者实力增强,败者肌肉损伤

通过不断收割对手,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实现资源整合和结构重组,赢得更大的话语权,是任何行业并购的常态。

在2018年半导体收购潮中,大多数并购案在完成后都获得了实力的补充。

例如,全球领先的EDA和IP供应商Synopsys就在借助收购持续构建其庞大的IP业务。1月,Synopsys以非公开的价格收购了一次性可编程非易失性存储器IP的先驱Kilopass。这一收购,使得Synopsys的DesignWare NVM IP组合更加强大。

另一个获得新臂膀的例子是贝恩财团。由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成员个个实力非凡,包括SK海力士、苹果、戴尔、希捷和金士顿。

由于无法弥补核电业务带来的巨额亏损,东芝壮士扼腕,割下存储领域数一数二的芯片业务,以180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贝恩财团。2018年5月,这笔交易终于通过了中国这最后一关。

贝恩财团并购案以喜剧收尾,交易额达440亿美元的高通恩智浦并购案却迟迟等不来中国敲下手中的“惊堂木”。

凭借芯片与专利大肆收割移动通信红利的高通,在接踵而至的反垄断官司与物联网芯片多样化的夹击之中,似乎陷入流年不利的窘境。

作为全球车用半导体龙头,恩智浦(NXP)在AI和车联网上的实力对于高通扩大芯片版图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可惜时运不济,恰逢全球热议的专利垄断问题持续发酵和中美斡旋的关键节点,这两大半导体巨头最终未能成功牵手。尽管中国在G20峰会后表示愿开绿灯,高通却回应不会与恩智浦“再续前缘”。

▲高通的官方新闻稿显示,如果未在美国纽约时间25日夜间11:59(中国26日上午11:59)获得所有监管部门批准,会放弃交易并向恩智浦支付合约解除费用

因为并购案的失败,高通也小出一把血。按照收购之初的协议,高通要向恩智浦支付20亿美元,作为收购失败的“补偿费”。

同时,整体市值仅有700亿美元左右的高通,还需将手中400多亿美元现金储备中的300亿美元来回购股票,以安抚自家股东。

规则变了: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成新的圈地项目

在传统半导体行业混战之时,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亦展露冰山一角,全球半导体巨头间已经开始刮起一股扩张业务布局的飓风。

有错过移动市场的英特尔为前车之鉴,显然,生存在极度依赖产业生态的半导体产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冒着失去未来市场的风险,固守在原有业务上。

快速布局新兴领域、加速资源互补和业务整合,构成了巨头们摆脱对原有业务的依赖、决胜AI时代的一大重要解法。

1、补足短板扩充实力,形成资源互补和业务整合

12月,高通恩智浦收购案在被高通的回应彻底判了死刑,使得这起移动霸主与车载、物联网巨头强强联合的大型交易遗憾落幕。

而同样在这个月,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Cisco)的野心才刚刚浮出水面。

高传输速度和超低功耗使得硅光子芯片市场巨头环伺,而擅长开发长距离高速传输大量数据光学器件的光学芯片制造商Luxtera被传成为英特尔、博通等巨头争抢的香饽饽。

最终思科击败各路豪强,宣布将以6.6亿美元的现金和股权奖励收购Luxtera,该收购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2、巨头收编创企增强AI实力,AI芯片创企反吞昔日巨头

如果要为2018年的科技界选一个关键词,那无疑就是AI。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集体下场,掀起轰轰烈烈地自主造芯运动,同样,传统半导体厂商和AI芯片创企们也都不愿在AI的舞台丢了戏份。

在人们屏息以待高通收购案结局的7月,美国芯片巨头携手中国创企唱了一出好戏。

全球最大的FPGA厂商赛灵思宣布收购中国AI芯片领域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深鉴科技,称“将继续加大对深鉴科技的投入,不断推进公司从云到端应用领域部署机器学习加速的共同目标”。

▲深鉴科技用于嵌入端的亚里士多德板(上)和用于大数据端的笛卡尔板(下)

AI在物联网时代和即将到来的5G时代都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三星电子在10月宣布收购AI分析公司Zhilabs,为三星自身扩展AI自动化产品组合并增强5G技术实力。英飞凌(Infineon)则早在2月就宣布收购丹麦擦创企Merus Audio来加强“智能音箱全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2016年,日本软银并购ARM震动了整个半导体界,而曾经火过ARM的MIPS公司在去年被再度转手。令人吃惊的是,MIPS这一次投奔的是硅谷AI芯片创企Wave Computing。

