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问答 > 汽车知识 > 萨博93论坛,二手的萨博93值得买吗就怕小问题多

萨博93论坛,二手的萨博93值得买吗就怕小问题多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6 13:07:15 编辑:汽车经验 手机版

1,二手的萨博93值得买吗就怕小问题多

二代萨博93个人建议还是不要买好的,现在已经没有萨博这个品牌,这车的配件很难买,而且这个车将来转手都很难卖,除非为了收藏,负责这车真没有买的价值。
您好,个人还是不建议您买二手萨博93的,因为这个车的保有量少,维修保养是个问题,特别是配件很难买的。

二手的萨博93值得买吗就怕小问题多

2,给点意见关于萨博93的

萨博93和雷克萨斯IS300比 我绝对选IS300 理由:IS300年轻,帅气 马力够用,操控也不错 萨博的内饰真的太老了,不好看啊
如果你愿意享受驾驶的乐趣,我建议你选择93,奥迪A6L不太适合自己开,而且缺少个性。IS300我开过,因为毕竟是3.0排量的车,动力性还是不错的,可你如果选择93的2.8T ,价格就会搞出你的预算了,但动力性能会高出IS300很多,所以如果你只愿意出40万左右还是选择93吧。
要是你喜欢激情的话,绝对的IS300 我的IS300上过242 动力是没话说的. 缺点就是后座太拥挤. 我的是基本配置,配置不理想. 可以选择加点钱买炫动版的.+4W
楼主在30岁以下吗?要是30岁以下,肯定是9-3或者IS300撒,想都不用想,不过9-3的内饰要平庸点,IS300就精致的多了,音响是马克-列文逊的,带DTS,效果爆好,操控也非常好,就是后排空间小了点.你自己看.
不会很高,

给点意见关于萨博93的

3,准备入手萨博93大T有问题请教

本人9-3 大T,不过车在米国,所以仅供参考了。 本地交通状况尚可,基本不堵车,油耗最低8.2L/100KM(高速),最高11.3L/100KM(市区)。考虑国内城市的交通状况,以及各位大T车友的反应,城市基本在13-15L左右。高速都能跑到10L以内。 日常保养项目无非就是换个机油,换三滤。。。我基本上8000KM去换一次。3万KM换一次变速箱油。 机油和三滤和变速箱油都可以自己去买,多逛逛爱卡的萨博坛子,里面经常有讨论相关的问题。 售后问题我也是担心的,就算在米国也一样担心。GM退出之后零件的一切来源就只有瑞典了,所以平时开着小心点,鸡毛蒜皮的小毛病能忍的就忍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汽车知识和动手能力,要不然会蛮头疼。家里最好有备用车,萨博如果需要修,等零件是蛮痛苦的。 萨博是好车,只不过在GM手里被糟践的不成样子了。在大陆,萨博所注重的方面是多数人认为不重要的,比如说安全方面,环保方面。。。。在国内这种随大流,讲品牌,讲面子的畸形市场和消费观念的环境里,萨博真的很难保值。
硬件上完全一样. 目前只有水货.台版,港版是指产地?不过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rom的区别.2.1 2.2.. 还有内置的一些应用程序不同.基本用法一样

准备入手萨博93大T有问题请教

4,鸟巢原来设计是有顶盖的为什么后来取消了

,“鸟巢”的顶盖重达三千四百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分两半可自动开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在做安全评估的时候,专家们认为这个顶盖不能保证安全。“万一顶盖开了合不上,合上开不了,或者掉下来,那后果不堪设想。”
“取消‘鸟巢’活动屋顶,同时还减轻了场馆主结构的自重,基本可达到造价要求。”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协第9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上,“鸟巢”的中方设计主持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在会议发言中首次透露了已报审批的“鸟巢”设计方案调整情况,并表示此次方案调整不会损害“鸟巢”的艺术效果。 李兴钢在会上肯定了“鸟巢”活动屋顶可能会取消的说法。他透露,国家体育场在国际设计竞赛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建安造价(土建和设备安装)限额40亿元,竞赛中获胜的“鸟巢”方案建安造价为38.9亿元。国家体育场公司后来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建安造价是26.7亿元,而国家发改委批复文件中工程总投资为31.3亿元。经过设计联合体的大量优化工作,“鸟巢”的建安造价在方案深化设计阶段造价降到了27.3亿,初步设计阶段继续降至约26亿元。去掉活动屋顶并加大固定屋盖开口后,建安造价可以基本降低至22.67亿元以下,满足国家的投资控制要求和体现“勤俭办奥运”的精神。李兴钢坦言:“在保持原有设计理念、结构、功能、设施不变的情况下,造价做如此大的调整,难度是相当大的,设计联合体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优化修改工作得到了政府领导和评审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扩大开口要调整钢结构   “鸟巢”的设计联合体成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先出于成本考虑,特意把屋顶的开口收得比较小,基本上是在足球场的上方,以跑道中间的绿地为界限。现在要把顶去掉,就没有必要开那么小的口。修改后的方案,屋顶开口将扩大到跑道的外延、底层看台最前沿的边缘,只是给观众预留出了一定挡风遮雨的空间。李兴钢表示,体育场的屋盖开口最初是和活动屋盖配合设计的,为了满足开启要求和降低开启难度,开口设计比较小;如果取消活动屋盖,开口就可以扩大,以降低钢结构的自重比。“但取消活动屋盖,扩大开口,并不意味着直接切大开口,而是按照扩大后的开口来重新编织场馆的钢结构体系,修改工作量比较大。”   用钢量计算方法应科学   有专家质疑“鸟巢”钢结构主次珩架断面和每平方米的用钢量过大,对此,李兴钢认为,“鸟巢”每平方米用钢量应有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而目前认为用钢量过大的计算方法不太科学。首先,因为与普遍的钢结构体系不同,“鸟巢”是由主次钢结构编织而成,而且,外观即结构,钢结构本身就是建筑立面,节省了外立面幕墙的费用。其次,“鸟巢”每平方米用钢量达到600公斤左右是指屋顶投影面积,目前施工图尚未完成,还很难说准确;但“鸟巢”的屋盖和立面是一体的,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是把整个钢结构展开计算,这样目前估计每平方米的用钢量大概是300多公斤,和以往普通的大跨度建筑用钢量差距并不是大得不能接受。另外,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在原来的设计中是1.5米×1.5米,在深化设计中,已经调整到了1.2米×1.2米。目前正在进行的调整中还有可能把屋面部分的截面尺寸进一步降低,但立面上的尺寸还会保持1.2米×1.2米。   调整不会影响艺术效果   对于外界方案调整是否影响“鸟巢”艺术效果的担心,李兴钢称,在整个的设计优化修改过程中,一个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持“鸟巢”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效果,不能因为造价的控制而受到损害。   “此前也有专家提出次结构可以细一点,因为真正编织鸟巢的树枝也是有粗有细”,李兴钢说,其实国家体育场被大家称作“鸟巢”,但设计的理念和初衷并非完全地模仿自然,而是一个有抽象的艺术性的设计。这种抽象需要一种统一的、系统性的建筑元素来达到;而且次结构的钢板相比主结构厚度较小,用钢量是有限的,如果要节省,也很有限,从次结构方面保持“鸟巢”艺术效果的代价应该是可以承受的
预算太高 超出预算
省钱
本来是有的 但是中国创办的是绿色奥运 因为那顶部需要很多资源 所以最后 没有要那顶部了啊
怕承受不了,给压跨了
环保与节约预算等多方面考虑

