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问答 > 汽车知识 > 鸡酉二手车,本人买了一台哈尔滨的二手车本人是鸡西的牌子落在哪好呢

鸡酉二手车,本人买了一台哈尔滨的二手车本人是鸡西的牌子落在哪好呢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4:31:56 编辑:汽车经验 手机版

1,本人买了一台哈尔滨的二手车本人是鸡西的牌子落在哪好呢

看你的活动区域了。主要在鸡西,那就落在鸡西,要是能落在哈市的话,还是落在哈市比较好。外市县的牌子,哈市以后限制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这不让走那不让走的。 有用记得采纳。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本人买了一台哈尔滨的二手车本人是鸡西的牌子落在哪好呢

2,二手车外迁到鸡西有什么要求

车管政策排放标准的限制哈,也就是说,如果鸡西要求国四,而达不到国四标准的外地车不能迁入鸡西,这个跟年限无关。如果是鸡西本地的车,随时过户都行哈!
10年后的车可以之前的不行
你好! 国四能落回来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二手车外迁到鸡西有什么要求

3,黑龙江鸡西二手车交易市场在什么位置啊听说只在周日有麻烦给

我记得好像是在周六也有吧...都是早上出的,过了穆棱河,就是儿童公园那个道口,过鸡西大桥,一片树林,再走一段时间,10分钟左右吧,就能看见了,基本都是7点左右出摊,此外还有狗市和车市,愿购物愉快哦亲~
你好! 鸡西桥北汽车市场。。周日早上有。。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黑龙江鸡西二手车交易市场在什么位置啊听说只在周日有麻烦给

4,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工资而是

美妞们,上午好。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每一次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走下去可能是一片坦途,光明未来;有的选择则是羊肠小道,曲折多舛;有的选择可能是到处碰壁,死路一条。

分享财蜜@小花小花的文章,有时候,拉开人越人差距的不是工资,而是我们的每一个选择。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工资,而是......

by她理财财蜜@小花小花

人生的轨迹,会因为几次选择而变的差异巨大,最终走上了人生不同的道路,说说我几个姐姐的故事。

她们是我的表姐,年纪相差不大,家境差不多,能提供的支持也差不多。如今过了30岁,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财富累积也不是一个等级的了。

不说她们本身生活的幸福程度如何,因为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大概谈谈财富累积这一部分给我的启发:

一、姐a

她是我很佩服的姐姐,有主见,老公是大学的男友,家境普通,以我姐姐的家庭条件,可以说是有点低就也不为过。

结婚时候我们城市一般的主流都是:男孩子家提供房子。而当时她男票家里只给了20w,连同婚礼、房子都包含进去了。

姐姐和姐夫非常努力,2人一起贷款,供了一个小房子,位置不错,升值不少,后来,两人顶着压力借钱+贷款买了一个130平的大三房,生活简单,开一辆二手车,穿着打扮都很朴素。

现在,房产的增值,姐姐的小家房产总值迈入了千万级俱乐部。

经验:

1)工作努力,勤奋。对于一般人工资收入是最有力的财富累积保证。

2)把握时机,善用杠杆:第一套是贷款,一直还款。第二套用的是老人的接力贷。

3)不懂的不碰:姐夫之前也试图炒股,但是发现根本不是那块料,就坚决被姐姐叫停了。选择自己相对熟悉和擅长领域下手,财富积累也会快一些。

4)结余率高:不买名牌,不开好车,手机还是用着小米

5)对父母大方,情商高,会做人:生孩子时候,姐的爸妈过去带孩子,那时候姐姐还住着小房子。为了大家都舒适,给父母租了附近的房子居住,尽量避免矛盾产生。我看过多少家庭都不愿意花租房的钱,但是和老人又存在各种行为和思想差异,最终搞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二、姐b

b姐走的不是寻常路线。

她是我们当中功课最好的,情商也高,很受欢迎。她大学也是名校,只是学的专业相对冷门。毕业前申请了国外的大学,读了研究生。出国的时候,海外研究生毕业还勉强能进入高校工作,而在她念书期间就变成了“海外博士生”才有资格了,家人就希望她继续深造,可是德国的博士非常辛苦,她没有选择继续。

毕业后找工作,专业的关系或者是海外就业机会不够多的缘故,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全职工作,陆陆续续的做兼职:翻译等工作,薪水也不错,但是没什么结余。

后来遇到了姐夫,结婚后,姐姐也没有再出去找工作,在家做家务,偶尔接点兼职工作,假日就出去旅行,也没打算要孩子。

可能国外的存储意识淡漠,所以工作多年,夫妻俩都没有任何积蓄,租房住,全花光,去年换车,还是找父母借了钱

我经常安慰他们说:姐姐人家那过得才叫生活,我们就是活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如此,没什么压力,不用考虑什么房子,租一辈子房子也不错,不养孩子的话能玩一辈子,养了孩子在国外不用太考虑学区房,教育的问题,顺其自然也很好。旅旅游,吃吃饭,人生也很美好。

我也蛮欣赏这种生活态度的。只不过,父母没办法照顾了,在国内万一有个疾病,顾不过来,也没钱能支援。

而定局国外,已经不像多年前那么令人羡慕了,工作机会制约,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以及远离家人,以及物质精神的均衡化,使得很多人不再觉得:让孩子去国外留学是镀金,而更多人理智的认为:那只是一种人生经历罢了。

经验:

1.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很重要,选择时候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喜好和专长

2)家里的资源

3)未来发展空间,就业机会,想去小公司多角度学习还是大公司系统学习等等。

2.世界在变化,时刻保有选择的权利。如果说姐a以后可以随便选择出国或者定居其他城市。姐b有的可选吗?回国的话,住哪就是个最大的问题。我们努力生活,很多时候不就是为了能多几个选择吗?