此前主攻云端芯片的Wave,将MIPS视为为Wave拓展边缘计算和终端等新市场的重要利器。

3、汽车电子巨头激战,群雄逐鹿自动驾驶

近年汽车电子市场的行业格局更是相当不稳定,无论是高通收购恩智浦收购,还是赛灵思收购深鉴,都与其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在高通轰轰烈烈“联姻”恩智浦时,恩智浦的老对手英飞凌亦在谋划着“上位”大计。英飞凌在7月宣布拟并购意法半导体(ST),而一旦收购成功,英飞凌将取代恩智浦成为车用半导体行业新霸主。

而这厢被高通收购刚化作泡影,恩智浦又在9月宣布收购高速汽车以太网IP领域先锋OmniPHY,填补其在高带宽网络产品组合中的空白。

日本汽车零件厂电装(Denso)在11月底宣布要出资数十亿日元入股英飞凌,以加快下一代可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系统的技术研发。

曾经在2015年因为受到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和英飞凌收购IR的双向夹击,车载芯片老大地位被夺的瑞萨电子,也在通过巨额并购加码自动驾驶。

瑞萨发声明称将以67亿美元收购美国Fabless芯片制造商IDT,此举将为瑞萨带来IDT在无线网络和数据存储用芯片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对自动驾驶汽车而言至关重要。这笔计划将在2019年上半年达成的交易,有望成为日本芯片厂商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如今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等玩家在自动驾驶领域占领大片市场,其他在汽车电子领域长期割据的半导体厂商也在强势跟进,汽车电子市场格局之变才刚刚开始。

行业势变了:产业集中度加强,竞争对手互吞

新兴领域的爆发驱动半导体公司的横向扩张,而垂直整合则是诸多产业优化布局的自然规律。

这是任何行业都无法摆脱的资本法则,在垂直领域碰触到发展的天花板时,在和竞争对手双足鼎立难分高下时,在难以跻身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排行榜前列时,并购成为了跨越式成长、打破已有固定市场格局的新思路。

从总体来看,继2015-2016年的并购高潮后,整个半导体行业并购交易的狂热步伐正在急速降温。根据IC Insights的统计,其中由巨头主导的大型并购交易为总交易金额做了主要贡献。

▲2010-2017年全球半导体并购交易总金额(来源:IC Insights)

▲十大半导体并购交易,其中仅高通并购恩智浦案未能完成(来源:IC Insights)

在高通收购恩智浦失败后,2018年完成的半导体收购案中,唯有贝恩财团收购东芝存储芯片业务的交易金额进入前十。2018年的半导体并购交易在金额和数量上都难以复现两三年前的辉煌,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还会延续到整个2019。

1、头部效应加速“买买买”

随着摩尔定律即将终结的言论甚嚣尘上,半导体产业早早开始寻觅新方向的发展和突破,收编已经打磨成熟的企业或团队成为传统半导体厂商的一个重要策略。

根据IC Insights在去年11月发布的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销售排行榜,其中有7家总部在美国,3家在欧洲,韩国、日本各有2家,台湾有1家。在这15家半导体巨头中,有10家在2018年参与了半导体收购案。

▲2018年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销售排名预测(来源:IC Insights)

例如英特尔,继前几年大手笔“买买买”后,英特尔在2018年又进行了两笔小收购,将为英特尔提供Xeon芯片ASIC设计的eASIC和片上系统开发公司NetSpeed Systems整合到英特尔的业务部门中。

与此同时,英特尔的老伙计美光却跟英特尔玩起了“分手”。美光在10月宣布将全资收购它与英特尔在2006年个出资约12亿美元组建的公司IM Flash,并从今年1月其开始以约15亿美元收购其股权。

这意味着原本可以用成本价从IM Flash买芯片的英特尔,将在美光收购IM Flash完成后签署新的供应协议。不过在交易结束前,英特尔和美光会继续在犹他州的工厂共同生产3D XPoint存储产品。

制霸手机AI芯片的苹果亦在10月完成了该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收购。苹果和其长期芯片供应商Dialog签署许可协议,以3亿美元收购Dialog部分业务和包括300名员工在内的资产,并另付3亿美元作为未来三年交付产品的预付款。

2、垂直整合大势所趋

在功率器件、光器件等垂直领域,趋于稳定的市场分布成为横亘在小巨头们面前难以跨越的鸿沟,并购所带来的格局变动更加明显,更高级的玩家也从中诞生。

2018年,功率器件市场发生了少有的大型原厂并购案。90多岁高龄的电路保护期间供应商Littelfuse在1月完成了这家公司史上最大一笔收购,以7.5亿美元买下功率半导体先驱IXYZ,IXYZ将合并到Littelfuse的电子事业部。

这起收购不仅将增强Littelfuse功率控制产品系列在汽车市场的渗透力,也让它成为半导体的全能型巨头,业务范围将横跨传感器、电路保护、功率器件、MCU四大市场。两家公司的结合将为功率半导体行业创造一个更强大的市场参与者。