5,萨博93怎么样

内饰比较简陋,做工有待提高 性能非常优异
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喜欢萨博的多一点,毕竟他是运动型的车,萨博是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厂家,我比较喜欢萨博,A6L对于年轻人来说太为老气,不好看,3系可以和萨博竞争,毕竟国际影响力BMW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比实用性呢,好事希望LZ多考虑一下萨博 (我不是行家,我只是一个喜欢玩车的高中生,因为我觉得我说的不是胡说八道,我才来这儿为你解答)
Saab(最初全称为Svenska Aeroplan Aktiebolaget,即瑞典飞机公司)原先是一家军用飞机制造公司。后来瑞典飞机有限公司合并了只生产载货汽车的斯堪尼亚(SCANIA)公司,成为一家生产轿车、卡车、飞机、计算机等产品的综合性集团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用飞机订货减少,Saab决定开始生产汽车,并且将其制造飞机的技术和经验运用于汽车生产。因此,Saab在汽车制造业颇与众不同。利用集团的优势,Saab把卡车、飞机技术融为一身,生产了具有赛车性能的Saab轿车。   刚生产汽车时,Saab汽车具有类似飞机的轻质坚固的结构和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外型。1947年6月,Saab 92原型车问世。该车配备二冲程发动机、前轮驱动、安全车身,外形如同飞机的机翼。这一车型是由一群飞机工程师所设计和打造出来的。Saab独特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突破了原有汽车产业的传统模式,促进了一系列汽车工业的革新。   Saab多项锐意创新的技术,已成为全球业界标准。在如今的许多汽车发动机上,都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而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正是Saab首创的。Saab是第一个把来源于航空技术的涡轮增压器应用到汽车上的厂家。Saab系列发动机所配备的涡轮增压器在汽车的动力发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提升了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和性能,使驾驶者充分体验驾驶乐趣,以及安全而快速超车的畅快享受。它使汽车的动力、操纵性和精确度随时处于最佳状态。   众所周知,飞机制造技术对于安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的Saab轿车在安全性上也是无与伦比的,瑞典制造的轿车在世界上有口皆碑的就是超群的安全性能。涡轮增压不仅代表了轿车的性能,也代表了轿车的安全。航空涡轮增压技术的使用,使Saab轿车的引擎能够在低转速时提供巨大的扭力,在日常行驶时2000至3000转/分钟的引擎转速范围内产生全动力,确保了超车时迅速又安全。   Saab轿车的设计采用了安全车身,车门内侧也加装了加强横梁,还配备了刹车防抱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刹车力分配(EBD)等多项安全设备,这些科技与配备保证了Saab轿车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能。Saab对侧撞防护的研发已连续进行了25年之久,全球第一具能降低颈椎受伤程度的主动式保护头枕(SAHR)也是Saab开发出来的。   Saab轿车是汽车界的后起之秀,70年代世界汽车市场大滑坡时,Saab轿车以其贵族的绅士派头进入汽车市场。由于性能可靠、节约燃油,不仅销量没有下降反而名声大振。在 80年代末期,该公司在经营中遇到了困难,但9000系列轿车的推出,以其典雅豪华的造型和多项新技术的采用,仍雄踞世界轿车市场。在销售持续旺盛的情况下,Saab于2000年归于通用汽车旗下。凭借着完善的销售网络,通用汽车为Saab提供了快速扩展分销渠道的契机。在此期间,Saab销售也在不断增长,如今已成为通用汽车系列品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Saab 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卓越的表现,吸引了一批独具慧眼的用户。2002年3月,Saab创造了其有史以来最高的月度销售记录,全球销量超过16,000台。   今天,Saab依然是居于领先地位的欧洲高档汽车品牌之一。广大客户对 Saab品牌的认同,源自于对Saab核心品牌价值的欣赏,即独具一格的安全性能、设计及其航空科技。Saab享有的欧洲高档品牌的声誉,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遍布全球的销售和服务网络。通过完善的客户体系,Saab为全球客户提供着世界级标准的服务。   2000年,通用汽车公司完全收购Saab汽车公司,并于当年8月启用了Saab的新图标。图标正中是一个红色的鹰头狮身带有翅膀的神话动物头像,头上戴有金色的皇冠,其圆形底部为银色的SAAB字母,背景为蓝色。这种动物在瑞典南部的神话中代表着警觉和灵敏,这正符合Saab汽车安全与动力性完全统一的特性。 萨博93: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型豪华轿车,它非常有驾驶的快感!
虽然有涡轮增压..动力可以..但价格偏高..个人认为不实惠...要40几万..操控性极佳,安全性出色..但告诉行驶动力方面就不足了
A6 不适合年轻人 93性能很强 但国内知名度不高 没几个人认识 配置也不怎样 不建议买它 推荐买英菲尼迪 G35 性能很强 配置高 而且有换档拨片 40多万

6,父亲卷入黑帮纠纷从小跟母亲东躲西藏而一切的真相让她彻底崩

Pauline Dakin是加拿大国王学院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助教,我们要说的,是关于她前半生的奇特经历....

一切,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Pauline的父亲Warren是个成功的商人,母亲Ruth是个善良的家庭主妇,两个娃女儿Pauline和儿子Ted,一家四口原本生活和睦….

然而,Pauline五岁的时候,父母却离了婚...

母亲表示,那时候父亲有严重的酗酒问题,还有酒后的暴力倾向,她不肯忍受,便带着Pauline和弟弟Ted离婚了…

Pauline7岁那年的一天,母亲突然要带她和弟弟去1600公里远的Winnipeg生活…

还无比神秘地表示:

“对不起,亲爱的,我不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等你长大了,我会告诉你真相的…”

此外,母亲更是嘱咐姐弟俩:

“不要跟任何人谈起家里的情况…”

Pauline和弟弟觉得这个要求有些古怪,当还是照做了…

就这样,

Pauline和弟弟Ted和母亲一起来到Winnipeg生活…母子三人在这里安定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日子,在这里的几年,母亲没有其他的异样举动,只是依然嘱咐姐弟俩不要跟任何人谈起家里….

Pauline和弟弟依旧觉得很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然而,四年之后,母亲又一次毫无征兆地提出要搬家,

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加拿大东海岸的New Brunswick….

已经11岁的Pauline和弟弟Ted对此依然迷惑不解,他们再一次问了母亲原因,母亲依然表示,你们还小,等长大了,会告诉你们真相….

Pauline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心中的谜团却越来越深,

那时候的她已经换了六所学校,几乎每年一换,还跟父亲彻底失去了联系,这一切,都让她无比困惑:

“我知道或许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却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心中永远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恐惧感…”

而也就是在这一年,

一个人闯进了他们的生活,一位名叫Stan Sears的牧师….

据母亲Ruth介绍,她和Stan是在一个戒酒协会认识的,

那时候,她因为Pauline父亲的酗酒问题经常去戒酒协会咨询,就这样认识了Stan…

当Pauline一家搬到New Brunswick时,Stan也搬到了他们附近,并就此安顿下来…

那时候,Pauline依然没有发现母亲到藏着什么秘密,

只是隐隐地感觉到,这古怪的一切,似乎和这个叫Stan的男人脱不了干系….

以前,母亲在让两个娃频繁换学校,以及过几年就换一个地方生活…

自从Stan搬到他们家附近之后,母亲又开始有了新的怪异举动…

例如,母亲坚决不让Pauline佩戴任何首饰,去参加露营什么的也不让在外面过夜,当然,也少不了那个怪异的老生常谈:

“不要跟人谈起家里…..”

Pauline和弟弟Ted就在这样有些古怪的氛围中继续成长,除了母亲那些充满谜团的禁令,其他的倒还过得去….

一直到了1988年,23岁的Pauline已经大学毕业,正在Saint John市一家报社工作,

这天,她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亲爱的,我准备跟你解释之前所有的秘密!”

听到母亲的话,

Pauline无比激动,她拼命往家的方向赶,在半路上的一家汽车旅馆外撞见了母亲,

母亲看到她一言不发,只是交给她一个纸条,上面写着:

“不要说话,把身上的首饰取下来放到这个信封里,我一会儿跟你解释,不要讲话!”

Pauline无比惊讶,像之前很多次一样,她依然照做了….

母亲把她领到汽车旅馆的房间里,走进去后,Pauline惊讶的发现,Stan竟然也在那里等着….

之后,母亲和Stan无比认真向她讲述了一个足以让人惊掉下巴的故事….

16年前,Pauline和Ted的生父Warren不幸卷入了庞大黑帮的有组织犯罪,导致自己的家人被盯上了,母亲Ruth不得不带着姐弟俩亡命天涯!!

母亲表示,Stan和自己早就认识,Stan当时在一座教堂当牧师,有很多人找他告解,

其中一个黑帮分子决定改邪归正,向Stan吐露了很多黑帮的秘密,这名黑帮分子受到帮派威胁要暗杀他,而Stan,作为听到秘密的人,也脱不了干系….

母亲Ruth当时在教会当义工,和Stan走得很近,同时,因为自己丈夫Warren卷入黑帮犯罪,她也遭到了威胁…

于是两人约定,各自回家离婚,然后带上自己的家人,逃脱那个拥有庞大势力黑帮的追杀!

为了逃脱黑帮追杀,母亲Ruth带着兄妹俩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还让他们一年换一次学校,

而母亲禁止Pauline不戴首饰的原因,也是害怕Pauline遭到刺客的窃听,暴露行踪!

母亲还告诉她,尽管他们一家一直在逃,黑帮分子却从没放弃过对他们一家的追杀,家里每个人都被人跟踪过,他们会伺机绑架,下毒或者杀死Pauline和弟弟….

当然,除了黑帮派来的“追杀者”,也有政府派来保护他们的“特工”,

这些年来,两股势力在背后暗自争斗,都是Pauline和弟弟所不知道的…

还有,这些年他们一家逃亡落脚的这些地方,都是Stan帮他们找到的,情报来源于一个名叫“怪异世界”(Weird World)——这是一个藏在加拿大民间社区的组织,专为一些遭到黑帮追杀的人提供庇护!

Stan还表示,自己已经在一个名为“希望之地”的“怪异世界”社区生活,他现在是“怪异世界”的成员,和他那些“特工同事”们一起工作…

末了,Stan和母亲Ruth表示,他们希望Pauline也加入“怪异世界”,一家人经过这么多年的逃亡,大家最终能够平安地在一起….

听完这个信息量无比巨大的故事,Pauline一时间难以自持,她开始思考之前母亲的种种古怪行为,看起来似乎都能解释通了…

例如:

有一次,母亲回到家,不由分说把桌上的食物全扔了,

原来,当时母亲和Stan收到了消息,有人可能在食物里下了毒….

而Pauline中学时去徒步或露营,也不能在山上过夜,因为怕被人在野外下手….

在这以后,Pauline花了好几周时间来消化这个“躲避黑帮追杀”的故事…

她从刚开始的震惊,变得逐渐害怕起来….

她原本交了男友,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如今却开始疑神疑鬼起来…

她常常会下意识地看陌生人背后有没有人,

在路上开车,总会疑心有车跟踪自己….

除了这些,母亲和Stan不断揭开的“过去的真相”也让Pauline细思极恐…

“母亲讲了很多我童年时发生的事,说我们周围的邻居其实很多都是逃亡的黑帮分子,有人被揪出来,有人被抓,被杀,或者干脆就莫名其妙消失了,之后他们便会被另外的人替代——替身!“

而最让Pauline觉得不可思议的是,

母亲和Stan告诉她,这些替身无处不在,他们会高超的易容术,可以扮作任何人,追杀她的人有“替身”,保护她的人也有“替身”….

在Pauline成长的这些年,她时不时都会遇到这些替身…

母亲还表示,

前不久弟弟Ted婚礼上遇见的,Pauline的生父Warren和小姨,其实都是替身扮的!!

