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课堂实录是什么意思,实录精神是什么意思

课堂实录是什么意思,实录精神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2 18:26:4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一般认为,儒家祖师孔子在修史中具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讳饰观念,即曲笔思想。作为十三经之一的《春秋》,儒家后学坚信是孔子所作,他们认为里面包含着孔子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和为亲者讳的微言大义。这种为了现实政治伦理的需要而在修史中进行讳饰的现象,为后世儒家史臣在修史中曲笔讳饰奠定了思想基础。直书就是据实书写。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写史的独立性。史学家摆脱权贵的干扰,在“直道”和“气节”的指导下,以独立的人格作保证去修史。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还用了正直、良直、直词、直道等概念来阐释直书。正直是从史家人品方面说的,良直是从后人的评价着眼的,直词主要是就史文说的,这些都是直书的表现。这种直书,史学家虽不受制于某一具体权贵,但受制于其所处社会的统治思想,即“直道”或“气节”,它们在传统社会中通常是指纲常伦理。

其二是写史的客观性。史学家摆脱个人主观情感的干扰,根据历史真况进行书写。按刘知几的说法是,做到不虚美,不掩恶,像“明镜之照物”那样,“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史通・感经》)。这里要克服的不是来自权贵的干扰,而是作者自己的好恶和爱憎。简而言之,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标准来写。

实录是史学的最高境界,是所有正直的史学家所恪守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直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本文重点要探讨的就是这种“秉笔直书”的春秋笔法。以《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为例,具体了解“直书”这一笔法。《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直书晋灵公无道。而在《左传》中称其为“晋灵公”,“灵”是他的谥号,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前面提到过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在文章中均有所体现。

一方面,尊重历史事实、据实书写。题目中“不君”即不实行君道,直接贬斥晋灵公无道。文章里又记叙了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体现他的“不君”:“厚敛以雕墙”,即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宰夫熊蹯不熟,杀之,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肢解了)放在篓中,让女人们拿着走过朝堂;忠臣赵盾多次进谏,他不但不悔改,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

文章TAG:课堂实录实录精神课堂实录是什么意思实录精神是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