同样,光器件行业翘楚之间也发生了相当有戏剧性的争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苹果VCSEL芯片的两家供应商Finisar和Lumentum。

光器件行业老二Lumentum在3月宣布以1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行业老三Oclaro,明显是要抢下Finisar第一的宝座。

孰料风云难测,Lumentum在12月才等来中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而此前还未完成交易的Lumentum,先在11月等来了无源巨头II-VI花32亿美元收购Finisar的消息。

这个耐人寻味的无源巨头收购有源巨头案,被看作是II-VI以小博大、进行垂直整合的重要一棋,也因此促成了光器件行业一个整合了有源和无源产业链的超强霸主。

搅局者出现:中国军团兴起,国际影响力初步显现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横向扩张、垂直整合是推动美国工业企业演变和成长起来的重要方式,亦是促使日本产业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元气的主流方案,拥有三星等大型企业的韩国更是长期维持着大企业主导产业的状态。

中国,在2018年的半导体并购潮中,开始初步显露影响力。

中兴事件激起了中华大地的造芯之魂,地方政府相继推出各种政策,各路资本开始重燃对集成电路的投资热情,芯片也开始野蛮生长。

从列表中所整理的并购案来看,2018年,中国半导体并购大局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尽管对于填补中国半导体产业空白来说,海外并购是一条明显可行的捷径,但并购也好,自研也罢,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专利布局、技术领先性和稳定广泛的渠道。

要想向自主造芯大业靠拢,恐怕修炼行业内功还是终极要义。

1、各国监管更严格,中国成关键决策者

随着集成电路战略成为多国的国家战略,加上垄断市场对产业造成的伤害,各国政府对半导体并购案的监管更加警觉和严苛,尤其是美国和中国。

在2018年的半导体并购潮中,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多起国际半导体并购案走向的最大变数。贝恩收购东芝存储业务、高通收购恩智浦、Lumentum收购Oclaro……中国都是决定是成败的最后一道阀门。

2018年,中美 贸 易 战战况持续胶着,在中兴事件、加征关税接连往中国的“缺芯”之痛上补刀后,美国商务部突然再次发难,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福建晋华实行禁售,致使中国的存储产业再遇绊脚石。

相比美国,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链条相对薄弱,从上游装备制造到下游软件系统和电子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若想在国际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需要一系列配套产业需求的带动。

而随着美国政策的收紧,进出口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一些半导体龙头企业可能将中心转移出大陆。这或许会“倒逼”中国自主造芯事业快速发展,但短期内也会对下游产业造成冲击。

2、中国半导体并购案数量多,但交易额和影响力不足

这一年,由中国企业发起的收购案在数量上足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约占全球总数的1/3,阿里、富士康、闻泰、格力等巨头纷纷跨界进军芯片战场,国巨更是一年主导了7个并购案。

跨境并购是成为内地公司实现全球布局的重要方式。比如均胜电子通过收购日本高田,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均胜电子也真正成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巨头,全球市场份额升至第二位。

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完成的半导体并购案在交易额上还远远不能与美国抗衡。这一年影响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大型并购案不算少,但似乎对中国而言大都不算什么好消息。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尚且没有一家能独当一面的大型企业。 中国本土发生的并购案中,能够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案例寥寥无几。

3、主流技术没有明显迈步,并购交易还需更加审慎

我国半导体在主流CPU、存储器领域长期空白,主流设计技术暂时还未没有明显迈步,去年存储器市场也持续疲软。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就这一年中国企业主导的半导体并购案来看,鲜少有能解决中国芯片缺乏的专利、技术等难题,或对中国产业会造成革命性影响的案例。

比如兆易创新溢价19倍并购指纹识别芯片厂商思立微一事,按照兆易创新的说法,这一交易有助于丰富其触控芯片、指纹芯片等产品线,拓展客户和供应商渠道。

然而此后不久,思立微就身陷和竞争对手汇顶科技的专利诉讼案中,而思立微在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数量上均远低于汇顶科技,再经历此专利纠纷,兆易创新的高溢价并购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这也给其他半导体厂商提个醒,并购不是盲目扩张,需经过严苛考量后再下判断,下每一个棋子都要尽可能做到“落子无悔”。

结语:新兴领域助推半导体并购潮,自主造芯前路依然艰辛

总体来看,2018年半导体并购事件的主流趋势是强化技术能力、巩固市场地位、加码新兴领域布局和实现产能拓展。同时,并购参与方开始从应用、设计、封装向设备材料等上游扩展。

半导体作为基础设施产业已经上升为许多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除了孕育出更多富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创企,还吸引了越来越多资金充沛的跨界玩家。借助并购,他们轻易踏过半导体产业的高门槛,成为不同忽视的新生力量。