3.不论在哪里生活,都要做好累积财富的准备

国外的福利保证比较完善,但是总有需要现钱的时候,有现金流,就是多一些机会,多一些风险抵抗力。

三、姐c

姐c,我觉得蛮可惜。

姐c工作的蛮早,刚毕业就是在银行工作,收入和福利都不错。结婚前单位一直给提供宿舍,位置还很不错。姐一直住到结婚前,她33岁才结婚,所以在那个宿舍里住了10多年。

期间全家人都一直劝她买房,有自己的家更有安全感,总不能一直住宿舍。那时候的房价真的不算高。她有点积蓄,父母也可以支援点,用公积金还贷款,一点压力都没有。但是她就是,没买,还总说:

1)房子太贵,不值得,等跌到5000我就买。

2)我要买大房子,小的不买。

3)我还没结婚,男方以后也会准备房,想那么多干嘛。

结果,房价一直没跌过,她住了10年宿舍,也一直没买房。

后来结婚时候,男方在郊区有个小房,姐c觉得我也得有自己的房子,作为婚前财产,于是也在郊区买了个小房。

且不说婚前资产保护这些事情了,单纯从经济角度和实用角度,这2个房子真的价值不大:

1)太远,没法住,只能出租后,再在市区租房。

2)升值缓慢,大概看了下房价,远远跑输平均涨幅。

另外,估计以姐c的做事风格和速度,这辈子,想在市中心上车的机会都不大了。

经验:

1)女孩子要是结婚的晚,婚前买一套房子挺好,但别买坑。

2)婚姻中的注重财产保护是好事,但太注重了,难免生分,其实也不利于家庭经济发展。

c和丈夫据说现在还是经济AA,各自还贷款,这种模式可能挺适合有钱的家庭,就是谁也不占谁便宜。但是放在经济普通的人家,其实不太实用,就是力量没法合并在一起,发挥更大的价值。

比如说,他们如果能把各自买郊区房子的钱放在一起,买个市区房子,一起还贷款,可能财富累积的速度回更快一些,起码不用再租房住了。

对于我的三个姐姐,个人还是很欣赏的,独立,不啃老,也算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做高低评判。

所以,人生面临选择,选择改变人生。很多时候,我们的差距产生来源于每一个细小的选择里,选择去玩游戏还是学习,选择去享乐还是暂时受苦,选择去享受还是攒起来,选择去承担还是逃避……工资水平差不多,同一起跑线的人,会由于个人性格,际遇或生活方式的选择,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经济水平产生了巨大差距。

不过,最重要的是,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决定如何去生活,一定要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度过一生。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温馨提醒:小她限时福利“出借送现金红包”活动仅剩最后一天,今晚24:00截止,赶快行动起来,节后回血刻不容缓,现金奖励等你来拿。戳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活动详情。

关注她理财微信,每天get一个理财新技能

5,人人网再见陈一舟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深网”,作者:孙宏超 编辑:康晓;36氪经授权转载。

从崛起、辉煌到衰落,从转型、挽救到放手,十二年长跑后,人人网从此不再和陈一舟有羁绊

2018年11月14日,人人公司宣布其子公司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同意将其所从事业务中的人人网社交平台业务相关资产,以2000万美元现金对价出售予北京多牛互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此外,作为上述资产出售对价的一部分,Infinities Technology (Cayman) Holding Limited,一家专为作为买方母公司而设立的开曼公司,同意按照双方认可的7亿美元买方母公司估值向人人公司发行相当于4000万美元的股份。

而根据多牛互动方面的公告显示,该资产除了社交网络外,还包括人人直播以及增值业务,人人网将成为多牛传媒旗下智能媒体矩阵的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人人社交网络平台的月独立登录用户数约为3100万。

2011年5月,以人人网为主体业务的人人公司赴美上市,市值一度超过70亿美元,陈一舟身家超过16亿美元。不过盛极而衰,人人公司上市后开始衰落,2014年其活跃用户已经出现明显下跌趋势,在最近几年里,人人公司更是褪去了曾经所有的辉煌,试图打造的社交商业帝国梦想也早已破碎。

半年前人人公司董事长陈一舟在接受《深网》独家专访时表示,这种衰落是是“非战之罪”、“人人网是输给了发展趋势”。但有接近陈一舟的相关人士对《深网》表示,人人在决策上的确出了一些问题:“在人人上市以后,陈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如何扩大业务上,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快速找钱,而不是在社交领域做更多产品优化,这是一批高管在那个时间段先后离职的核心原因。”

一位人人原高管则表示,陈一舟实际是在试图寻找人人公司的产品和人人网社交产品的耦合关系,“但坦白的说,当时人人公司的多个产品都有非常强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让社交软件上的用户尝试其他的用品本来就是个难题,人人需要时间来找到合理的方法,可惜快速发展的竞争对手没有给人人这个时间。”

此时陈一舟对人人网还抱着可以拯救的期许,在对《深网》表示人人网和围绕人人网的各种流量变现业务之间的关系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同时,又表示,“直播(被攻击很多的业务)和SNS的分离,目前已经在规划中。”在问及未来人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时,在二手车以及SaaS业务以外,陈一舟还坚称人人网的盈利也是关注的重点。

最终促成陈一舟下定决心的或许是用户表现出来的冷漠,三个月前陈一舟发表题为《人人网的明天,由你定!》帖子,内容回顾了人人网发展历史,同时陈一舟也透露将会与人人网老用户们进行交流,希望得到一些发展建议,但最终应者寥寥。

此次剥离社交业务后,对人人公司的总市值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今年6月的人人公司大分拆前,如以人人公司总市值减去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价值,人人网的估值甚至接近负数。在甩掉社交体系后,人人公司会将主要精力专注于国内二手车业务以及在美国运营的Trucker Path业务和SaaS业务为代表的境外业务,同时人人公司仍计划保持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身份。

对于此次出售,陈一舟在朋友圈表示,“创业第一天就搞SNS,20年过去,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终于交接力棒了。接棒的两位同学,你们要好好干啊!”

湖北第一聪明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曾经的顶尖人物,陈一舟身上有着多个标签,但多个接近陈的人士都曾先后对《深网》表示,“陈一舟最大的特质就是聪明。” 同乡周鸿祎就曾经说:“湖北第一聪明的当属陈一舟,雷军第二,我第三。”不过这些相关人士往往在这个“聪明”之后会再加上一句:“有的时候太聪明让他反而不愿意做一些难的事情,这让他很容易从低潮中爬出来,但也很难取得太大的成功。”

1987年,陈一舟考进了武汉大学物理专业,二年级转入计算机专业,和雷军做了同学。三年级时则转入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硕士。工作两年之后,陈一舟重返校园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及电机工程双硕士。

和未来的创业生活相比,学霸陈一舟的校园生活是简单而轻松的:“中学的时候非常舒服,下午基本不上课,出去打篮球、看书;上大学从来不上自习,很少上课。”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学习是可以找到捷径的,但是创业没有捷径:“创业只能埋头苦干,而且还必须做正确的事,如果方向不对,那就啥都没有。”