“我妈非常生气,她一直不停地说自己妹妹和前夫都是替身扮的…”

然而,母亲和Stan关于“替身”的说法让Pauline开始有了怀疑,

她仔细想了想自己的小姨,

她确定,是小姨本人无疑:

“我注意了她的脚趾,从小我就记得她脚趾的特点,除了她,没有人的脚趾长成那样…”

Pauline也特意端详了生父,

虽然分别很久,但她依然记得父亲最明显的外表特征——眼睛虹膜上有一个明显的点….

在她看来,父亲也是本人无疑!!

当Pauline把自己的看法说给Stan听,却遭到了Stan的坚决地否定:

“那是戴上了隐形眼镜,特意弄出来的,他们技术高超…blablabla”

这一刻,Pauline开始产生了怀疑,连父亲和小姨都能是“替身”?这未免太天方夜谭了吧!

或许,根本没有什么“黑帮”,“追杀”,“怪异世界”,一切,会不会根本就是Stan和母亲编出来的?!

尽管有有一些怀疑和猜测,

Pauline还是选择相信Stan和母亲,毕竟这两个人,是她在世界上最信任的人,

“他们讲的故事太疯狂了,但我还是不得不接受,如果我不信他们,那我还能信谁?”

而随着自己“身世揭晓”,Pauline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她觉得,既然自己一直处在被暗杀的威胁中,就不能再干当记者这种抛头露面的活儿了,于是辞了职,找了一份低调的工作,过起了母亲认为的“安全的“生活….

这期间,Pauline认识了后来的丈夫Kevin,连两人的婚礼都是Stan替代Pauline的生父,将Pauline交到新郎手中的….

尽管Pauline选择了相信母亲,但心中的怀疑却一刻也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

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要验证所有的真相…

1993年,Pauline心中疑惑终于积累到了顶点,

这天,她直接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她家被人“破门闯入”过,该怎么办?

母亲一如既往地回答:“我问一下朋友再答复你…”

母亲询问的朋友,便是Stan….

Stan告诉母女俩,一定不能去报警,警察是靠不住的!

像以前一样,有任何危险,都要来找他寻求帮助,他和“怪异世界”的同事们会解决所有麻烦….

他还是告诉Pauline母女,自己通常会收到“怪异世界”的情报,但都是摩尔斯密码写的,需要一点时间破译…

之后,Stan告诉她们,根据“特工们”地情报,今天早上有两个人在跟踪拍摄了Pauline,他们还跟到她家里,是为了找一些“特别的”东西….

当Stan讲出这些时,Pauline心里已经有了全部的答案….

因为,所谓的“破门而入”根本就是她自己编出来的!而Stan却依然煞有介事地在委托“情报人员”调查!!

那一刻,Pauline的觉得内心已经坍塌了,

原来,这20多年来,所谓的“疯狂逃亡”,被黑帮“追杀”,都是Stan编造出来的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当Pauline说出“破门而入”事件是自己编造出来,用来揭穿Stan的谎言的,母亲竟然不相信!!

她一遍又一遍劝说Pauline,如果不相信Stan和她的话,会有生命危险….

而Stan还在替自己辩解,说需要进一步调查,“特工”们的情报可能搞错了….

Pauline眼看劝不动母亲,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28年来,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在一个巨大谎言中的她决心彻底和这一切决裂….

愤怒,怨恨,懊恼,五味杂陈….

弄清真相之后,便是要调查原因了,Pauline去咨询了心里专家,

在讲完整个故事之后,心理专家表示,Stan身上发生的应该是妄想症,

在平日里,这样的人无比正常绅士,然而,他大脑中的幻想却可能无比疯狂,他自己却对这一切深信不疑…

而母亲Ruth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二联性精神病的症状,

当一个人有精神病症状(通常是妄想症) ,而另一人和他生活久了也生成类似的精神病症状…

也就是说,很早以前,Stan就让母亲相信,他们一家因为生父Warren惹上黑帮遭到追杀,而他自己也卷入了黑帮纷争,于是一起开始了漫长的逃亡….

一切都水落石出,

Pauline和生父重新取得了联系,生父身体非常差,Pauline不忍心告诉他这20多年发生的一切...

之后,她生子,有了新的美满家庭…

Pauline也和母亲重修了关系,然而,母女始终不能恢复到过去的融洽,母亲后来患上了癌症,于2010年去世….

Stan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了,

然而一直到死前,母亲Ruth都坚信Stan说的一切,尽管这么多年,既没有什么黑帮分子的活动,也再没有收到过“怪异世界”的信件…..

这些年,Pauline一直想找出Stan编造这么一个巨大谎言的原因,

她访遍了美国的精神病专家,读了无数医学文章,最终采纳了一位哈佛精神病专家的说法,Stan所做的这一切没有动机,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故事深信不疑…

对于母亲,Pauline表示非常悲哀,

“她生活如此困难,却对Stan无比信任,很大程度就因为他表现出来是一个无比绅士的人——很不幸,他却患了严重的妄想症….”

“我还为自己和弟弟感到悲哀,两个孩子的全部童年,就这样被一个谎言劫持了.....”

Ref:

网页链接

--------------------------------------

冷知识大神:楚门的世界复刻版???

比你女朋友好看:她母亲是有被害妄想症吧。。。

陈乔啊:她母亲怕是和Stan也有不正常关系吧……也太听话了

面包超人好得意:我想到了禁闭岛里面的小李子幻想的世界

HF雨夜的探戈:这类人论坛微博里都有出现过。不能说常见但确实有发现过。

--------------------------------------

7,神话造假宫斗绑架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股覆灭始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深网”(ID:qqshenwang),作者: 马关夏;36氪经授权转载。

从始于微末的创业,到风光无限的上市,没有人能想到,网秦会在登陆纽交所后的七年间,接连遭遇流氓软件、数据造假、机构做空、创始人反目、绑架等离奇剧情。这一系列危机和内斗将网秦推向了一场无休无止的消耗战,如今,宫斗的疑云还未消散,这场闹剧便要以退市收场了。

2018年年末,危机缠身的网秦(现名凌动智行)收到了纽交所的摘牌退市通知。几个月前,创始人林宇宣称被现任董事长史文勇绑架的罗生门尚未尘埃落定,这家曾经头顶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股光环的公司,再次以不幸的方式重获外界关注。

但最初,这原本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移动互联网第一股

1991年,少年林宇和史文勇一同考入福建浦城第一中学,在校成绩名列前茅的两人成为好友。1994年高考,林宇考上北京邮电大学,史文勇则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林宇和史文勇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当时已是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的林宇,在一场论坛中受诺基亚工程师启发,看到了手机安全的重要性和前景,于是创办了专注移动安全业务的网秦。不久后,他拉来了高中同学史文勇入伙。

现在看来,林宇当时创业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在移动安全尚处空白的时候开始做手机安全让网秦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风口上。

但创业之初的条件颇为艰苦,由于业务模式没有可参考的样本,拉不到投资,林宇和创始团队只能租用北邮附近的废弃幼儿园作为临时办公室,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2007年网秦获得投资后才得到改善。

在移动互联网的塞班时期,智能手机市场远没有现在成熟,通过大量预装以及对防护病毒重要性的大肆渲染,“网秦手机杀毒”和“网秦安全”逐渐积累了第一批用户,收入也节节攀升。

网秦最终于2011年5月在纽交所上市,市值4.75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也创造了中国公司从创立到上市用时最短的纪录,还被当年的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可以改变人们未来生活的十大创新企业之一”。

然而表面风光的背后,却早已充满争议。

边制毒边杀毒的质疑

2011年3月15日,就在网秦上市前夕,央视“315晚会”曝光网秦与北京飞流九天科技有限公司串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扣话费、发短信,并强制用户消费,央视称网秦的杀毒软件是“流氓软件”。

在曝光中,央视提及用户购买水货之后,飞流软件会自动安装,然后在用户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下载数据,在默认安装一些软件后会出现手机故障,并且会删除其他安全软件,只有网秦可解,但用户需要通过网秦交费更新病毒库后才能正常使用。

更糟糕的是,央视调查后发现,飞流和网秦根本就是一家公司。网秦不仅是北京飞流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更是在后续直接完成了对飞流的收购。外界开始质疑网秦唱“双簧”,一边制造病毒,一边强迫用户升级病毒库以查杀病毒,从而借此牟利。

舆论对网秦产品的评价也几乎一致为负面。许多网秦的用户反应这款软件经常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下载,而且无法卸载,要想卸载基本职能刷机,可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虽然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用户普遍健忘,但是大家对于网秦的记忆却格外深刻。网秦要从纽交所摘牌的消息传出之后,有网友发出疑问“是那个专门做流氓软件盗话费的网秦吗?”多年过去,网秦的黑料还没能洗白。

因为舆论对网秦软件的众多指责,当时林宇曾在出席各种公开场合时都带上黄色安全帽,他还在一次发布会上给到场所有人发了一顶安全帽,以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表示会保护用户隐私。

不过林宇的这顶安全帽并未让他赢得用户的信任,网秦反而因为陆续曝出的数据造假问题而深陷被做空的泥潭。

数据造假 浑水做空

2012年Q4的财报显示,网秦全线产品的累计注册用户数量达到2.83亿。但彼时,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才刚刚突破 5 亿,至于移动互联网那就更少了,如果网秦的数据属实,意味着中国一大半网民都是网秦的用户。

第三方数据平台也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赛迪顾问同期的报告显示,奇虎占了中国移动安全市场的主导地位,份额超70%,没有提到网秦;FJE Research的报告则显示,网秦在中国的安全市场份额最多只有3%左右。