随着半导体产品走入成熟期,手机、PC等大市场开始收缩,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起步,在2015-2016年为半导体产业激起新的并购热潮。

半导体产业已经走到高成本时代,产业分级趋于稳定,多数巨头都触到发展的天花板,资本规律推动同行合并走向必然。达摩克里斯之剑时时悬于头顶,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不补充实力,不加速转型,未来就很可能会厄运临头。

时与势将身处半导体江湖的企业们推向一个个十字路口,谁也不想成为大浪淘沙中的那粒沙尘。在政策推进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数量上呈现起势。尽管目前尚未出现较多有影响力的并购事件,但今年中国企业有望摸索出更明晰的方向。

2018年是半导体行业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埋下的数条引线,或将深刻影响未来半导体产业五至十年的发展和格局走向。

9,高精地图一场被低估的战争

本文来自“甲子光年”

在历史的交锋中,BAT间曾发生过很多著名战事:电商、支付、O2O、AI……而地图,一直是一场被舆论低估的战争。

2011至2014这三年,老牌地图厂商经历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命运洗牌。

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互联网巨头盯上了电子导航地图这个战场。巨头跨界颠覆“收整山河”,图商纷纷“被包养”——百度率先出招,在2011年4月推出百度地图手机版,2013年打出充满“互联网思维”的“永久免费”牌,占住了手机导航头把交椅,并在2013年收购图商道道通(长地万方);阿里在2014年4月收购高德;仅1个月后,腾讯以11.7亿元入股四维图新,并在同年收购科菱航睿。

但也是在“图商被包养”的2014年,一个影响了今天地图行业的新技术已在萌芽,那就是伴随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出现的“高精地图”——仅仅被收购7个月后,高德就在2014年11月开始与上海通用进行高精地图的合作,成为中国最早布局高精地图的玩家之一。

在自动驾驶、车联网这新一波技术和商业化浪潮中,高精地图的地位比移动互联网时的导航地图大大提升:

因为电子导航地图在移动出行时代只是锦上添花,高精地图则是自动驾驶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于是,在AI、5G、物联网、车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出行等一众热闹的新概念次第登场时,高精地图,这个被自动驾驶光环遮盖的行业,已展开一场更为复杂的战争。

火药味首先表现在创投市场。

今年2月,成立仅一年的,由百度外卖前董事长刘骏创立的宽凳科技获得IDG资本等机构的数亿元A轮融资;5个月后,由微软地图前负责人陶闯创立的wayz.ai也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去年,以四维图新前成员为主要创始团队的高精地图创业公司极奥科技连续在3月和年底获得了来自软银中国等机构的数千万元投资——从融资额看,高精地图赛道已和一些L4自动驾驶公司同轮次融资额接近。

放眼全局,觊觎这个赛道的却绝非仅是初创公司:新玩家除了创业公司,还包括滴滴、京东、美团等掌握场景的小巨头,以及地图行业客户的主机厂;老资格的一派则有最上游的高德、四维图新等图商,和站在图商背后、此前已重金投入地图行业的BAT。

如果你在招聘网站上搜索“高精地图工程师”,还会发现更有深意的结果:

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芯片公司,也在纷纷招募高精地图相关人才。

高精地图,究竟是一场传统地图行业的复兴,还是一场新时代的圈地运动?

高精地图:地图行业破局者

2013年8月末,许多跑“移动互联网”口的记者接到了高德发来的发布会邀请函,主题是“变”。

2000年前后成立的高德、四维图新等老图商,此前的主营业务是车载电子导航地图和PC端地图的to B生意,客户是宝马、奔驰、百度、新浪。地图圈和互联网圈一度井水不犯河水。

而在2009年之后,移动化浪潮渐兴,高德进军手机导航地图市场,开始从一家“闷声发财”的to B公司,转型知名度颇高的to C公司。这场以“变”为主题的发布会,正是要更彻底地宣告这种转变。

但就在发布会前一天,让高德始料未及的是,当时高德在手机导航地图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先宣布了自己要“变”——永久免费。高德不得不在当晚跟着表态:原价50元人民币的高德导航App即日起可免费下载。

到了第二天开发布会时,高德时任CEO成从武难掩不满,他说:“百度是互联网公司,本来就不应该收费”,“它的导航不专业”。

然而仅仅8个月后,巨额亏损的高德就卖身另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

高德卖身时,上线仅3年的百度地图已占领了手机导航市场66.3%的份额,豪取2亿用户;而高德运营利润则跌到-193%,2014第一季度就亏损4600万美元;也是在这一年,腾讯入股四维图新,收购科菱航睿;而百度则在此前一年就收购了图商道道通。

一位地图行业从业者不无惋惜地告诉「甲子光年」:“(地图)本来是互联网的上游,但现在却被互联网包养了。”