1999年5月,陈一舟、周云帆、杨宁创立了ChinaRen,这个宣称“建造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网站的消费人群定位在18到24岁的在校大学生。尽管因为互联网泡沫让ChinaRen最终被搜狐收购,但这个群体在未来成为了陈主要关注的对象。

2006年,陈一舟收购校内网(人人网前身,王兴创立),这成为其社交帝国最重要的一块奠基石;两年后,软银等公司4.3亿美元投资千橡集团,这笔融资在现在看来并不算多,但在当时却是中国互联网融资之最,甚至远超几个巨头上市时的融资额。

这让陈一舟在当时获得了“目前未上市互联网公司中最后一个大佬”的美誉,在遥远的2011夏天,人人旗下已拥有社交网站人人网、游戏公司人人游戏、团购网站糯米网、在线招聘(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并且投资了在线旅游网站艺龙网,这个庞大的布局被认为能够让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得所有的资讯与服务,从而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天下人人”这是陈一舟的梦想,直到微博和微信的先后出现。

据一位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描述,一直到2014年年底,人人网还在大学校园里占据重要位置:“班级里的一些通知会通过人人网的各种主页君进行发布,学校的学生想要了解学校的信息,也会通过人人网的相关学生账号。”

不过这也是人人网在校园领域的最后一个阵地了,随着2015年的到来,习惯微信的高中生们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些年轻人从高中开始就接受老师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的模式,了解学校信息的渠道也变成了微信公众号,这意味着大学阵地也终于宣告失守。

非战之罪

直到今天,人人网大多数曾经的用户仍然表示,对于人人网还是怀着感恩和甜蜜的回忆,陈一舟则表示,有很多他投资的公司的CEO在读书期间都在用人人网,甚至连另一半都是通过人人网认识的。

人人网以及人人网代表的社交网站曾经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时代,陈一舟曾经透露,孙正义和他对互联网的判断一致,“我们都认为真实的SNS是无线互联网上最大的应用。”

在那个时代,人人网是青春时代无法抹去的记忆,层出不穷的小游戏热度和粘性甚至高于现在的“吃鸡”、“跳一跳”。那时关于人人网的标签是最近来访、好友档案,学术讨论、政治争执,人人网曾聚集了中国最有活力的一批学生群体。

也正是人们对大洋彼岸Facebook的向往,2011年青年节,人人网在纽交所上市,陈一舟身家超过16亿美元。此时的陈一舟意气风发,从曾经的ChinaRen到后来的校内网/人人网,他成为了中国实名制SNS的先行者和领导者,这也被认为是PC时代网络社交最先进的方式之一。

在回忆当年时,陈一舟表示通讯网络在一个区域最终只会有一个,这是铁的定律:“在熟人社交上,我们打不过腾讯,也不应该去想这种可能性。人人网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社区,每一个虚拟社区都会有最终消亡的一天,人人网现在已经13年了,这可能等于传统行业里面的50年。”

陈一舟更愿意接受用“非战之罪”来形容人人网的衰落:“人人网是输给了发展趋势,或者说是一些外界的因素。如果我们有现在的智慧和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会执行的更好一些,但是你说最终的结局会比现在好太多吗?在这个事情上,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也不会好太多。” “事实是,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创业者,以前在SNS和各种基于PC的和移动的即时通讯,都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公司,目前大家还记得谁?”“未来一定会出现颠覆微信的通讯工具吗? 也行会有,但我不会赌这件事。”

陈一舟坦承如果人人网曾经的经验给中国互联网带来创业的经验教训的话,应该至少有三条:1. 计算平台的大规模转移对新公司是机会,对老公司是灾难。2. 人肉的力量不可能战胜机器,勤奋不可能战胜网络效应。3. 转型比创业难,上市公司(彻底)转型比上天还难。

多次转型

面对社交网络在国内的衰落,陈一舟选择的应对方式是通过进一步挖掘社交关系来激活原有用户:“人人网确实是在衰落,这没办法去辩解。但未来可能有一些新的机会,人人网还是能够起到一些孵化的作用,毕竟人人网还是有一些可以激活的用户。”

首先是移动互联网最初的热门:手游。

2012年下半年时,人人游戏曾经在IOS游戏榜单的前十位中占据九位,此时人人游戏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人人广告的收入,成为人人公司营收的支柱,估值甚至高达数百亿元。但随着苹果提升监管体系,人人游戏旗下的多款游戏就在App Store被下架。一位人人游戏的前员工对笔者表示:“当时人人游戏对运用刷榜模式非常娴熟,但对于正常的推广模式没有任何储备,也并未储备足够的游戏研发团队。”

在手游的尝试宣告失败后,人人公司的另一个内部挖潜则选择了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风口:直播。

2016年第二季度,人人公司正式启动直播业务(人人直播),并在首页推送热门直播,陈一舟还宣布将拿出价值300万的人人股票奖励优秀主播。在这样的投入以及市场热潮推动下,人人公司的直播业务获得了迅速成长。数据显示,人人公司第四季度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1450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4.7%,增长的原因主要由于人人直播的收入增长。

不过这样的转型引发了老用户的不满,人人网在App Store上的评分一路走低,有留言表示:“人人网有很多大学时候的回忆,而不是现在这个德行。”有的留言则更加直接:“那些个直播都是什么玩意?”有人人网的忠实用户表示:“在去掉时间轴以后,我对人人网的最后一丝眷恋也不再存在了。”

目前,打开人人网PC端首页,会直接被强制跳转到人人直播热门页面。而用户只能通过点击左侧侧边栏中的“新鲜事”,才能进入以前的人人网首页,并浏览好友发布的内容。

“直播和SNS的分离,目前已经在规划中。”对于这些意见,陈一舟如此回应。

内部挖潜基本失败后,投资也成为了人人转型的重要渠道,其中最典型企业是Sofi,人人公司分别在2012年9月、2014年3月以及2015年1月和10月多次参与Sofi融资,共花费2.4亿美元。这家金融公司主打P2P学生贷款服务,SoFi平台上资金的出借人是名校的校友们,在借钱给学弟学妹同时,还可以给这些学弟学妹提供事业、工作上咨询和帮助。在投资Sofi后,人人公司在2014年底开始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线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人人分期”。