数据造假风波给做空机构可乘之机,2013 年 10 月,美国做空机构浑水(Muddy Waters)在最新发布的一份长达81页的报告中称,网秦的市场份额、产品安全、负债表、收购业务等都存在作假或者捏造行为。

浑水指称网秦严重夸大了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称其所占份额仅为1.5%,而不是网秦自己报称的55%;网秦的中国付费用户人数仅为不到25万人,而非其声称的600万人。

浑水在报告中用词激烈,认为网秦整个公司都是一个大骗局,大量营收系虚构,其收购活动很可能涉及诡异交易或贪腐,公司价值为零,并将网秦评级为“强烈卖出”。报告一出,网秦股价在1个小时内腰斩,超过50%的跌幅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意思的是,浑水当时给出的目标价低于1美元,现在看来可谓一语成谶。

网秦当然没有坐以待毙,但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财务数据,亦或是早前被央视披露的“流氓软件”问题,网秦都无法完全证明自己的清白。据界面报道,2014年4月,网秦又被曝2013年第四季度营收造假,当时内审负责人CFO韩颖迫于压力离职,随后股价暴跌32%。并在此后一路下跌。

就在网秦遭遇风波的2013年,林宇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及“公司两位创始人如何协调”的问题时,搬出了谷歌、微软、雅虎等外国科技公司的创业故事,他说“最可能成功的技术型公司就是两三个同学创办的,因为他们之间的信任是超出商业价值的,即便出现分歧也可以通过沟通去解决。”

林宇说的自然没错,但公司蒸蒸日上时未见龃龉,风雨飘摇时却拔刀相向,林宇和史文勇这两位老同学的友谊没能经历起风雨的考验,友谊的小船很快被利益所吞噬。

各执一词的宫斗大戏

“史文勇涉嫌重大刑事案件,即涉嫌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底绑架我13个多月,期间我受到非人折磨,九死一生,我的家人也受到威胁恐吓。我死里逃生,很幸运被北京市警方解救。”

2018年9月10日,消失近两年的林宇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立案告知书,控诉自己遭史文勇绑架虐待。再度回到公众视野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150多斤、已经发福的中年胖子了,瘦得形销骨立。

林宇当时向腾讯《深网》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2005年他创办网秦,第二年邀请史文勇加入;2014年12月,史文勇伪造其签名,自己被辞职;2015年到2016年8月,史文勇利用两人的友谊拒不归还公司、鸠占鹊巢;2016年10月,他发现史文勇在当年1月伪造其签名转走北京飞流78%的股份,11月初,与史沟通无效后准备上诉;2016年11月10日晚自己被绑架;直到2017年底才被警方解救。林宇还指控史文勇挪用上市公司现金、低价贱卖上市公司资产。

同一天,网秦发布人事变更公告,林宇重组董事会,管理层大换血,史文勇本人及与他亲近的亲属和员工遭到清算。

史文勇也迅速回应,他拒不承认林宇的指控与此次董事会重组,称林宇造谣撒谎、恩将仇报,并控诉林宇开假董事会、发布假新闻、强行接管公司,还无中生有的诬告他。

随后的一段时间,双方自说自话,除了林宇最初在朋友圈晒出的立案告知书,谁都没有出示证据,这起狗血的夺权大战直到目前仍是罗生门。而受此影响,此前8月24日已经跌破1美元的凌动智行的股价随后持续下跌。

林宇和史文勇的反目其实早有端倪,这场闹剧本质上是双方利益矛盾公开化的结果,而公司遭遇黑天鹅成为两人彻底决裂的催化剂。

自2013年10月24日遭浑水做空后,网秦股价从25.9美元的最高点暴跌至8美元左右,多次被股东集体诉讼,加之公关策略的一再失误和高管的接连出走,林宇和史文勇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在一个接一个的自救心动失败后,林选择带领公司以私有化名义退市,史却希望保留上市公司,双方路线的不同又加剧了矛盾。

2014年7月30日,网秦公告其收到贝森资本的非约束私有化收购要约,但随着CFO韩颖因财务造假案辞职,林宇因卷入芮成钢案被警方要求协助调查后,史文勇先后代替了两者的位置,成为网秦的实际控制人。10月28日,网秦宣布拒绝贝森资本的私有化邀约。

史文勇成了暂时的赢家,但双方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2014年12月,网秦宣布其董事长兼CEO林宇因个人原因无法履职,辞去上市公司所有职位,史文勇接任董事长一职,与史文勇关系颇好的许泽民被提拔为联席CEO,网秦彻底落入史文勇之手。

不过,林宇在此前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表示他是被辞职的,“史文勇找了他的亲属代替我在辞职声明上签字,但是我其实一直没有辞职,只是他代替我辞职。帮他伪造签字的亲属是网秦的董秘,是他太太的姐姐。”

2015年初,林宇曾短暂地回到网秦,但没有任何职务。林宇曾对腾讯《深网》表示他当时多次要求史文勇归还公司,后者每次都答应随时将公司移交给他,却从未兑现,并且他还在2014年12月借给史700万美元。但史文勇则称林宇离开是为了另起炉灶做互联网游艇项目天心无限,自己曾借给林500万元现金。

2016年5月,网秦宣布50亿出售旗下游戏业务飞流移动,实则欲借壳王子新材上市,工商信息显示,史文勇持有飞流移动79.34%的股权,林宇曾是其历史股东。林宇控诉,其中78%是史文勇伪造签名窃取的,但史文勇的说法是林宇要求分配利益,而且狮子大开口。利益分配的分歧,让两人的矛盾彻底激化。

林宇此前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说“2016年10月,我发现史文勇在2016年1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又伪造我的签名,把我在北京飞流78%的股权转走。2016年11月初,因为跟他沟通无效,我就请了律师,准备给他发律师函走法律诉讼。”

“2016年11月10日晚上11点多,也就是“双十一”即将开始的时候,我回家快到小区门口,突然间五六个人从身后把我头蒙住,然后抬上车就带走,从此我就被拘禁了13个月,直到2017年底被解救。”林宇自称遭到绑架和非法拘禁,而且认为正当他要提起诉讼时突然被绑架,因此史文勇嫌疑很大。

当消失两年后的林宇带着被绑架的故事,戏剧性的重新回到公众眼前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网秦已更名为“凌动智行”,股价从他离开时的8美元跌到1美元以下,面临退市的危机。更讽刺的是,这家由他一手创立的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关于他的痕迹,在多家媒体的探访中,凌动智行的员工甚至不知道林宇其人。

退市风波

2018年8月24日,凌动智行股价开始跌破1美元。自从9月10日林宇爆出被史文勇绑架案后,双方便陷入无尽的纠纷拉锯战。这个过程中,不仅投资方的入股计划一直没有落地,公司2017年的财报也未能按时提交。随着股价跌跌不休,如今更是直接进入退市阶段。

2018年7月19日,凌动智行发布的公告显示,China AI Capital以总对价2000万美元购买了公司70175439股B类股票,其中的1000万美元作为初始投资已在签订协议时支付,剩余的1000万美元将于2018年9月19日前支付。

通过这笔收购,China AI Capital将获得凌动智行有效控股的地位,当时凌动智行还宣布任命China AI Capital创始人迟睿及李宇为其董事会新成员,迟睿出任凌动智行联席董事长一职。

不过9月10,林宇宣称遭史文勇绑架的罗生门曝光,这笔交易便一直悬着。

9月26日,凌动智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获China AI Capital投资一事将延期完成。公告显示,由于凌动智行仍未能按照认购协议的要求履行相应条件,凌动智行和China AI Capital同意将关闭日期延长至11月19日,以满足所需的投资条件。

但最终China AI Capital投资计划泡汤。12月19日,公告称China AI Capital创始人迟睿辞去凌动智行董事职务。该消息发出后,凌动智行股价大幅走低,临近收盘前跌至0.15美元,12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停止其股票交易。

原本,凌动智行还有六个月时间去挽回危局。

2018年5月,凌动智行公司公告称因一笔5.12亿元存款“分类错误”而导致2017年财报无法提交,凌动智行遂与纽交所申请延期,承诺在截止2018年11月15日前的半年内提交财报。

彼时,凌动智行股价仍高于1美元,如果网秦能够按时提交财报,或许还能给投资者一些信心,将股价维持在1美元以上。可惜同样因为受林史二人矛盾公开的影响,凌动智行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始终没有提交财报文件。根据纽交所的规则,若未按时提交年报,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

在收到纽交所退市通知前夕,针对网秦优质资产被转移的质疑声再起,从网秦股东诉讼的内容和工商资料的查询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将矛头指向了史文勇。

被掏空的上市公司

2013年,网秦并购国信灵通、飞流移动,2015年,收购直播公司秀色秀场,但这三家收购的优质资产现在都已被卖掉,目前最具争议的地方也正在于网秦当时出售资产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

2015年,网秦将所持国信灵通全部股份以8000万美元现金转让给国信灵通创始人之一侯树立。2017年3月,又以33.2亿元的价格将持有的飞流移动与秀色秀场的股权(分别为63%股份、65%股份)出售给清华同方旗下的同方投资基金。

当时同方基金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在2017年12月14日与凌动智行达成协议,同方基金向凌动智行提供一张年化利率8%、价值17.7亿元的优先票据,期限为12个月。但据公开资料显示,同方投资基金并未如期兑付票据。

林宇认为,在上述两笔交易中,网秦的优质资产被贱卖,而史文勇成为受益人。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天眼查信息显示,史文勇仍是飞流移动和秀色秀场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79.34%、65%。

史文勇在2018年2月发布的股东信和后来的媒体采访中表示,收购方要求飞流和秀色的股权登记在新的个人股东名下,以满足与分拆资产未来资本运作有关的结构安排,他作为名义股东为公司持有这两家公司的股权。但有观点认为,这种代持安排背后一般都有抽屉协议。

