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03:47:1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审美”一词逐渐用来意指诸如“美好、杰出、独特”等词,这些恰是要达到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所必须抛弃(中止)的心理因素。因此,杜夫海纳不得不着重论述了感觉与知觉,以图重新返回到知觉的原始意义上,为审美经验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在关于知觉的一般理论中,认为知觉是被看作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即呈现阶段。在这一阶段,知觉产生了,但它仅仅是对象的呈现而已。

它是我们的肉体与审美对象的最初步接触,是一种整体的,未经过任何理性渗透的与身体合一的知觉。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已经感到感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并通过身体的作用使我们服从这一力量。第二个阶段即表象与想象阶段。知觉倾向于客观化,使被知觉的内容开始具体化并呈现为一些能加以辨别的存在物或事件,但想象并没有起重要作用。

杜夫海纳甚至认为,在审美经验中,想象力必须加以制约,因为审美对象本身的呈现已经充满了清晰而感人的力量,而想象只会给我们的直观在观照审美对象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免除我们想象的劳累。”知觉充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反思和情感阶段。想象把呈现过渡到再现,但是审美知觉必须制约想象;而再现,只有在理解力的控制下才能涤除想象。

因为理解力就是思考,只有它才能达到一种揭示和排除幻想的必然性。但是理解力也是一种想象力,它:“是变得能够思考想象力所再现的东西的想象力”。理解力的活动并非全部思考,在现象学所要求的审美主客体的连接点上,需要的是 “反思”或“内省”,这种反思是共感的,即是主客体双方的相互情感作用,它所表现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而不是理解关系。

杜夫海纳在这里所说的情感并不同于由艺术作品唤起的情绪。情感是发自知觉主体内心深处的,使欣赏者能对审美对象的深度即被表现世界作出反应。它是对作为这种被表现世界特征的特殊情感特质的领会或阅读;而情绪,正如想象一样,虽然是由对象唤起的,但它却会妨碍这种领会和阅读。因此,审美知觉的最高点可以在情感中发现,在此过程中知觉变成真正的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一种极端的知觉,是作为纯粹知觉的知觉。它的极致便是作为连接主客体之关节点的情感。审美知觉即不受想象力的干扰,也不受理解力的诱惑。一般知觉一旦达到再现就总趋向于进行思维活动,它所寻求的是关于对象的某种真理,而审美知觉关注的却是内在于对象的世界,即审美对象被表现的世界,全神贯注的欣赏者毫无保留地专心于对象的突出表现。

文章TAG:审美化正确引导审美表层大众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