另外一个投资则是二手车,2014年时人人以7500万美元购买国内二手车电商交易服务平台车易拍20%的股权。2017年陈一舟开始发力二手车销售和金融业务:“中国二手车市场井喷式发展,我们希望在未来几个季度中,二手车业务能继续夯实基础,在二手车领域获得更好业绩。”

人人公司在海外的SaaS布局也和收购相关,“我们的海外SaaS业务也是通过投资对国外某些垂直的行业建立了解,一步一步走出去的。”据陈一舟介绍,目前人人公司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货运这两个垂直行业。此前人人公司曾投资香港同城货运及物流平台GoGoVan、美国房产众筹鼻祖公司Fundrise,去年年底人人公司更是全资收购美国最大的卡车社区平台Trucker Path,这些投资和收购最终演化成人人公司的重要转型。

海外拓荒

和其他互联网大佬不同,陈一舟是一个有着强烈投资回报观的CEO:“只要有证据证明这个东西值钱,我一定会赌!”他更习惯带着财务回报的目光来看自己的公司,这或许和陈一舟曾经的创业失败有点关系,“吃过亏,所以会更加谨慎,因为害怕失败。教训之一是荷包里一定要有足够的钱,第二是不要盲目随大流。”

显然在二次创业的时候,陈一舟荷包里有足够的钱,他对《深网》表示充分的创业经验将帮助人人公司重新出发:“有人说我们做新业务是土豪创业,不融资,有足够的资金,成功率也高。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不一定高,转型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人人网转的非常厉害,从一个B2C的业务,变成国内的O2O业务和海外的B2B软件业务,这基本上就等于重新创业了。”

未来人人此前的投资项目以及人人网全部从原有体系分拆剥离后,陈一舟将专注两个创业项目:开心二手车和美国SaaS业务。

二手车电商目前在国内处于三足鼎立状态:瓜子、优信和人人车,和这三家平台不同,人人公司旗下的开心二手车业务主要面向高端二手车。对于二手车业务来说,陈一舟自称自己扮演的是战略和财务上的角色,平时的运营则交给公司的COO刘健来运营:“二手车业务目前是红海,可能未来会变成紫海,但这个业务目前已经上了正轨,未来也会成为人人公司重要的经济来源。”

目前陈一舟的主要工作重心放在海外SaaS业务,“在美国主要是抓销售,卖软件,跟马云刚开始干的事差不多。海外市场其实并不关注人人公司怎么样,只关注你产品怎么样,国外的客户非常现实。”

首先是互联网运输,陈一舟对《深网》表示,“当时Uber很火,我意识到交通行业在无线时代会被颠覆,比如卡车运输,“司机的智能手机通过一个应用就可以知道车辆的位置、货物的数量、配送路程以及时间,整个卡车运输的模式将产生颠覆性改变。”陈一舟联系上了后来被人人公司全资收购的Trucker Path,当时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几万个卡车司机用户,陈是第一个找上门的投资人。当面对创始人的疑问时,陈一舟表示,“我在美国当学生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帮我大舅开卡车,我了解美国卡车司机的生活状态。”在房地产方面,人人公司是通过投资地产金融公司,了解到美国房地产行业的科技创新机遇。

在结合了几个投资方向后,陈一舟将在美国重新创业的方向瞄准了以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为突破口的SaaS,主要方式依然是投资:“人人公司通过投资国内外SaaS公司,学习了SaaS业务的增长模型和销售方法,我们的每一个内部新业务的产生,都是通过投资先行学习行业的本质规律,再结合公司本身的能力圈,在市场足够大并有可能建立长期竞争壁垒的条件下进入的。”

陈一舟的一位朋友告诉《深网》,“他是两次互联网大潮中的幸存者,即使被打到谷底,还是能爬出来。”不过,过去几年陈一舟更多证明的依然是自己的投资能力,无论是二手车还是SaaS业务,陈一舟要想凭此复兴人人显然会困难重重。

6,周迅代表的战争

两岸三地最有天分的女演员分别是:台湾的林青霞、香港的张曼玉、内地的周迅。

1974年,周迅出生于浙江衢州。

那时,20岁的林青霞已经凭琼瑶剧《窗外》登上影坛,红遍宝岛;10岁的张曼玉随家人生活在英国,“像丑小鸭”,常被严厉的母亲用藤条打小腿。

周迅要幸运得多,家庭教育随着她性子。

她爷爷是画国画的,爸爸是电影院放映员兼海报画师。

小时候,她爸爸会买很多广告颜料、画笔,摆一些静物,什么水果、罐子、瓶瓶罐罐等,让周迅和表姐去画。

表姐属于偏安静的人,坐得住,画的下。周迅不行,根本坐不稳,她的兴趣都是武术、舞蹈这类偏动的项目。

家住电影院员工宿舍,爸爸又在电影院做事,从三岁起,周迅就是电影院的常客,在那里吃饭、睡觉、看电影。

小孩子能看懂什么呢,既不明白剧情和桥段,也不懂演员的好坏,但她还是天天看,就这样完成了最初的艺术启蒙。

后来只要站到镜头前,就能找到童年时耳濡目染的那种状态。

上小学后,周迅参加了衢州一中的武术队,强身健体,她实在太瘦小了,以致于掉进池塘,在一旁洗衣服的阿姨都未曾留意,还纳闷,水里怎么会有一只鞋子呢,结果一拉,拉出一人来。

她不但身体单薄,还口吃。老师讲课文时,会让同学们朗诵某一段,她从来不会大胆地站起来,因为“我结巴”。

很多年后,她告诉记者,很喜欢《国王的演讲》,她就跟主人公一样,小时候是个结巴,“战胜每个阶段的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这让周迅自小身上就有种特别忧郁的东西,爱发呆,喜欢阴天,喜欢秋天。被罚站时,她会盯着墙上裂缝,觉得是在看天上闪电。

同时,她内心又对亲情特别敏感,“小时候在阳台上看爷爷从拐角就拐过来的时候,我会下楼去接他,上楼以后我会给他换拖鞋。”

1986年7月,周迅小学毕业,参加了在衢州老剧院举办的首届“音乐舞蹈节”。

不过她只会武术,不会舞蹈,只好唱歌,比赛曲目是《衢江少年爱衢江》和《牧归》。9月,她划片上了衢州一中,45年前,金庸曾在此就读过。

话说,衢州妹纸还真不赖

那时的周迅当然不知道金庸,更不会知道将来会出演他写的《射雕英雄传》,惹来一段情及是非名。

她的文化课实在太差了,初二暑假,在五金公司做财务的妈妈冒着高温,带她去了100公里之外的金华,参加浙江艺术学校的招生考试,结果顺利录取,专业成绩还考了第一。

1989年,周迅离衢州,抵杭州,入读浙江艺术学校民族舞专业。

此时,章子怡正在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学习舞蹈;

