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齐太公世家原文,孔子与鲁庄公是什么关系

齐太公世家原文,孔子与鲁庄公是什么关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4:20:1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齐王听说孟子病了,赶紧派了私人医生给孟子看病。而孟子宁可逃到朋友家躲起来,也不愿见齐王的医生和特使,反正你齐王不来看我,就别指望我放下架子去拜见你。在孟子看来,爵位、年龄和道德是天下最尊贵的三种东西,齐王只拥有爵位,而自己则有年龄和道德两大优势。就像是拳击场上的比赛,孟子是二比一“KO”齐王。因此,孟子在游说诸侯时始终保持着“说大人而藐之”的气概,以“帝王师”的形象出现,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是来帮你的,完全不是后世儒者在权贵面前唯唯诺诺的形象。

在理想人格上,孔子崇尚圣人和君子,而孟子则崇尚大丈夫人格。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失独立人格,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三合一”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贱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品格。孔子在和别人的交谈中,柔风细雨循循善诱,说话言简意赅,你可能一时不懂,但余味悠长如坐春风。而与孟子谈话,就像屁股底下有仙人掌如坐针毡。孟子是个雄辩家,他与人谈话,总是用参加辩论赛的方式,专治各种不服。

有时候如春风化雨,实际上是给谈话者“挖坑”,让你不自觉的掉进孟子语言的“陷阱”,用现在的话说是“满满的都是套路”;一会儿如雷霆万钧狂风骤雨,驳得你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最后“竟无言以对”。其实,孔子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孟子。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崩离析成了八派,儒家思想有走向衰落之势。当时在社会上占据主流的是杨朱和墨子的学说。

杨朱是个极端自私主义者,他主张“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大家各自管好自己,不要去麻烦别人,这样世界就太平了。而墨家是极端利他主义者,他们主张兼爱,要像爱父母一样去爱别人,这就像是买了爱的保险,你付出一份爱,别人给你更多的爱,这样世界也就和谐了。在战国时期战火频发老百姓生命朝不保夕的时代,这两种理想很美好诱人。

但孟子认为这两种思想对儒家学说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以孔子思想传承人自居的孟子,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批判这两种思想,让儒家思想重新挺立于文化的顶端。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不为君主服务,是破坏了等级秩序;墨子的“兼爱”是把父母等同于陌生人,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而无君、无父就是破坏“忠孝”和“仁义”,不合人道,就是禽兽。

对这种歪理学说,雄辩滔滔的孟子当然要对他们大加鞭挞。在孟子眼里,儒家思想是正确的,其他一概扯淡。所以孟子还对法家、纵横家、农家等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孟子认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身上充满了“浩然之气”,辩论的水平又高,经常把那些学派驳得哑口无言。人们认为孟子好辩,但孟子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文章TAG:齐太公鲁庄公原文世家孔子齐太公世家原文孔子与鲁庄公是什么关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