网秦股东代表组织LKMForward在提交纽约南区法院的起诉书中表示,凌动智行在飞流和秀色的交易中向投资者发布的消息存在重大虚假陈述,且同方基金票据违约后,秀色并未按原定协议交回凌动智行,反而被转移至第三方名下。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18年5月开始,秀色旗下子公司资产被陆续转移至第三方及史文勇旗下公司

LKMForward认为史文勇等人在掏空上市公司资产,并在2018年12月13日向美国纽约南区法院申请临时限制令,以防止在听证会召开前凌动智行的资产被转移,矛头显然指向了史文勇。

数据造假、机构做空以及创始人的内斗逐步耗尽了网秦的股价,纽交所终于不再保持耐心,决定将其退市。

虽然林宇在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仍对重新向纽交所申请挂牌表示乐观,但网秦的核心资产早已不复存在,凌动智行成了一家被掏空的上市公司,而这也是造成其退市的根本原因。

8,谭睿一场血淋淋的关于抑郁症的访谈

曾经,阳光工程公众号为大家转载过谭睿女士许多有关抑郁症的精彩文章,这些文章里,记录着她抑郁康复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她的绝望、欢喜、平静、放肆的时刻,她用自己的思考,给了更多郁友们启发,感谢她的分享,治愈了自己的同时也疗愈着更多人。

谭睿女士档案

1993年10月20日出生

4岁父母离异 童年和姥姥姥爷乖巧生活

10岁妈妈再婚 认可继父

13岁 反对同母异父弟弟出生 开始尖叫的青春期

16岁 初中毕业 得知多年失联的父亲去世

17岁 坚持独自生活 和陌生的一家三口合租

18岁 拉黑初恋的那个男孩

19岁 在所有老师和家人的反对下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

22岁 在所有老师和家人的反对下 放弃保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研究生

2015年12月 被北大六院精神科医生诊断[重度抑郁焦虑状态]

2016年4月 到安定医院复诊 确定走出抑郁

以下,是谭睿女士在抑郁康复两年后接受的采访。

大学毕业前夕,我感到抑郁离开我了,现在康复已有将近两年的时间。

前几天,一位17级社会学的师弟通过公众号关注了我,他们正在做抑郁症的选题,于是约我进行关于“抑郁”的采访。

问:父母离异对你有影响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影响。因为如果你从几乎没有记忆的时候开始就是这个认知的话,我觉得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问:然后就适应了这个环境?

是啊,人是有适应性的啊

问:生活比较愉快?

生活得挺愉快的。

问: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有抑郁症的症状?

准确的来说不叫抑郁症吧,是一种应激的反应我觉得,就是抑郁状态吧。是从大学毕业(之前),大四的时候开始的。

问:主要症状?

首先你会觉得每天都不开心,而且你没办法使自己开心起来。你没法控制、调节你自己。

第二个就是你对生活很多事情丧失了兴趣感。哪怕你之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做的事情,你现在都觉得不想去吃、不想去做。

第三点就是我那个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哭。然后差不多就是这些吧,反正就是会影响到我正常的生活。很多工作,包括生活的事情我就很抗拒,很难去做。

问:之前完全好好的?

嗯。

问: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我大学三年都是我们系第一,然后该保研了的时候,保研的话你要给学校工作一年。开始我是在学院工作,做一些自己的东西都还OK。

后来就把我调到就业指导中心去了,那个工作我觉得我接受不了,因为每天就像银行柜员一样。因为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你毕业的话全校学生都要来你这儿办手续。

我觉得我接受不了,所以我很抗拒这份工作,我每天来工作之前都会在家先哭一场再来。同时这份工作它和我在外面其他的工作是冲突的,我当时在外面有很多很多的影视的项目,和一些兼职嘛。所以我觉得我接受不了。而且这件事情我接受不了就导致了我非常想知道我到底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后来我就发现,我为什么要读呢?我就决定不读了。

问:就是一天八小时在那里干着机械的工作?

对。但是这份工作我没有成意义上否定它。它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服务了全校的同学。但是我接受不了。

问:但是也有很多其他人?

对。也有我的师姐,她们之前也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完成得很好。

问:您为什么不能接受?

按道理来说,假如你是为了保研或者你觉得这个事情它是有意义的,你可以接受它。但是我当时觉得我读研都没有意义了为什么要在这?

问:主要是这个工作给您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

但不完全是工作你明白吗?因为你面临着毕业,你要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一个新的身份认同,所以你会有这个人生阶段的不适应。

除此之外我还要面临很多其他方面的压力。假如你决定不读研究生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因为你会面对很多抗力。比如说你的老师,你的学校给了你保研名额了你为什么不去读?你为什么要浪费这个机会?比如说你的家长就觉得,学校都让你读研了你为什么不读呢?

而且你知道,假如你的前面很多时刻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现在你决定放弃它的时候,你要面临自己心里的压力,就是我都努力这么长时间了我现在就要放弃它了。

问:您之前三年就一心想着保研?

对对对。所以你会面临很多其他的问题。

问:您在最后的时候对之前所做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这个是一个转折吧我觉得。

问:您说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吗?还是慢慢地?

首先是我开始到那个地方工作以后基本上就是已经出现了,而且我觉得是一个应激的反应。因为我刚去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不吃东西,也不睡觉的。因为我就想不明白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很突然。

问:让您工作时您的心里就是抵触的?

对,我很抵触。

问:那您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要去做一下心理咨询?

开始(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大概半个多月吧,我就觉得我应该请个假,然后就出去玩去了。回来之后我想:我调整一下自己,还能再take the offer,然后发现还是不行。

我觉得我很难过每天,除了思考为什么要读研究生,还要对自己之前的努力作出否定,之后我就开始纠结我为什么要活着。你会觉得你自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非常理性地要求你,就像社会要求你、家庭要求你、认知要求你那样,你应该去读。但是另一方面你又在疯狂地和另一半的自己作斗争。你就会很难受。

我回来之后觉得还是不行,学校的老师也建议我去看一下心理咨询师。那时候因为我每天都跟一个关系比较好的老师说我想死,然后他说:那你就去看看北大六院的医生。

问:您还和别人分享过您的想法吗?

我做决定之前问了很多人的意见嘛,我就和他们都说了,比如朋友啊,老师啊,同学啊,家人啊,包括在外面工作的朋友都问了。

问:那抑郁的情况呢,分享过吗?

分享过啊,我说我每天都忍受不了。

老师说,你要是觉得你难受啊,抑郁啊,我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是你每天都想死的话我觉得你还是去看看吧。

问:被老师建议之前想过去看医生吗?

我之前有想去看过,但是人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你既希望去看又有点儿害怕去看,就是你会想很多。你希望医生来证明你现在这些(状况),是病理的原因,而不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是他给你下了这个诊断之后呢?你又怎么去生活呢?怎么去面对呢?就是你会有很多顾虑,但是后来我还是去看了。

问:您之前是害怕作为一个病人这样去生活?

对对对。就是又希望自己得到诊断,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状况,但是你也害怕万一真诊断出来什么病怎么办呀。

问:您之前对抑郁症什么的有了解过吗?

在这个节点之前,我对抑郁症的了解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呀,张国荣啊。但我从来不认为我会得抑郁。

问:这个节点之后,您觉得自己得病了吗?

我觉得那个阶段我是很有病理上的表现的,包括医生的诊断也是这样的。你去检查的时候会填表嘛,就有很多很多符合的地方。包括当时做一个脑红外的检测,当时做那个的时候我都崩溃了。就是你会很紧张,总是拍不中还拍错。这个测试就显示我的血跟正常人脑子里流得不一样,就是很焦虑、很紧张、很多疑的状态。

问:其他的测试?

很多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你的睡眠情况,再加上抽血,再加上红外的测试,再加上你和医生去谈这些。很快,半天。

问:具体的诊断结果?

中重度抑郁,焦虑,睡眠失常,差不多了吧。

看完了和家里人说了。

问:开药了吗?

开了。医生认为我的状况很危险,因为我想自杀。他开了药,但是我觉得我需要考虑一下。

问:有吃药吗?

我就吃了七天。他一开始给我开了好几种药,但是我不太想吃,因为我听说有副作用和依赖,所以我就让他给我少开一点。七天一天一片。

问:药效?

对我来说七天一天一片的药不可能发挥出药效,它只是一个安慰剂的作用。所以我相当于没有吃药。

问:北大六院是老师给您推荐的?

不是,是我一个朋友。他之前也是有抑郁的情况,后来我们碰见了,他给我推荐了北大六院。

问:看完医生后,您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病人?

我当然不觉得自己是普通人了。我去诊断完了之后我在衡量这个诊断的结果值不值得我去相信,但是最后我决定我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治疗自己。所以我之后没有和医院再去怎么样,但我知道我是什么情况。在精神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要正常地生活、工作、赚钱。但是精神不好的时候,我就休息。

问:您相信医生吗?

我尊重他们给我的诊断,我也表示认可。我觉得没有什么不相信吧。

我觉得我不需要药物,但药物肯定是有效的。

问:还有别的治疗手段吗?

刚才说的是专业医院,还有就是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去了半年,在看医生之前我就去了心理咨询室。

问:有帮助吗?

