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成功引水入川中是哪里,川中旱区从此多了一条河

成功引水入川中是哪里,川中旱区从此多了一条河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7:15:29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只能说这不是偶然的。其实在最初动议伐蜀的时候,以司马昭的视角就看透和指明了这种必然性,如《三国志-钟会传》所载: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其内部已腐,大臣失信,我今伐之,如执掌耳。如《晋书-文帝纪》所载: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这时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出师表》中诸葛亮结合后汉衰亡的教训,给刘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可惜,随着诸葛亮和蒋琬等一批贤臣的逝去,刘禅对这个教诲早已抛掷脑后。大敌当前在宦官黄皓和阎宇的怂恿下,居然干起迷信鬼巫“敌便不至”、“求仙做法退敌兵”的荒唐事。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的种种偶然性 (偷渡阴平的起点。

如果姜维不撤防,这里都够邓艾好好喝一壶的。)其实对于邓艾伐蜀成功的偶然性,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古人就已经有了讨论和判断,如宋代陈亮就指出了其偶然性,如《陈亮集》卷七《酌古论三-邓艾》就指出:吾尝论之,使瞻能拒束马之险,则艾将不战而自渚;禅忍数日不降,则艾将束手而就缚。彼艾特以侥幸而成也,何足道哉!---自古幸而成功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邓艾之欺于后世者也。

不仅如此,邓艾伐蜀成功简直就是一系列偶然性的叠加,至少有以下七个。偶然性1:邓艾参与伐蜀。当司马昭决计伐蜀的时候,邓艾认为不可伐,上书陈异不奉命。司马昭感到很麻烦,就派身边的人主簿师篡来作他的司马,其实就是监督他,由此邓艾才作为其中的一路参与伐蜀。对比之下,为什么司马昭任命从未有过西线作战经验的钟会为主帅呢?如《三国志-钟会传》所载:众人皆言蜀不可伐。

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照此,正常情况下,司马昭都不会让他参与伐蜀。但只是因为一点,率领蜀军主力的姜维就在他的对面。所以给他的任务是牵制住姜维。所以,如果邓艾要发表感言的话,第一个要感谢姜维才对。偶然性2:有机会偷渡阴平。在司马昭的作战部署中,作为西路的邓艾和中路的诸葛绪,任务就是牵制住姜维。

而且诸葛绪早已率主力扼守了咽喉要道:阴平桥头。一个在前面堵、一个在后面追,按常理也牵制住姜维。这样邓艾就没有机会偷渡阴平了。可是这时又有了变化:让姜维给跑了。(邓艾进军路线图。这里有一处错误,就是田章的来路。这是事后钟会为了抢功才谎报的,实际是邓艾刚出阴平就俘获了田章。)救援汉中心切的姜维来了一个调虎离山,首先攻击诸葛绪的老巢武街,诸葛绪带兵回援。

恰在此时姜维突然掉头南下,通过了桥头。等待诸葛绪赶回来的时候,整整迟了一天。这时,面对远去的姜维,邓艾和诸葛绪就成了“观众”。就在这时,邓艾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看准了时机,邀诸葛绪一同涉险度阴平,可是诸葛绪以没有命令为由拒绝了。然后两人就分开了,邓艾独立度阴平,而诸葛绪去与钟会汇合,可是他刚一到钟会找了个理由就把他槛送京师,解除兵权、并其众。

(因为钟会出师时,“假节”,有这个权力。)如果不是这样,诸葛绪的职业生涯更长久,历史肯定会留下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和事迹。偶然性3:偷渡阴平居然会成功。首先阴平本来是有蜀汉布防的。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平定阴平(今甘肃文县),北至武都,谓“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因而置戍。这就是蜀汉之前是在此设防的,如果这样,就谈不上“偷渡”,就得首先是强攻了,以阴平的险要地形,邓艾怎么会轻易攻克呢?关键在于姜维对诸葛亮、蒋琬和费祎一直以来的“实兵诸未以御敌”,改为“敛兵聚谷,诱敌入平地”。

阴平恐怕就在此时撤防,这就和司马昭所说的“边城外破”产生了呼应。边防戍所的撤销,使得邓艾在偷渡的过程中可以舒舒服服、毫无阻碍地:“行万人地七百余里,凿山通路,造作桥阁十二处。”偶然性4:偷渡之后居然有“带路党”的配合。 (按照原定计划。邓艾是辅助的,是牵制姜维大军的。)偷渡成功之后,还是一片无人区。

文章TAG:旱区中是川中入川引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