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艺术作品如何表达心理,心理治愈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如何表达心理,心理治愈的艺术作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7:51:4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她对七斤的连声斥责,却又“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显示了她的内心既有愤懑,又有关切,在“怪他恨他怨他”的同时,夹杂着劝解与安抚。她同赵七爷的周旋答对,对七斤的当众咒骂,指桑骂槐的骂八一嫂,这些泼辣麻利的对话,显露了她内心的急剧活动,有不满,有埋怨,也有焦急烦恼,也有畏惧忧愁,使人们看到这个勤快泼辣、要强好胜的劳动妇女的内心秘密。

第三种是借助于人物的举止动作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药》里,华老栓接过华大妈给的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显示了他内心里对积攒的钱财分外珍惜,小心翼翼,唯恐失落。他走在深夜的冷街上,“倒觉得爽快”,“跨步格外高远",透露了他心里的兴奋和激动,以为儿子的病就能治好,所以步履轻快。

老栓在等待买“药",当黑的人出现在眼前,撮着人血馒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些举动都反映了老栓既谨慎又紧张,有点害怕又有点高兴的复杂心情。他得到“药”之后,惊喜交集,异常激动又满怀信心,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才那么神情专注,虔诚而庄重地走着。但当他回到店里,看到小栓“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的病躯,“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这么一个细微的皱眉动作,却也表露了老栓心里从买到“药”的欢喜到忧虑儿子病体的倏忽变化。

从老栓这些小心谨慎、幅度不大的外部行动里,可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活动:交织着希望和失望,惊慌和信心,喜悦和忧愁。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善于抓住处在特定情势下人物的外部表情和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心理活动依靠外部动作去“说”出来。他注意刻画人物在生活的矛盾冲突之中或是人物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内心活动——这种时刻,人物的内心活动急剧多变,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比如《故乡》里,朴实憨厚的闰土同少年时代朋友重逢时,一声“老爷”的称呼,表达了他内心里复杂的活动:又是喜欢,又是拘谨,又想亲近,又不敢僭越等级规矩。这一句称呼,包含了闰土心灵深处多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颤动。凡此,不难看出,鲁迅通过人物的言谈动作进行心理描写时,往往表现着从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心理过程。他注意揭示人物由于周围环境或生活事件的刺激而产生内心波动,这种内心波动又往往支配着人物的外在行动,从而透露出人物的内心的喜怒哀愁,愤慨或忧郁。

这样由外而内、内而外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社会原因,把人物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起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社会性,同时又揭示了人物在外界刺激下内心的独特变化,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个性特征。鲁迅善于捕捉和描绘能充分显示人物个性的细节,把细节刻画得真实确切,就使隐藏在细节背后的“潜台词”即人物的内心活动,细微毕呈,表露尽致。

02 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分析他把笔锋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感觉,理智的思考,感情的起伏变化,给予具体的摹写或剖析。但是,鲁迅并没有撇开人物的行动或情节而作静止的心理分析,相反的,他是紧密结合人物的言谈举动,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剖析人物的心理,使人物的内心变动得到真实精细的刻画。

鲁迅小说里对人物进行剖析性的心理描写,又有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一是让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自我剖析,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日记,手记等形式披露自我心理状态,如《狂人日记》、《伤逝》等;一是作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露和评析,借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渗透着作家主观的议论和批评,如《端午节》、《幸福的家庭》等篇。

先说第一种。《狂人日记》塑造狂人形象完全借助于直接的心理刻画,通过主人公疯狂中内心活动的细致披露来显示人物性格。狂人记录的那些互不连贯、杂乱无章、令人诧异的种种思绪,隐藏着一条中心线索:他思考着社会上和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思索着如何做人,做新人的问题。作家抓住狂人内心里日夜纠缠、苦心思索的这个急迫的问题而展开直接描写,写得既符合迫害狂病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又切合封建社会青年知识分子中最先觉醒者的思想水平。

小说表现的狂人心理活动有如下的三个特点:首先是狂人的内心活动紧张而固执。他时时感到周围环境同自己的对立,总觉得人们敌视自己,并要吃掉自己,所以日夜不宁地思考这件生死攸关的事,不断地折磨着自己的心灵。其次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毫无拘束,随意的展开自由联想,思维不停地跳跃。路人的闲话,医生诊病的问答,史书的记载,药典的处方,传统的琐闻故事,都会激起他联想到吃人的罪恶。

文章TAG: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