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学识代表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大皇帝学识代表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1 09:59:3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历史上有几位宪宗皇帝?宪宗的庙号代表了什么意思

中华历代王朝,自上古时期的商代开始,就有给驾崩(薨逝)的先代皇帝(帝王)加尊特别称谓,以为后世子孙尊崇、膜拜的做法,并将先皇(先王)的尊号刻在石碑或者木制牌位上(直接刻先君的名讳是不行的、显得不够尊敬,只能以尊号代替),供奉在特殊的宫殿内予以保存、祭祀、瞻仰。而这个供奉先君的宫殿,其实在夏朝就有了雏形,叫做“世室”。

不过有夏一代,历任夏后(夏朝君主称后不称王)都没给前任“后”加奉尊号,直接以名字代替,比如“太康、少康、泄、孔甲”等。夏“世室”中的供奉牌位,也是直书历代夏后们的名讳。成汤革夏命,建立“大邑商”之后,也继承了夏朝的“世室”制度,不过改称为“重屋”,并将自己的七世祖、商部落第六代首领“亥”追尊为“高祖”,尊称为“高祖亥”,然后把“王亥”的牌位供奉进“重屋”,让后世历代商王加以祭祀、朝拜。

从商代起,供奉在“重屋”中的历代先王牌位,都以尊号代替,不再如夏朝一样直接称呼名讳。这在“重屋”内被永久供奉的先王尊号,就是“庙号”。起初的庙号,只用“高、太、中、世”这四个字来区分,分别对应“祖、宗”——以“太”字尊奉给开创基业的先王;以“高”字尊奉给劳苦功高的先王;以“世”字尊奉给建有殊功的先王(还暗含传承世序转移意思);以“中”字尊奉给中兴王朝的先王。

周武王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伐纣,亲率周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末代商王帝辛(纣)败退回商都朝歌后自杀,商朝被新兴的周朝所取代。周武王建立新的王朝后,大封随自己灭商的亲族、功臣们为诸侯,“建藩七十七、同姓五十三”。同时,周武王也将商代的“重屋”制度继承下来,改称“明堂”,将周室的先王们供奉进“明堂”,加以祭祀。

但周武王为了突出周灭商的合法性和“政权天授性”,改变了商代祭祀先王时的,给有大功的先王加尊“庙号”的做法,废除了“庙号”,改为以“谥号”来代替,并规定后世每一代周天子都可以享有“谥号”,作为其一生功过的评定。因此,周朝八百年的历史中,“庙号”暂时消失,而代以“谥号”制度,历代周天子都有自己的“谥号”,没有“庙号”。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按照“周礼”中“谥号法”的要求,给各自的国君在身后尊上“谥号”,以概括评论先君们的一生。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大帝国——秦朝。志得意满之下,始皇帝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兼五帝”,所以自号为“皇帝”,皇权的威严前所未有。而从商周时代传承下来的“谥号”以及“庙号”制度,始皇帝认为它们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对皇帝的生前权威和身后令名都是极大的侵犯和伤害,于是下诏废除了“谥号”、“庙号”,以后永世也不得恢复。

始皇帝另外规定,自己之后的历任大秦皇帝,无论生前身后,只以“二世、三世为序、直至万世”,而不需要其他繁琐的尊号来加以区分。始皇帝将周代的“明堂”改为更高大上的“太庙”,将来自己以及后世的继任大秦皇帝们,也将以“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的名义,进入“太庙”中,接受供奉祭祀。不过,始皇帝“秦至万世”的美好愿望,在他死后三年,就戛然而止了;满打满算,秦朝只经历了三代统治者,秦朝的大一统历史,也只有十五年。

从秦末天下大乱中最后胜出的幸运者,是来自于沛郡丰邑的前任秦朝亭长、义军沛公、汉王刘邦。在击败了包括霸王项羽在内的其他竞争对手、建立大汉王朝后,刘邦为了不重蹈秦朝的覆辙、缓和社会矛盾、让百姓得以安生休养,因此采用了儒家治国理论以及黄老学说,宽政薄役、郡国并立,以恢复受到重创的民间元气。而儒家学者们最注重于“周礼”制度的规范与实施,在刘邦的支持下,儒家博士们不遗余力的宣贯汉室“上应天命、下抚万民”的合法性、正统性统治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恢复被始皇帝中断了的周代古礼仪制,以便于汉室更加顺利的统治天下,作为“周礼”核心内容的“谥号”制度就此被重新抬上朝堂。

而消失了八百年之久的“庙号”制度,也在刘邦想要彰显自己的汉室政权“胤承三代、奄有天命”法统的想法下,被儒家学者们以“重建古礼”的名义加以复兴。刘邦还按照秦朝的旧制,为汉室政权也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太庙”,用以祭祀、供奉汉家将来才会有的先帝们(刘邦建立汉朝后,并没有给自己脸上贴金,去找一个显赫的祖宗,所以除了太上皇刘太公外,此时的汉朝还没有任何可以供奉进太庙的先帝,就连太上皇他老人家,此时都还在世。

文章TAG:皇帝历朝历代学识代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