赵薇读初二,每天放学去街道的自来水供应站帮奶奶卖水;

徐静蕾在练习书法,北京80中的橱窗里展示了她的作品;

李冰冰进入鸡西师范学校,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女教师做准备;

范冰冰只有7岁,还在学汉语拼音和加减法。

花开六朵,各表一枝。

周迅在艺校行事高调,各种活动都能见到,她还十分大胆,经常给美术班同学作人体模特,她觉得这是艺术,并无不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面上流行美女头像的挂历,一本十块钱,如果是电影明星出镜,一套能卖三五十万本,利润相当可观。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还专门成立了“年画挂历编辑室”,专拍美女挂历,不过请不起当红明星,只好去艺校挑选模特。

有一天,周迅和同学们正在练功房压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摄影师钱豫强路过。

一众女孩中,周迅皮肤黑黑,瘦瘦小小,脸还有些大,算不上顶美,但钱豫强一下就相中了:

“她一边练习舞蹈动作,一边和其他女生打闹,左顾右盼,我发现她的眼睛会说话,就想让她来试一试。”

1990年,眼睛里全是戏的周迅就正式出道了,职业是挂历模特,最火的时候,整个浙江省的挂历封面都是她。

劳务费是20元一张,最多一次能收1000多元,算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衣服不喜欢了,她就去买新的,引领班上的时尚潮流。

本文作者猛哥,前南方报业记者,现互联网从业者。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猛的号”(mg221x)。

拍挂历不仅挣钱

还带来了意外的机会

拍挂历不仅挣钱,还给周迅带了意外的机会。

1991年,大导演谢铁骊拟拍“聊斋”系列电影,需要找一个“小狐仙”。

剧组有部分戏在杭州拍,而谢导的夫人和杭州市委宣传部长和政协主席都熟悉,就决定在杭州选“小狐仙”。

谢铁骊执导过《早春二月》、《智取虎威山》、《今夜星光灿烂》等片,1963年就拿过国际大奖,1988年凭借电影版《红楼梦》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对选角要求甚高。

无意中,谢铁骊从一本挂历中发现了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

“小麦色的皮肤,素绡的裹扎恰到好处地露出了锁骨,夸张的双层大耳环掩盖了略宽的脸庞,双眸明净,有一种勇敢的羞涩。”

蜜汁审美

这就是周迅。谢铁骊找到了她,并带进《古墓荒斋》剧组,饰演“狐仙娇娜”。

《古墓荒斋》糅合了“聊斋”中四段故事,其中《娇娜》最感人,周迅全然不知演技为何物,就凭一股灵气来发挥。

为了纪念蒲松龄,《古墓荒斋》的首映式搬去了山东省淄博市的电影院,市领导还去发表讲话,认为影片“歌颂了鬼狐与人之间的忠贞爱情”。

有电影院退休职工还记得当时热烈的场面:“周迅演个小狐狸,来了没人认识,很害羞,我一眼就记住了她,真水灵呀!”

17年后,34岁的周迅在《画皮》中又演 “小狐仙”,有一种清新脱俗的风骚。

用王晶的话是:“绝非玲珑浮凸的身材,能把一个狐狸精演得比任何一个性感女神都性感三倍,这就叫演技”。

《画皮》的导演陈嘉上说,合作过的演员中,只与两个人最能碰撞出火花。

一个是周星驰,另外就是周迅,“她没在演啊,我觉得她是在感受,她已经进到角色里。她这样子会很疼的,每拍一次戏都承受了很多。”

非科班出身的周迅演技独树一格,被称为体验派。

《古墓荒斋》中有些戏份去北京拍。

7月的一个晚上,周迅去三里屯泡吧,被一个唱歌很好听的长发小伙吸引,他叫雷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个小有名气的驻场歌手。

拍戏间隙,她常去听唱歌,发展为恋人。

拍完《古墓荒斋》后,周迅又被大导演谢晋看中,找去演电影《三言二拍》。

雷鸣不希望她接太多的戏,周迅还是毅然去了,当她三个月后回到北京,雷鸣提出分手,周迅哭得很伤心,回杭州了。

从浙江艺术学校毕业后,周迅被分配到省邮电艺术团,月工资70块,闲暇时就去杭州最大的夜总会“不夜城”走穴,唱歌伴舞。

刚从解放军八一划船队转业的胡东也在这里驻唱,两人成了好友,18岁的周迅,一口一个“东东哥”,一起彻夜搓麻。

不过,周迅却爱上了一个唱英文歌的驻唱歌手,窦鹏,名声不响,但他的堂哥吓死人,叫窦唯,是内地最火的摇滚歌手,王靖雯为了追他,从香港跑回内地,一起住大杂院,甘愿去胡同口公厕倒马桶。王靖雯后来改回名字叫王菲。

追随窦鹏,周迅又去了北京,她对这个选择不后悔,小时候家里的教育就是,付出和收获是平等的,只要守法,其它随便。

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北漂”,说不辛苦,其实那段日子很苦,又得去饭店驻唱,要化浓妆,穿正装,都是质量不好的晚礼服,常遭客人起哄。

别看周迅嗓子粗,但唱歌好听,唱的最多的是王菲和莫文蔚的歌,代表作是梅艳芳的《亲密爱人》。

当时她和李慧珍都在“大富豪”唱歌,李慧珍唱一晚是50块,周迅一晚唱三首就150块。

她每晚要赶好几个场,就这么认识了满文军、戴军、刘婕、黄觉等人,后来胡东也来北京了。但周迅跟黄觉的友谊持续至今,与胡东却散了。

经共同的友人提醒,胡东才想起来,当大家都籍籍无名时,他拿过一个全国男模大赛的名次,出国比赛,回来后就嘚瑟了,跟周迅说,“小迅,你要加油啊,你看哥哥现在都??”

