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学识代表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大皇帝学识代表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1 09:59:3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所以刘邦建太庙的举动,其实就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的)。汉十二年(前195年),开创了大汉王朝、并恢复了“谥号”、“庙号”制度的大汉皇帝刘邦驾崩,群臣依照他所重建的制度,为其上谥号“高皇帝”、上庙号“太祖”;刘邦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得到“谥号、庙号”的皇帝,即“汉太祖高皇帝”(后世所谓“汉高祖”的称呼,只是司马迁写史记时的一家之言,刘邦在正史上的的庙号,从来都是“汉太祖”)。

自汉太祖刘邦之后,庙号制度在历代王朝中,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庙号才同时被废止。最后一个得到庙号的皇帝,是光绪帝载湉,他的庙号是:清德宗。无论是在初建制度的商代,还是重建制度的汉代,庙号的最初规制都很严整,有资格被尊庙号的先王(先帝)们数量也很少,真正做到了“肃穆有序”。

商代共有三十位商王,一共才六个人被追尊上庙号(高祖王亥属于追尊)。两汉共有史书承认的正统皇帝二十四人,也才区区七人能够保持身后始终拥有庙号(另有七人在驾崩后一度拥有庙号,不过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取消了)。不过,当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自立、建立曹魏王朝之后,原本严整的庙号仪制开始受到破坏,汉高帝刘邦当年重建庙号制度时所规定的“后世子孙非建大功、德化天下,不得立庙号”条件不再被曹魏所遵循。

曹魏一共五个皇帝,除了后面三个傀儡皇帝外,曹丕得到了“世祖”的庙号,曹叡更搞,生前就给自己定下了“烈祖”的庙号;另外,实际开创了曹魏基业的曹操,去世后被称帝的儿子曹丕追尊了“太祖”庙号。从这个时候起,庙号制度开始进入泛滥时期,曹魏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学着前人的样子,争先恐后地给先帝们追尊庙号,历代皇帝们,除了政变被废、或者倒霉亡国者之外(甚至亡国者也有庙号,比如崇祯帝朱由检,庙号思宗),其他人个个有份,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太庙中的牌位名称-庙号。

而庙号的称谓,也从起初的“太、高、世、中”四个字,转变为上百种文字组合,花样之多、品类之繁,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后世人们在研读史书时,如果没有特别过硬的专业知识的话,想要搞清楚历朝历代庙号背后所代表、对应的某一代皇帝,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华历代王朝那上百种的庙号称谓中,“宪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庙号,自汉朝至清朝,十九代正统王朝中,一共也才三个皇帝得到了“宪宗”的庙号。

此外,中华地方政权中,也有一人得到了“宪宗”的庙号。而属于大中华汉文化圈内的外藩属国,仿照中原汉家仪制,有四位国王在身后得到了“宪宗”的庙号(另有两位属国国王的“宪宗”庙号属于后世追尊、不计在内)。“宪宗”庙号所代表的意思,是“博闻多能”,就是夸奖得到“宪宗”庙号的皇帝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属于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执政者。

但出自于“谥号法”、并引申到庙号制度中的“宪宗”称谓,其背后还有“虽多能,不至于大道”的另一层解释,这表明“宪宗”庙号的拥有者,虽然才能比较出众、不算暴虐昏庸之主,但总没能把自己的见识、品行保持在最高水准,个人修养还是有所欠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治世原则和伦理纲常达不到“圣主”的标准。不过,在所有的庙号中,“宪宗”总体来说还算是中上等的褒奖称谓,得到这个庙号的皇帝(君主),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有才华、能力较强、见识不俗”的杰出帝王行列。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以及地方政权中,得到“宪宗”庙号的四位帝王。一、唐宪宗李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唐代宗李豫的皇孙、皇太子李适的长子宣城郡王李诵诞育了长子,这是代宗第一个曾孙,起名为李淳。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李淳的祖父、皇太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唐德宗登基后的第二年,立李淳的父亲宣王(从宣城郡王晋封)李诵为皇太子,而李淳作为皇太子的长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皇帝祖父的特别关注,并将他视作大唐未来的继承者。

李淳六七岁时,曾经进宫参拜祖父唐德宗,德宗将皇孙抱起来放在膝上坐着,故意逗他:“这是谁家的小孩儿,怎么坐在我的怀里?”李淳则沉稳而机智地回答:“我是第三天子!”作为皇帝的长孙、皇太子的长子,将来必定是大唐的第三代君主,年幼的李淳这句闻所未闻、又十分契合实际的回答,让祖父唐德宗既惊奇又欣喜,由此更加钟爱、重视这个聪慧机灵的皇孙,并在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册立十一岁的李淳为广陵郡王。

文章TAG:皇帝历朝历代学识代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