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部队食品供应产品怎么供应,后勤供应与战争的关系

部队食品供应产品怎么供应,后勤供应与战争的关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2 17:41:44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二)古代大军所行之处,都得“埋锅造饭”。军人在外拼命,吃饭得饱就好,不可能讲究太多,包括食材和炊具。所以不可能顿顿烹炸煎煮炖,天天换口味,主要是最简单的炖和煎!乱七八糟的食材往锅里一搁,支上火,倒水加油,就开始——乱炖翻煎。嫌口味不够?再剥几瓣蒜,多撒两把盐。(看今天士兵吃“野战饭”,可以想见古人大体相同。

造就是几块垒砌起来的砖头)古代应该也有类似“炊事班”的编制,负责供应一定规模连队(古代称“营、哨、队”)的吃饭问题,属于后勤杂役,平时只操瓢把,不操练,但遇战斗紧张时,扔下锅碗,接过刀枪,也能填补几个战位。这是大军不紧不慢行军时的情况。如果是急行军,或战斗任务紧急,饭不能不吃,则直接摘下头盔,拿过金角,扣过来就是一口小锅,随便煮点吃。

差不多一个小队(四五人),各自自主“造饭”。《史记》记载,战国时,齐军在孙膑率领下,初入魏国时,“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而魏军统帅庞涓通过齐军的灶数,即能初步判断齐军的人数(不过我怀疑“十万灶”的数字有虚夸的成分,不至于齐军每人一灶吧!如三人一灶,则“十万灶”齐军将达三十万人,似不可能)如果军情特别紧急,热饭热菜就进不了嘴了,从怀里(干粮带)掏出干粮——如我们熟知的红军的炒面——往嘴里一塞,再猛灌几口凉水,就聊以糊口了。

军队往往会额定每个单兵所能负载的重量,除了兵器弹药,就是干粮和水壶水袋了。大军行进处,往往会跟随大量的随军小贩,他们和军队做生意,军队需要什么,他们卖什么。当然军队不会找他们买兵器火药,他们售卖的,主要就是生活物资,比如蔬菜啊、瓜果啊,以及牛羊肉禽蛋等等。这些小贩赶着大车,随大军流动,我记得一个典型例子,是《悲惨世界》里随军小贩德纳第,商贩们的队伍,不比军队短多少

这些人一边和军队做交易,一边等军人战死发死人财。除了随军小贩,还有大军驻地的百姓,也能为军队提供必要的补给。在鸦片战争期间,英法军队所到之处,都有不少中国百姓,向他们售卖生活必须物资,这些人被朝廷和官员痛斥为“汉奸”。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种与侵略者做生意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像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毕竟为少见,多数军队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补给线,或以劫掠、抢夺为重要补充。

这使得军中饮食总是缺乏必要的保证,尤其当战事焦灼、反复拉锯或战事不利时。(无耻的“黄军”,他们抢劫百姓,实际上是一种补充方式)为了防止军中断粮,军中粮草官要预先囤积大量的“干粮”,就是便于士兵随身携带且保质期较长的食物,如干肉之类。比如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无论对于哪一方,供给都是大问题,有些军队甚至将死人肉腌渍后做成干肉条,以充作军粮。

70,80年代的甜食店都供应什么?价格如何?

甜食店这个名称,在70 80年代是不存在的,因为那个时候很多都是国有商店,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个体商店,但都以商店命名,也没有专门的甜食店。那些甜食商品都在商店里面出售,价格非常的低,不过那时的工资也少的可怜!70 80年代的甜食种类不多,但味道很好,没有假货,价格也很便宜。七八十年代,正好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时候的物资匮乏,商店也特别的少,在八几年的时候,我们所在的城市也就有不到十几家商店,而这些商店都是国有的,里面卖的食品种类不是很多,基本以罐头,饼干,糕点,糖果为主,其它的甜食很少见到。

记得那时大白兔奶糖是一块五毛钱一斤,而且那时的大白兔奶糖可以论块卖,一块五分钱。可能我们城市比较小,地理位置也偏僻,商店供应的食品还是不太多,想再买点甜食品比较难,只有当地国营食品厂供应的那点糕点和饼干一类的,而且那个时候买面食是需要粮票的,我还记得那时买麻花应该是二两粮票,再加上一毛五分钱。但买糕点和饼干就不用粮票了,不过价格要贵一点,像买江米条就不用粮票,那是我最爱吃的好点了,价格应该在八毛钱一斤。

还有一些甜食,例如桃酥,牛舌饼,还有八列酥等,反正没什么特殊的甜食,就连面包都很少见,那时候想要吃面包,还得托人去国际列车上买,还是那种带油纸包装的,两毛钱一个,味道可好了,应该是北京食品厂做的,我们当地是做不出那种味道。在七八十年代想要买点甜食,那真的是有钱人才能做到的,如果只凭家里那点微薄的工资,也就勉强够买粮的,真就没有富裕钱去买零食吃,就算是买,也买一点点,解解馋就算了,想要吃个够是不可能的,虽然那个年代的物价很低,但挣得也很少的。

文章TAG:供应后勤部队战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