很多年后,胡东还托记者给周迅带话:“你帮我告诉她,东东哥做得不好,请多担待。”

不过,胡东可能想多了,因为1993年到1998年,周迅正沉浸在和窦鹏的爱河里。

其中,1994年和1995年,出演了谢衍导演的两部电影《女儿红》及《花桥荣记》,但不温不火,还得继续驻唱。

戴军说,那时大家都唱《真心英雄》,不过没有多少观众,经常是台上七八个人,台下只有两个人,可突然有一晚,来了二十多个人,听周迅唱完后,就把她带走了,后来才知道是陈凯歌找周迅拍电影。

那部电影就是《风月》,周迅演一个小舞女。

她在剧组泡了大半年,认真听陈凯歌给巩俐和张国荣讲戏,然后蹲在监视器后琢磨,收获很大,就跟上了一回电影学院似的。

她第一次拿到大笔片酬,花两千多给自己买了个旅行箱,“皇冠牌的,还有个相扑运动员站在上面,多结实啊!”

她带着这个装满东西比她还重的箱子拍了很多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见了。

不见了的还有“最深刻的恋情”。

1998年,她与窦鹏分手。

交往到第4年想买房子,我们的经济能力不允许。我硬着头皮打电话给所有认识的导演,只想找一份工作。房子装修好了,温馨舒适。

我开开心心回家,没想到他说想一个人住。我当场愣住了问:“我哪里做错了?”他说因他太宠我了,让他没有办法工作。

恋爱期间,周迅和窦鹏没有合作,到了快分手时,她唱着窦鹏写的《恍惚的眼前》,出演了第六代导演娄烨的《苏州河》,并爱上贾宏声。

《苏州河》,周迅与贾宏声因戏生情

7年后,周迅接了一部电影《如果·爱》。那是1995年的北京,一对清贫却心怀热念向上爬的年轻人,像极了当年的她和窦鹏。

周迅说:“我不后悔,倒觉得有点可惜。要是没分手,搞不好连孩子都有了!”

她的情史不单纯

但是她的爱情单纯

1998年,是中国影视的分水岭。港台娱乐业的黄金年代正处末梢,内地娱乐业将迎来资本驱动的躁动期。

《还珠格格》收视率破纪录,琼瑶的清宫言情剧所向披靡,赵薇红得发紫,开始膨胀,范冰冰只能站在她的身后;

章子怡成了新一代“谋女郎”,出演《我的父亲母亲》,拿到百花奖影后,即将参演《卧虎藏龙》,扬名奥斯卡;

徐静蕾跟王朔谈笑风生,是文艺圈大佬们的心头肉,与李亚鹏合作的《将爱》是内地青春偶像剧的鼻祖;

李冰冰大器晚成,演了几部不咸不淡的电影。

周迅拿到了生平第一个影后。

《苏州河》入围巴黎国际电影节,她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去领奖时,就带了牛仔裤和几件T恤。

颁奖前夜,在翻译的提醒下,她才意识到必须穿裙子,最后在巴黎街头小店买了一条仕女图的红色连衣裙,上台的时候,双脚不停发抖。

《苏州河》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周迅要爆红,还需等待。

贾宏声,中央戏剧学院毕业,1980年代最红的小生,周迅和他谈恋爱后,曾一度住在贾宏声给父母买的亚运村附近的房子里。

贾宏声去《大明宫词》剧组试戏,带周迅一起去,周迅穿的流里流气,但导演李少红一眼就看中了她,成了“小太平”。

十多年后,娱记称《如懿传》是周迅的第一部宫廷戏,不准确,《大明宫词》才是。内地观众第一次见识到她的演技,当她摘掉“昆仑奴”的面具,眼泪划过脸庞,无比动人。

其实周迅演这时都26岁了,就是没觉出违和

2000年,拍完《大明宫词》,满大街报摊都是周迅的头像,她才意识到,演员可能会成为职业,“我当演员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她对助理说:“如果我膨胀了,你一定要提醒我啊!”

周迅与章子怡、赵薇、徐静蕾被媒体并称为“四小花旦”。后来又加上范冰冰、李冰冰,被称为“四旦双冰”。

她接下来拍了《人间四月天》、《像雾像雨又像风》、《橘子红了》等电视剧。

《人间四月天》及《橘子红了》都是与黄磊合作,黄磊经常逗她笑,她怕长眼袋,就摁着眼睛笑,“那水灵。”

黄磊喜欢在片场看书,周迅很崇拜,常找他聊天。黄磊说,在明星云集的活动现场,周迅总是明星当中王冠上的最璀璨的一颗小珠子。

“她一看见我,就喊磊哥磊哥,跑到我这边,有时坐我腿上,有时坐沙发座儿上,坐我旁边。”

1999年,高晓松找到周迅的经纪人,说,钱只有您要的十分之一,但我只要她35天。35天就是夏天到秋天,一片树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时间。不做什么,这35天也会过去。

就这样,周迅出演了电影《那时花开》,还有朴树和夏雨。

周迅让高晓松讲戏,他说没什么好讲的,机器开着,你觉得能看镜头的时候,看一眼。周迅问镜头是什么,高晓松说,是岁月。周迅说,我懂了。

有一幕,周迅帮夏雨写信,夏雨口述。最后,夏雨说一句双关语:“我爱你”。周迅一边写,一边在嘴上说,我——爱——你。说完抬眼,看着镜头,一眨不眨。

多年以后,高晓松回忆说,“当时真的,我在监视器上看这个,那一眼真是直接看到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不骗你,那一刻我都爱上她了。”

可惜,周迅爱上的是朴树。贾宏声看到电视上朴树穿着他送给周迅的衣服,两人分手。

周迅与朴树的这段情持续不久,都太情绪化了,不过现在还是好友,见面一起喝茶。

走不出这段情的反倒是高晓松。大约20年后,《如懿传》播出,周迅被刷屏,高晓松发了一条微博:

回京三天,花了一整晚去朴树租住处陪他。我几乎没说话,听他聊了一晚。此生多寒凉,此身渡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

如今我们都老了,平凡得如同路边的树木。虽然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

偶有风过,思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每个人都会被原谅。

“矮大紧”是个念旧的人,小心脏被这一对旧鸳鸯啄得不轻

与朴树分手后,周迅被传与喜爱摇滚的男模宋宁相恋,但很快这段“姐弟恋”就变成了过去式。

2001年,周迅与李亚鹏在拍摄《射雕英雄传》期间互生情愫,没甜多久,瞿颖杀到剧组,李亚鹏说瞿颖眼神吓人,但李亚鹏为爱义无反顾,果断与瞿颖分手。

等《射雕英雄传》播出时,李亚鹏情迷王菲,做了窦靖童的后爸。

周迅情绪失落,变得很自闭,几乎不说话,持续了两年左右。个别媒体对她有了恶意,她很不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人生很失望。