这场发布会前后的风波和高德后来的遭遇,是当时“移动互联网”浪潮对地图行业冲击的一个缩影:手机导航地图用更快的联网和更新速度、更好的用户体验、直接to C的商业模式加免费策略,冲击了传统电子导航地图市场。

经过电子导航地图的“免费”一役,手机导航App大范围普及,它的功能实际上部分覆盖了车载导航地图的功能,图商们过去向车厂收钱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冲击,偏偏做地图又是个高成本、高投入的行业,直接使得图商没了油水。

而现在,上一场电子导航地图的命运洗牌过去没几年,已进入商业化落地进程的高精地图,再一次改写地图行业。

在制图技术、功能和产业链地位上,高精地图都与此前的电子导航地图有较大差异。

IDG资本投资总监丁飞告诉「甲子光年」,高精地图主要给行业带来了3个变量:众包、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刚需。

众包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人工智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刚需则意味着更强的付费意愿。

地图的制作流程可粗略分为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采集原始数据,内业则是后期对数据的补缺、校对、标注和处理。

众包改变了采集数据的方式,也就是“外业”。由于高精地图对更新频率要求很高,过去自建专业团队采集数据的做法跟不上更新进度,行业普遍认为众包会成为高精地图的终极采集模式,而它带来的直接好处是降低了采集成本。

人工智能则提高了内业的效率:在后期处理数据时,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则能能提升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减少人力开支,并大大提升制图速度。

高精地图公司DeepMotion创始人蔡锐告诉「甲子光年」,目前DeepMotion在城区道路的数据处理上已能达到90%的自动化程度。“未来我们希望能做到100%的自动化。”蔡锐说。

另一家高精地图公司极奥科技CTO王雪坤这样总结目前高精地图制图上的效率提升:“我用外包来替换外业;我用人工智能来替换内业;我用自动化地图平台来替代原来的生产。”

“刚需”的好处则是,市场扩大,付费意愿增强——在出行和日常生活场景中,电子导航地图其实不是必需品,但在自动驾驶和智慧出行场景中,高精地图是“要人命”的安全基础保障,所以车厂、未来想做Robot Taxi(全部由自动驾驶车辆构成的共享出行服务)的运营商都有极强的付费意愿。

一名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高精地图这项技术至少能在3、4年内让整个中国地图市场扩张4到5倍。”

一时间,包括老牌图商、创业公司、BAT巨头、掌握场景的TMD小巨头等行业内上下游公司都开始布局高精地图。

摆在或明或暗各路人马面前的大致有3种定位:

1.底层——做卖license和相关运维服务的上游地图供应商,这是四维图新和高德曾经的主要商业模式;

2.中间层——为出行、物流等场景提供服务的“解决方案商”,如目前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开放平台的业务形态;

3.上层——打通到最终端,自己做应用商,比如普遍被看好的空间巨大的“Robot Taxi”运营者,类似现在的滴滴模式。

同一盘肉,不同的人看到后,心里想着的是不同的菜。

老牌图商:复兴大业

最先迈出步伐的是老牌图商。对他们来说,高精地图是一个“复兴”的机会。

此前,图商们曾有一次“到嘴的鸭子飞掉”的经历:2010年前后,车载导航地图市场起呈起飞之势,图商里仅剩的几个大玩家如高德、四维图新等被认为到了吃寡头红利的阶段。但地图App却在此刻异军突起,车载导航市场停滞不前,图商多年的投入并未获得预期回报。

另一方面,地图厂商在“捕猎新鸭子”时,又败给了互联网。

图商并非没有看到移动化的新趋势。2009年,是高德率先在苹果App Store上线地图应用,成为第一个制作手机导航地图App的中国公司,比百度还早两年;也是在2009年,高德在车载导航市场的老对手四维图新开始和诺基亚合作,为当时诺基亚的手机预装导航功能。

但最终,看到了先机的图商,却没把握住先机,不敌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百度地图”。毕竟手机导航App,终究是to C的消费互联网逻辑,相比刚上线时价格在141元的高德,百度一开始就没想靠地图赚钱,而是要做流量入口,坚定不移地以低价和免费模式快速铺规模。

而如上文所述,高精地图带来了三个变量:降低成本的众包、提高效率的AI和刚需性质,这使得图商们已经十分熟稔的to B车用地图路线的利润空间大大增长,to B重新成为一条大有可为之路。普遍和车厂打了十余年交道的老牌图商,“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吃到这块嘴边蛋糕的优势。

老牌图商中,行动最快的是高德。

一位地图行业从业者告诉「甲子光年」,2015年,高德曾去中国南方某高校实验室看引进的测绘车,当时一台车的价格接近一千万人民币,高德体验了两个月,决定下单购买。

前不久,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也在“汽车新生态论坛”上透露,高德在2015年就购置了由5、6辆造价800万的测绘车,组成了一只车队,在全国绘制了3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

