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03:47:1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同样,现象学美学也倾向于先从分析审美对象开始,而把分析审美知觉放在下一步。杜夫海纳不像传统上用心理学的术语为审美对象下定义,并且他站在欣赏者的立场上,也不用艺术家的创作中某些心理过程为审美对象下定义。他的方法是将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加以区别,从二者的差异中来给审美对象下定义,即他认为的“用审美对象界定自身”。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不能混为一谈。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之物,仅仅是审美对象的结构基础,它一旦由艺术家创作而存在,就是恒定不变的,它不取决于是否被感知,而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呈现。它是作为被知觉主体(欣赏者)感受的东西而存在的。艺术作品作为一般性的事物可以被用于其他目的,而它一旦在审美上被感知,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挂在墙上的画对于清洁工来说是物,而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则是审美对象。

比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我们注意的不是画的物质组成,也不是画中的人物是谁,而完全是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美,即我们注意的是它作为审美对象(而非一般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特质。正是在我们知觉主体的感受下,它获得了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内容,即他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书中所说的:“审美对象丝毫不是别的,只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被感知的艺术作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是实存的,而审美对象是观念的。审美对象作为一种构成物,并非因事而异的。所以,杜夫海纳认为,作为知觉经验的审美经验,能够证明被知觉的东西并不只是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而是有一种已经构成了的客观对象,因此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是不能分开的。杜夫海纳说:“记住知觉一无论是否审美知觉——并不创造新的对象;对象,作为审美地知觉到的对象,与客观的认识到的或创作出来以引起这种知觉的东西(艺术作品)并无不同。

”艺术作品的使命,在杜夫海纳看来就是在观众的审美知觉的积极参与下,使它超越它自己而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能独立地获得它的丰富性。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客观存在,即他所说的:“审美对象在不只是物的同时,仍保持着物的性质。”如果进而考察艺术作品的物质构成,那么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变的关键之处。

在感觉作品时,我们所关注的不是作品的构成材料,而是“感性”,因为:“艺术只有凭借感性才能表现。”、“感性就是作品的物质材料被审美地感知时变成的那种东西。”——那种用来构成审美对象的东西。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炫丽辉煌的感性。审美对象既不是指艺术作品本身,也不是舞台上、电影电视中的表演,它仅仅是进入到观众(欣赏者)的知觉中的东西;或者说是直接呈现在观众审美意识里的东西。

文章TAG:审美化正确引导审美表层大众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