有的。

你第一次去的话,你不会觉得你需要去很久,如果你没去你不会觉得你需要去。一开始是每周去一次,前几周每次去我都会哭很久,时间到了来时就会打断你,你就会觉得很无情。一直都是同一个老师,每次一小时。

前几次都是这样的,他给你梳理你之前的很多事情,包括你上大学之前,童年啊,家庭啊,他会跟你聊很多。

我每次去都会哭。我后来就不太想去了,因为我觉得每次去都是重新体验一遍创伤。但是心理咨询室持续在约我,我每次都想找点借口不去。

前半程是比较痛苦的,到后来就好一点。到后来就不会那么痛苦了。直到毕业前最后一次见面,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好了,他说经过半年的治疗我不能保证你是好了还是没好,但是你要毕业了,治疗也要结束了。那天谈得比较理性,我觉得我的生活可以继续下去。

问:心理咨询室的老师给过您什么建议?

他建议我接纳自己吧。

问:情绪有没有反复?

有。你认为你好了,但是会有反复。大概有好几次吧。比如说我在上海、三亚、杭州时会有。但是你要告诉自己这些是可以接受的。包括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也有反复,没写好。

问:跟朋友家人的交往还像平常一样吗?有问题吗?

交往没什么问题吧我觉得。

问:知道了您的诊断结果后,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我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问:他们应该给您关怀吗?

(立刻)我不需要他们给我关怀。我觉得刻意的关怀反倒挺恶心的(笑)。还是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吧。

但是你在人家有病理情况发生的时候还是要宽容。宽容比较重要。

问:旅游办手续之类的事情有没有遇到过问题?

没有。不会说你去诊断了一次,精神病人的标签就贴在你脑门上了。

问:抑郁后要怎样才能好起来?

第一点就是要相信专业的人士。要相信医生,你的心理咨询师。前提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值得你相信。无论是拿结果还是心理咨询,你都要第一时间判断他值不值得你信任。如果你觉得他值得你信任,他会有一系列的手段来帮助你。

问:如何判断?

如果他让我感到不舒服,我肯定不会让他帮我做(治疗)。他如果三观上和我不合或者有些话我无法接受的话,我不会再和他继续联系。因为你这么多年是以正常人的身份过来的,你是有自己判断的体系的。

第二点是你要找到一个你认为有效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他想要治疗自己,但是他什么都不相信,他绝对不会好。如果他相信某一种或几种方法,那就去做,肯定是有效的。

问:所以您现在好了的一个主原因就是心理咨询?

不是。我好起来是因为我自己通过努力进行了诸多尝试,有专业的部分,有我自己努力的部分。还有我所处的环境让我舒服。

问:关于病因,专业的医生有没有给您判断?

医生不会给你做病因上的分析,因为医院的话人很多,医生的时间很有限。

问:心理咨询师呢?

我认为我的病因我已经告诉他了,是一个突发性的。其实他认不认可无所谓的。他对我这个病因能有什么意见呢,他需要治疗这个结果呀。他不需要对你做出判断。心理咨询是一个抱持性的关系,它让你自己去梳理你自己、治疗你自己。他只不过是一个引导者。心理咨询师最忌讳的事就是给别人下判断,或者给他具体的生活建议。

问:也就是说您并没有患者的标签?

抑郁症和抑郁状态不一样。没有医生会给你下抑郁症这样的判断。没有人说你是精神病患者。我的诊断也不过就是中重度抑郁状态而已。它是一种病态。

问:病态和病有什么区别?

医生当时是这么和我说的,假如你现在这个状态是可以治疗的,他绝对不会跟你说是抑郁症。但假如说你已经不开心了两三年,你需要终身的治疗,他会告诉你你是抑郁症。当然每个人一开始都是抑郁的状态,有的人终身都需要服药,否则就会有其他的症状。这个问题的界定就在于你是不是长期患病。有些人他会出现幻觉,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我觉得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问:您觉得您现在的状态和患病之前有什么区别?

患病之前是一个状态,患病中是一个,我现在好了,这是三个不同的状态。在患病中我没办法好好地完成一些事情。经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我觉得我更强大了。

问:活着的意义?

我现在觉得不需要找到。你不会再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因为这是很难的。我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就是药自己给它赋予意义。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去画上什么,它可能就是你要表达的意义。

问:有没有尝试过自杀?

我有一篇文章写过(我生命里最黑暗的一天 就是这么挺过来的),那是我最低谷的时间。我那天有点食物中毒,也很难过,很想死。但是我还是活到了第二天。我觉得不用再去纠结活着的意义。因为即使你身体很难受,你还是能活下去,说明活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问:这种情况危险吗?需要什么样的保障?

我觉得挺危险的。我有叫我姨过来陪我。当时我每天最常说对她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我马上就要死了。但是你没办法把一个人绑在你身边太久,而且你是一个很糟糕的状态,我觉得这样对她是不公平的。我就让她回去了。后来我就一个人生活嘛,但是能得到调整还是不太容易的。

其他的措施就没什么了吧。就是我留了心理咨询老师的电话,她主动给我留的,她说你24小时都可以打这个电话,当你觉得情况很危险的时候。但是我一直没有打过。

问:(当时的)工作?

我要拍一些广告,一两个月一次吧。

问:您抑郁期间的情绪是不轻易转嫁给别人的?

我觉得那个并不道德。即使是很亲近的人。我觉得拉着他们陷入这样的情绪并不好。你可以把他们推开。你自己的时候什么都可以。

问:当您身边的人陷入抑郁状态时,您会帮助他们吗?

身边确实有一些朋友会这样,但是我不会说非常主动地跟他们说什么或怎么样,我觉得那样挺没劲的。除非他们主动来问我,我会给一些自己的建议吧。

问:您会担心他们吗?比如自杀?

其实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我尊重他们。如果他们真的自杀了,我会觉得很惋惜。

问:社会对待精神病患者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一是制度方面不够好,二是大家对精神病人的理解也不够。

假如一个人在工作当中患了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工作了。在这种时候,公司就会把他开除。但是国外有一套比较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至少能让他活着。

有些人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他本身就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环境,对他生活“有毒的”环境里待着。他又不得不为了生计每天都在那待着,就越来越严重。

包括最近自杀的几个研究生,他们就是从认知等方面很难跳脱到这个恶性循环之外。心理越严重,越完成不了,越还在这个被压迫的环境里面。他们没法跳出来。

所以在国外的学校里面,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其他“不正常的”人来说,他们有很多的帮助。我有个朋友在美国上大学,他一开学就会填一个表,叫什么accumulation,其中列着一系列为这些“非正常”的人准备的东西,比如说你是不是抑郁患者,你是不是有嗜睡症,有读写障碍,他会有一个“供给包”,学校会给你提供录音笔、专业的心理辅导等一系列非常完善的措施。他们是一个艺术类院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本来就不是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

问:其它外国学校呢?

外国学校在这方面我觉得都做得非常到位,他有整个的体系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它可以选择我完不成作业或者说我上不了课我可不可以在宿舍听课或者延迟提交作业或考试。它有一整套的选项。但是在我们国内只有上或者不上,休学,的选项。一刀切的。包括你在工作中遇到情绪的问题,你可能直接就被辞退了。

问:你的了解来自于?

我会比较关注这方面。

同时我觉得社会上对抑郁症患者普遍的认知也不是很理解。我之前有一个同学也有(抑郁)这方面的障碍,我当时不理解这个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凭什么你不完成作业?凭什么你打着自己有病的旗号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而且当时的我觉得对待病人就应该像对待正常人那样,这样他才能正常起来。但是我现在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人家已经有一个障碍了,人家完成不了,不能去这样要求他。

这就是社会上大众的认知。包括我遇见很多朋友说,他们在学校跟老师说自己抑郁,没办法去上课,老师就会觉得你是故意的,你不是有病,就是想逃避,会刁难你。

问:有医院的诊断呢?

他就是不相信啊,认为你故意找医生开的。会有这样的人(从身边人知道的情况),他们就是觉得精神疾病不是病啊,你又看不出来,又不像那种断手断脚的可以看出来。他不觉得你这是个障碍,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狭隘的不宽容吧。

问:您除了那次之外,没有陷入过恶性循环?

没有。而且那次(保研工作)我也很快就离开了,但是有人就会想我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问:您感觉这个现象普遍吗?

很多人都是这样。我觉得人都是想利益最大化的,放弃是很难的。但是放弃又是容易的,因为你放弃之后,一切变得简单了之后呢,你又要怎么办?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放弃来解决,有的时候我们试着去忍耐,试着去平衡,去忍受。这些可能都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不是说只有放弃。有很多种方法,还是选择自己最适合的。

问:您觉得抑郁这个现象普遍吗?

我拿到的统计数据是至少10%的人是有这样的问题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比例。

问:这种情况可以改变吗?

我不觉得它是需要去改变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必经的一些过程,即使它没在你20岁的时候出现,也可能在40岁的时候出现。你面临着人生的身份认同的变化,人生阶段的变化,人始终是要有不适应症的。就是这种不适应带来的焦虑、抑郁。

或者说这个环境理智上告诉你OK,可以接受,但是你实际上是不舒服的。这些情况很正常,都会发生。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它,对待自己。

问:怎么去对待呢?

首先就是宽容自己吧,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无能为力,不要太完美主义。第二个就是谨慎地做决定,全面权衡好之后再做决定。

问:您用到过您病历上的诊断吗?

没有,但有的人会开假条去和公司或学校请假。一般都会批准。学校应该是可以给你做一些帮助的。我觉得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挺好的。不用每次都找不同课的老师看,直接找一个老师就行了。

问:检查的花费?

不太贵吧,公立医院嘛。我听说过去私人的地方花了很多钱,结果还是骗子。

问:一直都很信任心理咨询室的那个老师吗?

我觉得她还是挺好的,而且是免费的,我觉得咱们学校对学生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出去的话大概三百到五百一个小时。

问:还有什么补充吗?