另一家大图商四维图新也在今年5月22日,联手欧洲图商Here(已于2015年被戴姆勒、宝马和奥迪组成的“德国汽车联盟”斥资32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精度地图供应商IPC、韩国最大通讯运营商SK Telecom成立OneMap联盟,计划共同建立高精度地图全球标准。

在车载导航地图前装市场与高德、四维图新三分天下的易图通也宣布将把高精地图作为未来的重点,易图通已建立了自己的高精地图自动化生产线。

易图通董事长王志钢告诉「甲子光年」,他们的考虑是抢早不如踩准:我想搞清楚,市场什么时候到?如果市场到来时,我还没准备好,那我就输掉了。但如果市场还给我时间,我为什么要早做?”

易图通的逻辑是,在窗口期的阶段内,越晚做,设备越便宜,规格越正确,生产效率越高。“无论从设备成本和生产效率,从质量控制,以及规格的有效性,能尽可能往后拖,又不失去市场时机,这是一个最聪明的策略,对吧?”王志钢说。

从目前的“战果”来看,高德在to车厂路线上暂时领先。

高德已率先拿下高精地图的量产订单:2018年6月,高德宣布将为通用旗下搭载超级智能驾驶系统(Super CruiseTM)的凯迪拉克CT6 40T铂金版车型提供高精地图数据和后续的技术升级、云端更新服务。目前,市场认为Super CruiseTM处在L2.5级别。

不过一位地图行业从业者向「甲子光年」透露,据他所知,高德拿到的凯迪拉克订单,“一个license(授权)卖2000块,总计10000辆,总收入不过二千万,但是做这个地图得花几亿;而且做出来的图,到时候只有通用能用,无法用到未来L3级别的自动驾驶。

但能拿下大车厂的单子,也体现了高德的某些实力。多位和整车厂打过交道的行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年」,一般而言,车厂的合作态度相对保守,在想明白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前,车厂不会轻易开放数据和资源。

高德则通过与通用的长期接触积累了一定信任。早在2005年,高德就开始给上海通用提供导航地图服务;在2014年11月,高德就开始与通用进行高精地图的商业合作。

但是长远上,高德是否就安心做一个地图供应商?我们该相信韦东去年底的坚决表态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车厂之所以信任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原则,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高德,我们绝不造车。”

但他没说的一点,行业里已有一种普遍预期:在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真正落地时,它在应用层面的形态会是“Robot Taxi”。届时,买车和开车会成为小众需求,车厂则可能成为Robot Taxi的一级供应商。换言之,造车本身,未来可能不是最有利、最有话语权的环节。

这层隐隐的“远忧”可能是车厂如今既要做自动驾驶,也要做高精地图的原因之一——车厂也想往运营商的角色靠。

在高精地图领域,除了与图商开展合作外,部分主机厂已有了自己的布局:

2017年两会期间,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提交了《关于审慎放开地图精准测绘,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的提案,呼吁政府授予一部分车厂地图测绘资质。同年,上汽集团收购了一家名为中海庭的图商,并称其在技术上已达到L4水平。

在这个行业内各玩家都在找寻新角色的阶段,高德也可能有基于地图的类似打算——做运营商。今年3月,高德试水顺风车业务,而且一上来就宣布对乘客和司机“双向免费”、“永不抽佣”。背靠阿里的高德,似乎已经有了切入下游应用层,做“共享出行”的想法和实力。

高精地图行业的一个想象空间就在于,有没有人能从地图切入,最后做成Robot Taxi运营商?

高德是这条路径上值得关注的“种子选手”。

其他动机:服务商、数据、平台

老牌图商和主机厂之外,其他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玩家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如果说老牌图商有一身做传统菜系的好手艺,这些带着新想法的玩家则搞出了“创意美食”。

比较典型的“新菜样”有三种:一是做服务,二是做数据,三是做平台。

第一条路径中,创业公司极奥科技是代表,旨在以高精地图为基础,开发更多针对自动驾驶或物流等其他行业的功能和服务,做“智慧出行”大市场里的地图服务商;第二条路径中,有已经占据“应用层”位置的滴滴、京东、美团等,它们出于对地图数据自主性的要求,开始布局高精地图——这些数据即使未来不变现,对滴滴、京东等自身的业务也能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第三条路上,目前最显眼的是百度:只有百度敢高调宣称,要把Apollo平台打造成自动驾驶的“安卓”,而高精地图将是这个平台的重要部分。

极奥科技联合创始人、CTO王雪坤,曾在四维图新任职多年。当「甲子光年」在沟通中提到极奥是新图商时,王雪坤说:“不,我们是地图服务商。”

