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为什么要转化差生,转化差生是一门真正的教育艺术

为什么要转化差生,转化差生是一门真正的教育艺术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6 11:29:2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后进生虽然是个别,但对班风、学风甚至校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为之感到头疼,还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过程,与其交朋友,不歧视,不厌烦,不放弃,循循善诱。与其家长多作沟通,对错误的言行给予适度的惩戒。坚决纠正其的不良习惯。

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针对其的某个特长有的放矢,多加鼓励引导到学习上。如: 将他在体育方面兴趣爱好的优势,引导转化到学习上,成为学习的动力。(体肓方面都能做到优秀,学习上有什么不能做到优秀呢?)另外增添学习的氛围,多阅读一些课外书藉,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三、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加以诱导,激励。

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优生和转变差生相比,哪个更重要?

关注差生,培养优生是义务教育阶段老生常谈的话题。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学生管理经历谈谈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关注差生的转化比培养优生更重要。 去年我接了一科初三物理(接断班),班平均分为39分,41人的班级,只有3个人及格,位于片区倒数第一,片区最高分为80.3分,可以说这个班根本没有优生,像这样的班级谁愿意去接?既然已接手,就要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办法,经过一年的努力,中考物理成绩居片区第二,这一切都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

要转变差生,就要了解学生现状,分析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评价,而差生往往是和调皮、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等等联系在一起的,再差的学生,也有好的一面,就针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和鼓励,差生也同意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重拾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功的欲望。

如果把所谓的“差生”,交给所谓的“名校”,会教出怎样的人才?

支撑“名校”核心要素是“名生”。所谓“名生”成就“名师”,“名师”、“名生”成就“名校”,然后再利用“名校”的光环攫取名利,从而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名校”的校长、老师在教育行业特别受人待见,校长常被名誉加身,教师常被高薪挖人,即使是那些不怎么“名”的老师,都像“香饽饽”,四处被人请去传经送宝。正是熟谙打造名校的套路,每到招生季,学校不惜一代价“掐尖”,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也令人不可思议。

每一所“名校”都开出了诱人条件,有的减免生活费,有的减免学费,更有甚者,我们邻县一所名校只要是“名生”去就读,每月还给500-1500“工资”!何其荒唐!“名校”为什么做这样荒唐事呢?就是因为知道在“名校”这个光环下可以大量地招生“自费生”,有了“自费生”就能财源滚滚,坐家数钱,数到手抽筋。那些借读的所谓“差生”可并没有沾到“名校”的什么光。

这些学生一般在高二分科的时候,被动员去学艺术,比如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科目考试难度低,毛入学率高,这样就不会拖累学校升学率,反而还会对升学率能够贡献点百分点。还有一部分“差生”没有艺术细胞,在文化班里会拖后腿,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保住“名校”的名份,于是高三上半学期千方百计动员学生参加春季高考,也就是“大专”学段考试。

学校采取一切手段,集体动员,重点突破,借助外力,目的只有一个,“去分母,间接增分子”,那些“差生”在领导、老师轮番劝说下,由怀疑自己到相信老师,于是选择了大专考试,最后连高考都没有能够参加。所谓“名校”大都欺世盗名,并不能对所谓“差生”实施良好的教育,这些学生在名校里因为长期成绩垫底,极易产生逃学、上网、谈恋爱、玩手机、打群架等等行为。

文章TAG:差生转化一门艺术教育为什么要转化差生转化差生是一门真正的教育艺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