我补充一下吧。精神疾病一部分是基因决定的。另外一种是像我这样应激的一些反应,或者一些心理创伤。比如亲人去世或目睹其他人死亡。我觉得第二种是比较好去解决的。第一种就费力一点。

点击图片 是两年前的“康复宣言”

说实话,这次采访让我不舒服,采访者本身对抑郁的了解并不多,我当天的态度和真正想说的东西可能没有表达出来,反而变成了应付,封闭性的回答有很多。

我发现,在采访整个过程中我多了从未有过的口头语“你知道……你明白”,这是一种责怪和傲慢的潜意识,意思是——”你应该知道,你应该明白。”同时发现,因为离开抑郁已经有一段时间,我已经没有当时的同理心了。

但是回看访谈记录,我感到还是“血淋淋的”,为自己的凶险捏了一把汗,也为抑郁时期自己的自私和残忍感到羞耻——但没办法,当时的我只能保全我自己。

在此,我需要为我的态度向胡星宇同学道歉,也需要向长期以来被我的傲慢伤害到的读者道歉。

把这些分享出来,给有需要的人参考。

"阳光工程爱心行动”于2000年在北京大学发起,是中国第一个抗击抑郁症的公益组织。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是为抑郁症及相关心理困扰的朋友和家属以及公益人士提供互助交流和各种支持的公益服务平台,传扬“希望,勇气,关爱”的阳光精神。

网站:www.sunofus.org

邮箱:sunshine_project99@163.com

9,神经衰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作者 | 曾鼎

本文转载自 | 偶尔治愈(ID:to-cure-sometimes)

这可能是中国名声最好的一种精神疾病,哪怕是在精神疾病被骂做“疯子” 、“神经病”的年代,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都非常乐于被人接受,甚至不吝于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标签——神经衰弱。

最近一个公开声称自己患有神经衰弱的名人是薛之谦。

在贴吧里,声称罹患神经衰弱的病友们用了数十万个帖子交流病史和经验,知乎上则在热烈讨论神经衰弱的体验,甚至“患者应该怎么活下去?”

精神科医生也时常遇到需要休假开假条的病人,他们要求写神经衰弱,而不是精神分裂,或是抑郁症。

它曾经在中国非常盛行,在精神疾病的门诊中,一度有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地方高达80%的病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以至于当哈佛大学的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在1980年访问中国的时候,他震惊了。此时的西方已经找不到神经衰弱的患者,而中国的神经衰弱发病率高得骇人。

这位身兼哈佛医学院和人类学系教授的美国人,中文名字叫“凯博文”。他是1949年以来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日后被尊为全球医学人类学的鼻祖。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凯博文等精神医学学者引入争议,神经衰弱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正名——尽管今天这个疾病仍在中国社会被时常念叨,但精神医学领域对于它的专业诊断已不多见。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的流行和衰亡,对文化的渗透,疾病的隐喻以及背后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演绎了一段独特的历史。

被当成“垃圾桶”的神经衰弱

1980年的夏天,凯博文在湖南长沙的湘雅精神科门诊中记录发现,神经衰弱是这里最常见的诊断。

一个星期里,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接待了361名病人,有三分之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而在凯博文曾经执教过的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门诊部门,他从未见医生给出神经衰弱这类诊断。

根据凯博文的报告,中国其他地方医院的情况也差不多。神经衰弱的诊断比例通常是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多。

此时,中国最常见的精神医学诊断,大众热衷讨论的对象——神经衰弱,在它的发源地却已经停止使用。

“神经衰弱”本是西方的舶来品。作为一个医学诊断,神经衰弱(neurasthenia)首先出现在美国,神经学家彼尔德(Beard)在1868年把它定义为一种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他曾定义说:

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

这个疾病诊断直到1940年代以前都流行于欧美。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普通公众,都频繁提起它。很多问题都被装进了这个疾病,彼尔德曾一口气列出50多个症状:头疼、耳鸣、失眠、烦躁、厌食、腹胀、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然而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美国精神医学家就开始一直在争论神经衰弱是不是一个笼统的疾病种类。各种症状不加区分的使用,让很多精神科医生批评神经衰弱被当成了一个“垃圾桶”。

1980年,被誉为精神疾病诊断的“圣经”——《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三版里,取消了神经衰弱的临床诊断,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诊断覆盖,医生认为后者的分辨性更好。

这意味着,无论是从诊断的精确性,还是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后者都更有效。

作为1949年以后第一个到中国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凯博文来华发现,神经衰弱的诊断仍然在中国流行,而当时在西方世界认知广泛的抑郁症诊断,在中国却很少出现。

凯博文开始做起了一项实证研究。在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的门诊病人里,他挑了100位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

这些病人年龄在18到60岁之间,没有什么严重的医学疾病或者器质性的精神病。

每天,凯博文都要与这样的病人访谈几个小时:

35岁的女医生林珍在一家工厂的医务室工作。结束了一场恋爱不到一年之后,她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她痛悔失去了早前的男朋友,而后者此时已经成婚。林医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心疼、心悸、失眠、易激动,尤其是头疼的问题,此后更是困扰了她10年之久。每当遇到重大的工作压力,她的头疼症状还会恶化。10年来,她就诊过数次,但大脑检查并没有查出问题;

40岁的工人秦子君一直觉得头晕、头疼、虚弱、没力气。她的症状从两年前开始。当时,她的丈夫因为工作调动到异地,与家庭分居。秦子君独自带着3个孩子,她的工作也不顺心,奖金也没了,她对工作中的噪音和低温变得敏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愤怒和挫败。两年来,她有过失眠,没胃口,觉得行动迟缓,无法放松,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想到过死,但是没有付诸实施。

“神经衰弱”,此时仍是一个笼统的疾病名称,它是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于兴奋和疲劳或衰竭为特点,并伴有许多躯体性症状和睡眠障碍。

同一时期,凯博文目睹了中国精神科医生在门诊里每天接诊几十个病人的忙碌景象——至今也差不多是这样。

在与每个病人都访谈几个小时,并完整记录了100个神经衰弱病人的疾病症状,疾病过程,行为等信息后,凯博文采用美国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逐个诊断。

凯博文发现,如果使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抑郁症是主要的疾病。在93个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症的个案里,有87人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经过抗抑郁剂治疗后,抑郁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凯博文在中国的研究,对于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冲击巨大。

湘雅医院的教授张亚林后来在公开课上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时说:

包括我的导师,当中国第一批精神医师的代表团走出国门,出访美国他们提起这个概念,美国医生也不明白“神经衰弱”是什么意思。

因为,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已经早就没有神经衰弱这个概念了。

当神经衰弱遭遇文化大革命

凯博文发现,中文文献对神经衰弱最早的记录来自1930年代上海《同济医学季刊》的一篇论文。该文称:

神经衰弱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疾病,影响了中国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此后,各种因素共同炮制了神经衰弱流行的风潮。

在引进这一概念的20多年后,中国政府层面对它的推崇受到了苏联精神病学的影响。

神经衰弱的理论基础——关于障碍的巴甫洛夫式观点,是当时中国在各方面追随的老大哥苏联精神病学唯一认可的理论基础。

此外,精神病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很深的耻辱烙印。它不只影响患者本人,还将耻辱带给整个家族。一旦被贴上这类疾病标签,不但可能累及子女的婚嫁,还威胁家族的社会名声和地位。

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跟生理相关的疾病,被当成了避风港。人们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找到了理由,如此得以被避免贴上抑郁等严重情绪问题或精神病的标签。

最后,“神经衰弱”的概念还很容易为传统中医吸收和同化。中医过去将虚弱、疲劳这类症状,归因于像是精气不足等问题,与人体的阴阳平衡相联系。这种融入之顺利,以至于凯博文后来说:

在将近一个世纪里,中医把神经衰弱同化进自己的概念体系,现在传统的中医用起它来犹如自己的土产,而非外国的舶来品。

种种因素使得,1949年以来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神经衰弱诊断率正持续上升,人们因此旷课、旷工,据说由于患病人数众多,甚至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

不管怎样,神经衰弱此时是个常见的精神医学诊断,是个顽固的问题,影响着所有社会成员。问题的普遍和严重程度,以至于要以举国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控制。

1959年,当“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一场由国家组织的“快速联合治疗神经衰弱运动”也在开展。

在这场发动群众征服疾病的运动中,体力劳动、谈话、药物等各种治疗方式均得到采用。

这场全民大规模制服神经衰弱的运动主要针对的是脑力劳动者,首当其冲的包括知识分子、办公室人员、教师和学生,此外还有少数的体力劳动者。

在这场运动中,有的医院甚至与警察系统、基层党委和街道委员会合作,以自我报告和他人举报相结合的方式,一旦发现“可疑病人”,立即出击动员其参与集体治疗。

中国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也是差不多从同时期起步。

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召开,在1958年到1962年的中国第一个精神健康五年计划中,消除神经衰弱就被列为三大目标之一。

政治等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神经衰弱的幽灵开始在中国全面游荡。

很多中国人也都是在那时期患了“神经衰弱”。在梁漱溟的记录里,毛泽东曾经跟他说自己偶尔有点神经衰弱。

而长期在毛主席身边的胡乔木,1961年以神经衰弱越来越严重为由长期休养。政治运动中被打倒的知识分子,也都怀疑有神经衰弱。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精神病被当作“思想问题”,神经衰弱也没有躲过。1956年的文章《怎样治疗神经衰弱》描述:

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大量干部,然而我们却有不少的干部为神经衰弱而苦恼,不能献身于伟大的事业。

1966年四川医学院发表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文章,题目则是《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

