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明朝内阁是君主立宪的雏形吗,英国君主立宪的本质是什么

明朝内阁是君主立宪的雏形吗,英国君主立宪的本质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18:26:2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1714年,德意志汉诺威选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国王,由于他不懂英语,自1717年以后,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主持,……从此,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统而不治,而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成为惯例,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内阁制基本形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和两党制形成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和发展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英王,统而不治,虚位元首,国家象征……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分上下两院……政府首脑,是内阁首相,由议会下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掌握行政权,并通过控制议会而掌握立法权,成为英国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首相及其阁员,保守机密,保持政治上一致性,实行集体负责制,政治上共进退,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首相和内阁不信任,要么,首相和内阁集体辞职,要么,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明朝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离不开当时各自的历史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对于高效政府的需求……两者都起源于传统君主权力下的咨询机构,起初都是服务于君主统治的需要,都有一定形式的合议精神……但是,明朝内阁制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有着本质区别: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传统经济形式,后者是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者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前者是君权至上,君主主权,对君主负责,后者是议会至上,议会主权,对议会负责……前者强化了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后者完善发展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政治保障……那么,中国明朝内阁制能否发展成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才不断发展完善起来……中国明朝内阁制,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之下,怕是经历的时间要更长久的多,甚至也许上千年哦……因此,中国明朝内阁制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当时的形态来看,根本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之所以,有人认为或相信明朝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在于仅仅看到了两者在最初时期的相似之处,而忽视了两者之间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和本质差别,以及没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没有实权,他们每天都做什么呢?

英国女王是有一定实权的。英国女王有如下权力:英国女王是16个英联邦王国的国家元首,可在这些国家分别任命一位总督行使王权。英国女王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可任免宰相和大臣。每周二,英国首相都要到白金汉宫向女王汇报工作。英国女王是英军最高统帅,所以才会有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国会制定的法律,必须要由女王签署才能生效。

英国女王可以代表国家对外宣战或媾和。此外,英国女王还有一些其他权力,比如封授爵位。由此可见,英国女王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但英国女王基本上是“统而不治”,也就是不直接参与国家的治理,而是交给首相、大臣等管理。理论上来说,整个英国都是英国皇室的,女王不用交税,不用考驾照,也没人敢起诉她。那么为何英国女王不亲自参与国家的治理?这主要和英国的政体已经相当成熟有关,英国女王根本不用亲力亲为,国家就能治理的非常好了。

如果她乱掺和进来,反而可能坏事。英国女王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接地气的,上世纪50年代BBC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叫《王室家庭》,片中英国女王像一个普通妇女一样带着儿子购物,王室一家在闲暇之余也会来到湖边烧烤野营。由于二战的关系,日本天皇的权力要小于英国女王,基本上只拥有一些虚权,比如授予荣誉称号。日本天皇的工作比较单调,不是在签署公文,就是在接待来访的客人。

清末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师从日本与德国而非英国的君主立宪模式?

好问题。清末预备立宪之所以选择师从日本和德国,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体更符合清政府的口味。先看日本。1904年日本战胜俄国,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亚洲国家战胜欧洲国家,对清朝触动很大。大清国的知识分子们经过分析之后,坚信根源在于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而俄国实行的是君主独裁。因此,大清国开始照搬日本的政体,开始狂飙突进的改革。

比如慈禧将立宪预备期确定为9年,远快于日本23年的立宪改革进程。再说德国。事实上,日本的立宪政体原本就是师法于德国。1909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接见大清高级军事代表团时就毫不隐晦地建议:无论改革如何发展,大清的中央核心必须牢牢地将枪杆子抓在手里,这是维持安定团结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出,日本和德国作为崛起的新兴强国,比英国这种老牌国家更有冲击力和吸引力,而且,他们的君主对军队的掌握也很对大清皇族的胃口。

所以在清末准备立宪的时候,我选择了师从日本和德国。必须承认,虽然这次君主立宪失败了,但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力度,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绝后”,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其失败的原因不是改革的方向,而是改革的进度太快太激进,最终导致失控。这一点,后人必须持一种公论。。

文章TAG:君主立宪雏形本质内阁明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