王雪坤认为,图商是做地图生产和底层地图技术的,而地图服务商则要做到“中间层”,建设各种基于地图的能力,进而能直接服务场景:“地图是我们的基础,地图服务才是核心,对外输出的是连地图在内的整体服务。”

在这个逻辑下,高精地图不一定要服务自动驾驶行业,也可以“赋能”别的行业。

“我们的目标是把复杂的基于地理信息的各种服务,全都包装成即插即用的SDK、API,让各个行业很快把高精度的地图用上。比如物流行业,现在的地图上,限高、限重、限宽信息、卡车限行、专用车道信息都是缺失的,因此影响了物流系统的排单、预判和调度效率,快递有时会堵、慢或送错,原因就在这儿。物流公司不懂地图、技术,当然我也不懂物流,那我们就把物流需要的地图能力包装成中间件,把地图能力给这些企业。”王雪坤说。相应的,极奥科技目前的合作方,不仅有车厂,还有共享出行公司和物流公司。

选择了第二条路径的玩家,看重的是高精地图未来将沉淀大量社会位置数据。

有地图行业创业者这样举例,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但是靠数码相机赚到最多钱的却是Instgram,因为Instagram有数据沉淀。

多位采访对象的一致观点是,高精地图行业未来会形成类似导航地图行业的寡头市场:因为做地图成本极高,天然限制了公司数量,所以玩家不会太多;但单一公司又很难覆盖乘用、物流等各类场景和各家车厂、共享出行公司的需求,所以也很难垄断。

但即使是2到3个玩家的寡头市场,每个玩家能积累的数据量也是惊人的。

至于这些数据到底怎么变现?一种设想是做LBS服务,比如根据位置做精准营销、推送线下服务等。

“LBS服务这种导航地图时代就没成的事,换成高精地图就成了?比较难吧。”一位投资了某高精地图公司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他看公司时,不看这些未来故事,就看能不能扎实把地图做出来,把眼前的、和车厂合作的商业模式跑通。

而对另一类玩家来说,数据怎么变现不重要,数据本身更重要。

滴滴、京东、美团等切入高精地图领域的动机之一,就是数据自主性。如果他们自己不做地图,那只能购买图商的服务,而中国的大图商基本被BAT包圆了。BAT到底会不会对这些小巨头的数据感兴趣?他们的行业自律又能否抑制住这种兴趣?

选择了第三条路径的玩家,则最需要财大气粗的魄力。

一位高精地图创业公司高管这样像「甲子光年」解释地图为何有可能成为平台:“互联网年代的to C平台,最底层的是Windows,其实是IE,360为什么要做浏览器,谷歌为什么要做浏览器一样,这是当时的核心;移动互联网年代to C最重要核心不是那些APP,是安卓和iOS;那放到现在我们说的‘万物互联’也好,‘车联网’也好,这里面的核心是位置,地图是核心——你可以理解成MAP OS,这是高精地图最终的2C方式。”

实践中,百度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而且做的不仅仅是地图平台,而是自动驾驶的平台,百度前COO陆奇曾说过,百度Apollo要做自动驾驶的“安卓”。

今年初的CES上,陆奇又说了:“从长期角度讲,将来中国的高清地图业务要比百度当前的搜索业务规模大得多。”(原文为高清地图,但从陆奇的前后语境看,讲的是为自动驾驶服务的高精地图。)

在7月的Apollo 3.0发布会中,百度称已完成了中国30万公里高速/环路高精地图的制作。

今年初,Apollo与长安联合开发的基于L3自动驾驶方案的车辆已交付通过验收,但目前尚不知量产消息;8月下旬,和长安合作的L4级“阿波龙”自动驾驶客车第100辆下线,宣传稿说这是“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进入量产时代”。

对真正的自动驾驶来说,100辆显然是一个“高兴得太早”的数字。平台设想最终能完成几成,目前还没到评价时刻。

高精地图,一场被低估的战争

在高精地图行业暗流涌动之时,一道时间锁已隐约出现在道路前方。

丁飞告诉「甲子光年」,现阶段看公司商业能力优劣,其实关键就是谁家的车厂订单多:“ L2.5、L3级别的量产车,差不多在2020年、2021年集中上市,车厂现在就得开始找人做高精地图,就是今明两年的事。现在谁订单多,两年后路上用它地图的车就多,车越多,数据就越多,效果就比别人好,用得人会更多。”也就是说,在这批订单落定后,拿到单子、做出商用产品的人,可能获得网络和数据优势,与其他竞争者拉开身位。

易图通王志钢判断与之相似,窗口关闭的时刻可能就是2019年年底:“第一批用到高精度地图的自动驾驶量产项目会在2021年出货,那么2019年就会确定供应商,如果此时还没有完成规模化的高精度地图,就没资格竞标。所以对高精地图公司来说,2019年底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4个月后就可能到来的“时间锁”笼罩行业,高精地图行业到了第一轮竞争的紧张时刻,另一方面,高精地图却仍是一场被低估的战争。