在文革中,中国的精神医学也遭遇了厄运。时任湘雅院长的精神病学家凌敏猷曾写下一篇文章,规划如何在中国促进作为一门职业的精神医学现代化。

但后来,这篇文章成了“偏离毛泽东思想”的罪证。因为捍卫精神病是一种疾病而不是“错误政治思想”,凌敏猷和他的同行受到了红卫兵的严酷对待。

据后来在湘雅访问的凯博文说,在该院精神医学科的六位前辈中,有两位不堪重压而自杀,有一位被遣往山区的医院。

留在长沙的三位医生都遭到批斗,其中凌敏猷院长被降为最低级别的医生,不得从事精神医学实践与教学。他作为与美国有关联学校的前任校长,“境遇只比间谍好一点”。

被誉为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第一人”的沈其杰医生,当时也在湘雅任教。他此前曾经正确地诊断湘雅的一个护士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这个护士后来成为接管医院的革委会的成员,并且指控沈因为反革命的原因而加害自己,于是沈也成了全医院批斗会的靶子。

研究这段历史的精神病学家林宗义认为,神经衰弱发病率的增长和由此引起的政治关注,是1950年代后期革命乐观主义和道德热情的终结所致:经过10年的共产主义实践,阻挠现代化的经济和制度障碍并未得到清除,人们认识到了这一严酷的事实,并产生了身体的反应。

在当时的体制和严密的社会控制之下,神经衰弱及其躯体化的症状,成为从国家运动中逃离的途径。

神经衰弱在中国社会吸足了眼球,借助政治运动跳出医学的圈层,获得文化权威的加持,借此扎进了集体的记忆。

正是这一段中国精神医学界发育停滞的时期,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国外医学界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

当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的大门再度打开,国人在认识普遍的神经衰弱问题上,很快遭遇了迎头痛击。

中国精神病学

尽管20多年以后,凯博文在他著作的中文版序言当中辩护,自己当初的研究并不是想批评中国的精神医学没有诊断出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无论如何,当时的研究发表后,争论的焦点即在此。

中国的精神医学工作者觉得,凯博文是在批评中国的精神科医生把许多不同的精神问题不加分析地置于当时西方已经不再使用的“神经衰弱”概念之下。

凯博文则说,他真正试图表达的观点是,不论神经衰弱还是“抑郁或焦虑障碍”,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概念,而文化概念形塑着真实的生理体验,建立了区隔正常与病态的界限。

与其他很多有客观指标的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的专业诊断当中,很多时候症状来自病人的主观感受,诊断依靠病人的描述,因此文化的影响可能显著。

而作为科学的医学追问,神经衰弱是否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其证据是否经得起打量。

凯博文的实证研究,赢得了很多精神医学同行的认可。国内的研究也佐证了他的说法。

1980年代,中国的精神病学家制定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此时神经衰弱在精神医学的地位已经下降。

苏州广济医院的精神科主任医师梅其一后来写道,“神经衰弱”的衰亡,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抑郁症研究的重大成果。抗抑郁治疗的显著疗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过去的神经衰弱还有个理论缺陷,认为用脑过度导致疾病,误导了很多患者不敢用脑,避免疲劳,以相反的心态和行为给病人造成损害。

今天的研究证实,人的脑子越用越灵活,治疗强调功能恢复。许多迁延不愈、多方治疗无效的“神经衰弱”病人,经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后就能好转。

中国的精神科医师们不再滥用过去神经衰弱的诊断,他们开始用最新的专业标准,更准确的疾病名称。很多过去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的病人,也被重新审视,发现其实是抑郁症或是焦虑症患者,再对症治疗。

后来在深圳特区开创精神卫生事业的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第一人”沈其杰,也透过在美国的进修意识到,国内情感障碍误诊率非常高,很多有烦躁、失眠症状的患者几乎都会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不过,尽管中外很多学者提议取消神经衰弱这一疾病实体,但神经衰弱最后并没有完全被抛弃。

一些中国精神科医生仍坚持认为,中国有这个疾病的文化特殊性,神经衰弱是个重要且有效的疾病类别。

持此观点的包括已经去世的中国精神病学家、湘雅医学院原副校长杨德森。他曾经和凯博文有过激烈的辩论。杨德森认为,有些变化只是概念的更换。

像他一样的国内精神医学学者认为,中国后来修正的“神经衰弱”概念,差不多就是美国后来命名并制定诊断标准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一组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这个观点得到很多老一辈精神病学家赞同。

钟友彬医生曾经参与制定1980年代中国的神经衰弱诊断标准,他撰文把神经衰弱称为一个“垃圾筐”似的诊断,许多完全不同的精神疾患都被贴上了这个无处不在的标签,但他对完全抛弃这个诊断类别也很谨慎。钟友彬认为,这一诊断在临床上仍然有用。

此后,一直到2001年完成制定并使用至今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里,神经衰弱仍被单独列出,在中国仍然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

而在1992年完成并沿用至今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由于中国等国的学者支持,神经衰弱仍被归类为一种神经性障碍。不过,后者对神经衰弱的定义比中国更为严格。

相比之下,在西方影响力巨大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从美国精神医学协会1980年发布的手册第三版,到2013年更新至第5版的诊断手册中,神经衰弱一直都不在疾病实体之列。

不同地区精神医学界的分歧,在这个领域有个名词叫“文化精神病学”。

在上述标准的争论中,神经衰弱是最具文化特点也最具争议的疾病之一,此外还有像“肾亏综合征”这样的疾病。

支持的学者认为,地区性的精神疾病分类在文化背景下有重要价值。反对者则指出,保留这类诊断的医学证据不足。

凯博文则对此持理解态度。他说,中国有着长期的国家推动科学现代化的传统,他们既试图在西方模式的压力下创造独特的中国科学制度,又对保持中国传统的元素有着很深切的关怀。

既承认中国过去的神经衰弱诊断滥用,又仍然认为有极少数真实病例存在,凯博文写道:

作为这个传统的新一代执行者,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希望建立一个科学且文化上又合适的精神病学形式—一中国精神病学。

叫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是否对病人有利

尽管中国本土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以及精神病学的教科书上,仍然为神经衰弱留有余地。但现实当中,随着精神医学的专业化发展和精神科医师水平的提高,这已经是一个逐渐式微的诊断。

1979年编写的北医精神病学第一版曾把神经衰弱放在第一位加以描述,认为是最常见的神经症。

而在2009年出版的第5版,虽仍保留了神经衰弱的位置,但将其调到了神经症的最后一章,篇幅也减少了许多,并称国外近10年来对神经衰弱的研究已大为减少,其无奈的姿态已经显现。

而在一些有声望的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医生已经很少将病人诊断成神经衰弱。一些在西方受训过的中国精神科医生也不认同把神经衰弱视作是一个科学的医学概念,甚至直言应该摒弃。

我们和几家中国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包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深圳市康宁医院的主管级别精神科医生聊过,他们表示,临床中已经很少用到这个诊断了。

业界通常的做法是:如果一个病人的症状同时符合多个疾病的诊断,比如怀疑有抑郁症和神经衰弱,优先诊断抑郁症。 只有排除了其他疾病,最后才能说是神经衰弱。

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曾经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他的老师就是凯博文。徐一峰曾说:

中国人找不到病因就爱称是神经衰弱,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病,国外早就不说了。

徐一峰提醒,烦躁、失眠、焦虑、食欲减退,如果一个人带着这些症状跑到神经内科,各项检查指标都没什么异常,非常可能被神经内科的医生扣上神经衰弱的帽子,但其实这些患者中的绝大多数患的都是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我们精神科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不再用神经衰弱这个词了,但现在很多内科医生包括神经内科在内,没有接受到新的精神疾病方面的培训,会误把抑郁症当作神经衰弱来治,但收效往往甚微。

徐一峰在“2015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公开说道。

考虑到中国神经衰弱的概念仍然流行,仍然可能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徐一峰建议,如果被内科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话,最好再去精神科看看,是否患有抑郁症。

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精神科医生则认为,民间对神经衰弱的诸多认识在科学上难以立足,至于专业领域,不管是过去凯博文与湘雅老一辈精神病学家的争论,还是现在中外精神医学界对神经衰弱的争议,这个话题在精神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共识已经达成,即对这个疾病的诊断应该慎重。

至于中外精神医学界和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应该采用什么疾病名称,是继续沿用中国的神经衰弱,还是采纳美国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他觉得不重要,只要诊断有利于患者就好。

但这位医生也提醒,神经衰弱虽然已经不是一个“阻碍精神医学进步的虚构诊断”。

但现实是,“这个疾病概念现在不仅普通民众,连很多中国医生也都在用,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不管内科还是外科,但绝大多数人不太可能像我们精神科医生一样去真正理解它。”

参考文献:

[1]《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 [美] 凯博文,上海三联书店,2008-03.

[2] 《疾痛的故事》, [美] 阿瑟·克勒曼 (Arthur Kleinman)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4.

[3] Neurasthenia and depression: a study of somat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 Kleinman, Arthu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6.2 (1982): 117-190.

[4] Beard, George. "Neurasthenia, or nervous exhaustion." The Boston Medical and Surgical Journal 80.13 (1869): 217-221.

[5] Neurasthenia: The Disease That Shaped American Ideas About Health and Happiness - The Atlantic,2016-03.

[6] 中南大学公开课:神经症与心理治疗,张亚林教授,网易公开课视频,2011-08.

[7] 徐一峰在「2015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健康时报,2015-07.

[8] 从神经衰弱到抑郁症,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梅其一,好大夫在线, 2017-01.

[9] 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四川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66,10(02).

[10]《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欢迎关注“阵雨Fallin”,带你看看中国人和疾病的故事

↓↓↓

文章TAG:萨博93论坛二手的萨博93值得买吗就怕小问题多萨博萨博93论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