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材料第三段为什么引用陈寅恪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材料第三段为什么引用陈寅恪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9:07:4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据说一向不服别人的刘文典,还给身旁的教授估薪水:陈寅恪值四百大洋,他值四十,朱自清值四块,沈从文最低,连四毛钱都不值。当时日本著名历史学家白鸟库吉等人为研究中亚史问题,其中命题的关键点经过专业人士重重索引、查证、考据,怎么也无法得到合理解答,日本学者都要被搞疯了,不得已写信去拜访求教专业领域内西方国家的知名大学。

结果也没有弄清楚答案。后来巴黎大学一位老教授对日本学者出点子说:你去找一个中国人陈寅恪,他会给你答案。无奈之下给陈寅恪写了信,询问答案。很快,陈寅恪便回信了,仅用了寥寥数语就解决了这位日本学者的问题。白鸟库吉在多种场合一再感慨:“如无陈教授的帮助,可能至死不解。”一九六九年陈寅恪病逝,有人请钱钟书为他写碑文,没想到号称“清华龙虎狗”三杰之一的钱钟书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恩师是三百年意见的天才学问家,为他写碑文我还需要再努力进步。

”能让蜚声世界的大学问家为之搁笔、自问不敢的,当今世界,唯先生矣!由此可见,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精深学问,是跟他“手不释倦”、博览群书、不遗点滴、孜孜以求、溯根求源的严谨治学精神息息相关的。三、学习先生“文以载道、有教无类,春风化雨,无不服之”的正真师道精神纵观先生授学,是正真始始贯穿“传道、授业、解惑”师道精神的。

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教授老师们,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风雨不动。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几乎堂堂必到。哲学专家冯友兰,文学家朱自清等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说:“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

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据陈寅恪同时代的人回忆,陈寅恪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激动或情深处,他会长时间地紧闭双眼,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学问之中。那时,他每天上课先在黑板上写好要讲的重点,然后坐到椅子上,闭着眼睛开始讲课。他在课堂上会点名叫学生朗读课文,哪怕是读错一个字,都必须停下来重读。

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陈寅恪喜欢闭着眼睛讲课,他总是在课堂上试图营造出一种艺术境界来,以滔滔不绝的讲述,带领学生穿越数千年历史,或置身于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中,或游走在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殿堂里。大多数学生都回忆到,陈寅恪的记忆力十分惊人,他讲课时所引用的知识张口就来,连出处都说得清楚明白。曾经有好奇的学生记下了他所引用的资料,过后到图书馆一查,果然一点不差。

学生们听课最过瘾之处在于,先生不但讲述“其然”,还画龙点睛找出脉路,重点阐述“其所然”,让人拨云见日,云开雾散。季羡林回忆说:“”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人们评价陈寅恪“史学大家、学贯中西”,是否过誉?

这个评语过不过誉,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事情。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史学大家。他身处中国新旧学术的转型期,在推动中国史学向现代学术转化上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化,故而有此评语。其他还有许多成就斐然的史家,比如吕思勉先生,他的风格更加接近于传统旧学,这样就略过不提)。

在这方面堪与陈寅恪先生相比拟者,大概只有陈垣与顾颉刚。然而陈垣先生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宗教史领域,话题及影响力较之陈寅恪先生为小;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垒的古史观”影响虽大,但他兴趣变动较大,在这方面发表成果没有那么多。陈寅恪先生的成果则由民族史及胡语文献,逐渐转移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史,发表成果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论题兼具深度及广度。

从新学术的角度来看,陈寅恪先生毫无疑问是民国时期的第一人者。但是,所谓“学贯中西”,我认为就要分怎么来看了。陈寅恪先生的确通晓多门外语,但是我们从他的著述里面,以及弟子门人的各种回忆文章中,看不出他对于西方的学问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尽管不断有学者谈兰克史学对于陈寅恪先生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捕风捉影。

文章TAG:学术第三段陈寅恪引用训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