与高光中撩人心弦的自动驾驶相比,高精地图之战在舆论和关注上被低估了。

虽然业内人士都了解高精地图在实现自动驾驶上的核心地位,但更底层的高精地图不如自动驾驶直观、sexy。以近90日的微信指数来看,高精地图比自动驾驶的热度足足低了两个数量级。

被“自动驾驶”光环遮盖的现状,可能导致高精地图在吸引资源、跨界招募人才上的难度更大。

被低估的更重要含义是,高精地图的“挑战性”被低估了。

在2019年年底的时间节点之前,大多数玩家都面临以下3个挑战:一是技术、二是资质、三是合作的摩擦力。

但行业内,各玩家在谈论关键挑战时莫衷一是,呈现出乐观和质疑的两极分化。

技术上,最大的一个挑战是,怎么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真正革新地图制作工艺。

包括极奥、宽凳、Mobileye、DeepMap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创业公司,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无需依赖高昂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众包”。

在自动驾驶完全实现时,众包的确会成为高精地图最自然的采集方式——因为每辆自动驾驶车都有感知环境、收集高质量数据的能力;但现阶段就使用众包,却需要极高的技术实力,因为目前,低成本众包数据主要来自ADAS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行车记录仪和智能后视镜上的摄像头,数据质量有限。

据极奥科技王雪坤称,这些相对低质量的数据是完全够用的——通过大量车辆的多次覆盖和后期对数据的拟合,目前,极奥在地物定位上,能达到横向5到10厘米,纵向5到20厘米,高5到20厘米的精度。

手握线下场景,拥有海量司机、车辆资源的滴滴、京东,也看好低成本众包的方向。滴滴已在2016成立了专门的地图公司滴图,在2017年获得了甲级导航地图测绘资质,并从微软等处招募了一支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

但一位地图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甲子光年」,他认为在自动驾驶还未大规模量产落地时,众包的采集方法不靠谱。

“众包没法保证每一段路段都能覆盖,都能达到相同精度。你不可能去做一个不均匀的花花绿绿的一张图来,不可能用,开玩笑。”

第二个难点是资质。

目前,获得了“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的公司只有高德、四维图新、易图通、百度等14家。理论上来说,没有测绘资质就制作高精地图是违法行为。

根据甲子光年的统计,近3年来,只有3家新成立的公司获得了甲级测绘资质(滴滴,中海庭和Momenta),其中只有Momenta属于初创公司。

在8月初的一篇采访中,wayz.ai创始人、同时拥有老牌图商易图通39.8%股份的陶闯透露“会找一家有资质的图商合作”,向市场释放了乐观信号。却在不到一个月后被打脸,被解读为wayz.ai合作方的易图通发出官方声明,称“根本不存在被借用资质的可能性”,并以“违反竞业禁止协定”为由,要求陶闯退掉易图通的股份。

可见,资质的相关政策如今仍不明朗,跨不过资质门槛的玩家有可能在竞争中掉队。

最后,要完成真正的商业化落地,绕不开图商、车厂等玩家的通力合作。

合作有多难?走平台路线的百度在各种场合讲Apollo的开放理念,说“要做自动驾驶的安卓”,来势汹汹。但开放的呼号,并未吸引到诚心的“小伙伴”。

在去年夏天“Apollo计划”发布时,包含了15家整车厂的50多家初始合作公司名单轰动一时,不过根据《经济观察家》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的采访,有车厂私下说:“虽然挂名了,但与百度并没有实质性合作。”“只是想蹭百度的热度。”

高精地图的玩家们,如今正在进行一场道阻且长的跋涉,这很像《夺宝奇兵》里古墓探险的经典桥段:14个月后的时间锁,是前方不断下降的石门,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会被困在石室,陷入无路之境;而眼前横着的几大挑战,却是不时干扰主角的机关和敌人,拖累着你不能奋力向前。

这种情境下,一看敏捷身姿——即找到新模式,跟上新变化的能力;二看肌肉、体能——把问题真正解决的攻坚能力和背后的资金实力;三看临危不乱的沉着——在合作局势复杂、高精地图话语权争夺升级之时,不被市场杂音扰乱,冷静看准方向。

高精地图这场被低估的战争,就要到戏最好看的时刻了:一批玩家将被抛下;另一批玩家则能像印第安纳·琼斯一样在石门即将关闭时惊险通关,等待着他们的,是未来更精彩的冒险。

END.

文章TAG:诺基亚收购诺基亚被哪个公司收购诺基亚被微软坑了诺基亚收购哪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