后来,对这段感情,她用“劫难”来形容。

2003年,经刘若英介绍,她认识了造型师李大齐,高兴对外宣布,这就是要嫁的男人。李大齐不仅提升了她的衣品,更重要的是,帮她“沉下来”。

周迅30岁时,有人告诉她,东方女性不会变得成熟,不会变得艳丽,只会直接变老。她当然明白,30岁对女演员来说,非常敏感,她躲避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一天,在镜头里看自己的脸,皮肤不像十七八岁的时候了,眼睛也不像了。

她上节目,主持人放《大明宫词》的片段,发现周迅在流泪。她说:“那时候,我好年轻啊。”

但是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我想,好吧,我30岁了!一直天真很可怕。我好高兴我开始变老了,希望能得到相应的智慧,希望能拥有相应的力量。

张曼玉在30岁时说想息影几年,“之前,唯一的事情是琢磨如何把戏拍好,片场说一声‘口渴’,立刻几十个杯子递到眼前;进银行取款也不知道怎么排队,完全不会过‘日子’。”

周迅有同样的感觉。过完30岁,接拍《如果·爱》,连夺金像、金马、金紫荆三个影后。

往后好几年都没接戏,直到曹和平导演的《李米的猜想》,诸多影迷认为那是她最好的一部电影。

拍《李米的猜想》时,周迅一直在逼自己,一场重头戏下来,生理上都会承受不了,完全站不起来,但她需要那种巨大爆发力和撕裂感,非常疯狂。

《李米的猜想》结尾那段独白真是经典

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代表你在这个世界上待了多少天。演好角色,和年龄无关,只和成长的领悟有关。

领悟的还有感情。2009年,周迅与李大齐正式分手。媒体送她四个大字:“爱憎分明”。杨澜调侃她:“屡败屡战。”她反驳:“爱情只有过程,没有胜败。”

后有传言,“京城四少”之一王烁在追周迅,无疾而终。2014年,媒体曝光周迅与高圣远的恋情,两个月后闪婚。

《奇葩说》有一期,柏邦妮提到采访周迅时,她曾说的一段话:“我所有能做的努力我都做了,我所有能改变的我都改变了,我对得起自己的爱情。”

她的情史不单纯,但是她的爱情单纯。

时代不退

周迅亦不退

“四旦双冰”的感情史都不单纯,但每次恋爱都大大方方公之于众的唯有周迅,就像《夜宴》里她演的青女:“既使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他,我不会,爱情不会。”

章子怡走向国际后,“沙滩门”及“泼墨门”让她颜面扫地,借《一代宗师》回归,与汪峰结婚,闹剧不断;

赵薇不做影后,想做股神,只是股市投机水准比演技更拙劣;

徐静蕾离开了油腻男们,与年纪相当的男人谈恋爱、写书、做导演;

范冰冰终于从“丫鬟”翻身变“范爷”,满门心思都想赚更多钱;

李冰冰则是好久不见。

谁是“四旦双冰”接班人?(图自网络)

只剩周迅一人还奋战。在她看来,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两者的差别只是工作人员多少的问题”。

36 岁之前,她已拿遍华语电影大奖的影后奖:香港金像奖、亚洲电影大奖、台湾金马奖、金鸡奖、百花奖。

在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她头戴一顶粉红色遮纱帽,引起媒体的炮轰,但她全然不理会,只因为“这样的帽子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摄影师给她拍照,让她努力保持挺胸,她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自嘲:“我挺啊,挺啊……可我就是没大胸啊!”

外界嘲笑她的沙哑嗓,其实她的唱态也不雅,喜欢蹲着唱歌,在录音棚录歌时,助手要搬个凳子放到话筒前,她像蛤蟆一样,抬着头蹲在那里冲着话筒唱,去钱柜也一样蹲在沙发上。

她更不把年龄当秘密。在金鸡百花的领奖台上,她坦坦荡荡说:“我步入影坛18 年了。明天就是我36岁的生日了。”台下,掌声一片。

就是这么一个对音容年纪毫不在意的“大满贯”影后却被摁在“看脸”的恶俗框架里遭受群嘲。

《如懿传》开播后,起初都在议论周迅的脸蛋和原声。

社会如此分裂。一方面,批判男权盛行,不给中年女演员出路;另一方面,又对不妥协的中年女演员予以无情打击。

可悲的是,急先锋就是女人们自己。

不过播出一周后,周迅开挂的演技愣是把该剧的评分稳步拉升。没人比她更适合这部戏,她的经历与如懿有重叠,炽热、果敢与决绝。

李少红说:“她(周迅)是靠演戏和恋爱去认识世界的,这样的演员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比较丰富,她是用自己的身体和人、世界肉搏。”

用自己的身体和人、世界肉搏,这像极了如懿。

《清史稿》中关于如懿的文字只有短短120字。乾隆登基后,封她为娴妃,“娴”意为“泰然的”、“恬静的”。

在册封文书里,乾隆说“尔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早着令仪。每恪恭而奉职勤修内则。恒谦顺以居心。”

富察皇后去世后,如懿成为继后,即为那拉皇后。乾隆三十年,南巡,皇太后、皇后随行。

二月初十,那拉皇后生日,乾隆为她庆生。二月十八,巡至杭州,突发异状,早膳时还露面的那拉皇后,晚膳时不见了。

额驸福隆安(傅恒的儿子)收到谕旨,将那拉皇后紧急送回宫中。两个月后,乾隆返京,施加惩罚:削减份例、收缴皇后的册宝夹纸、侍奉的宫女只剩两位。

第二年七月,那拉皇后去世。乾隆寡情地安排了她的后事,“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贵妃丧仪,交内务府办理。”并指如此处理“已属朕格外优恩。”

没人知道在杭州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乾隆如此愤怒,《清史稿》就数十字:“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那拉皇后为何断发,目前存留的宫廷档案中,只有皇后的侄子讷苏肯,在接到上谕密信时,曾被告知皇后“自行翦发、意欲出家”。

故而,乾隆朝后宫戏,那拉皇后的断发最神秘,最精彩,也最考验编剧和演员。

《延禧攻略》已经播毕,佘诗曼的表演确实能把人看哭:她含泪、绝望、无助、继而歇斯底里,哭喊出对乾隆的怨恨,倒地后拉开发髻,剪了头发,行为疯狂。

据《如懿传》片花,周迅是另样演绎:

她背对乾隆,将头发高高扬起,凌乱在空中,诉说曾经的过往,然后转身,直视乾隆,将剪掉的一绺头发,捻在指尖,随手一丢。

截图来源于《如懿传》

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周迅的念白,她的台词功力绝对炸裂。

电影《风声》的结尾,周迅饰演的顾晓梦有几句旁白: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

编剧史航说,这段台词他在影院就背下来了。

读史料常见到这样雅驯从容的词句,但影视剧中往往措辞平庸,自说自话,写着民国事,用着不尴不尬的新中国腔。

而这回,被周迅的声音带着,穿越回去,看到了岁月。

岁月,能带走妆容,带不走沉淀。

周迅的老家衢州有座烂柯山,远近闻名,源于“烂柯人”的典故:

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

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洞中一日,世上百载。娱乐圈红尘滚滚,眨眨眼就仿若换了人间。

年过四十的周迅如今就像那“烂柯人”,“娱乐圈开始变得很奇怪,或者是开始变得有一点……但是你也改变不了。就像一个时代,它一直在往前进,它不可能往后退。”

时代不退,周迅亦不退。

她能代表中年女演员突出一条路吗?若能,《如懿传》则成。《如懿传》若成,自后中国也有了伊莎贝尔·于佩尔。

参考文献:

1.《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黄金年代》等栏目关于周迅的访谈

2.《VOGUE》、《嘉人》、《时尚芭莎》、《伊周》等杂志关于周迅的访谈

3.《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魏玲等,《人物》杂志

4.《郝友:我的表妹周迅是个艺术的小精灵》,网易

5. 豆瓣周迅小组

你怎么看待周迅?

本文作者猛哥,前南方报业记者,现互联网从业者。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猛的号”(mg221x)。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和影视截图。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7,投资赚不了钱因为你有这20种财富心理学谬误

编者按:为什么一位当了一辈子秘书的女士最后能捐出700万美元的财产?为什么一位受过顶级教育的金融高管却宣告破产?因为管理财富的关键未必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行动。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一种行为。而行动这个东西很难传授,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坏的投资决策导致坏的行为。前The Motley Fool 屿《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Morgan Housel总结了20种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如果你能避免这些财富心理学谬误的话,投资收益一定会大为改善。

我来告诉你2位投资者的故事,两人并不相识,但是他们走过的道路却发生了有趣的交集。

Grace Groner 12岁就成了孤儿。她一直都没有结婚。从来没有过孩子。她也从未开过车。大部分时间内她都是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单居室的屋内,她一辈子就干过一种工作:秘书。据大家所说,她是一位可爱的女士。但她过的是一种简朴而平静的生活。这使得她在2010年以百岁的年纪逝世后捐献出来的700万美元更加令人困惑。认得她的人问:Grace去哪儿弄那么多的钱呢?

其实这里并没有秘密。她没财产可继承。Grace只是从微薄的薪水里省出了一点钱投入到股市,然后撒手不管享受了80年的复利。

Grace过世几周之后,一则不相关的投资故事又成为了焦点。

美林证券拉美分部前副主席Richard Fuscone宣布个人破产以避免丧失自己的2个家的抵押品赎回权,其中一个家的面积接近20000平方英尺,每月的房贷达66000美元。Fuscone是Grace Groner的反面。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接受教育的他后来在投资界太成功了,以至于40岁左右他就宣布退休以“追求个人兴趣和慈善公益事业”。但是高额借贷与流动性投资毁了他。Grace Groner将真正的财富捐赠给慈善的同一年,Richard站在一份破产判决面前宣布:“我已经被金融危机压垮……唯一的流动性来源是我妻子能够卖掉的任何私人家具。”

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告诉你要像Grace一样,避免成为Richard。其真正目的是想指出在其他领域发生这样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要不你想想看,还有哪个领域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没有相关经验、没有资源、没有关系的人的表现还能大大超过一个受到过最好教育、经验最丰富、拥有最好资源和最好的关系的人?永远都不会有Grace Groner做心脏病手术要好过一位接受过哈佛医学院培训的心脏病专家这样的故事发生。或者开发出比苹果工程师的还要快的芯片。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投资这个领域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这是因为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研究人们如何对待财富。而行为是很难传授的,哪怕是真正聪明的人也很难领会。你没法将行为概括成公式去记忆或者电子表格模式去追随。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人很容易受否认其存在的影响,尤其是在描述自己时。

Grace和Richard证明了管理财富未必就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行为。但是金融通常不是这么教你或者讨论的。金融业讨论做什么讨论得太多了,但是关于当你想做的时候脑子里怎么想的讨论就很不够。

本文描述了我经常看到的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

1、成功是挣得的,失败是应得的之谬误:低估运气和风险所扮演角色的倾向,未能认识到运气和风险是同一个硬币的不同面。

我喜欢问人一个问题,“关于投资我们不懂的东西你想了解些什么?”

这不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问这个的人太少了。但这会迫使你问到的任何人去思考什么是他们本能上认为是真的但并不会费太多时间去回答因为它很琐细。

几年前我想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运气在成功结果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喜欢这个回答,因为没人会认为在财务成功中运气没有扮演一丝的角色。但既然运气很难量化,而且指出大家的成功靠运气是很无礼的,所以默认的态度往往是不把运气当做一个因素。如果我说“假设全世界有10亿名投资者。你是否会认为其中有100人成为亿万富翁纯属机缘巧合运气所致?”你会回答,“当然。”但然后如果我再让你列举出这些投资者,你可能就会退缩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失败也是一样。失败的企业是因为不够努力吗?坏的投资是因为考虑得不够彻底吗?任性的职业生涯是懒惰的产物乎?

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当然。但多大程度?很难知道。当很难知道时我们默认就会走极端,把失败看作主要是错误使然。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的生活是其自身经历以及遇见过的人的折射,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靠运气、以外和机遇推动的。大胆与鲁莽的区别没你想象那么大,如果不相信运气的话你就无法相信风险,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有时候其对结果的影响要比光靠努力还要大。

儿子出生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有的人出生在鼓励教育的家庭;有的则出生在反对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经济富裕鼓励创业的国家;有的不幸出生在被战争和贫穷困扰的地方。我希望你能成功,我希望你能赢得成功。但是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努力工作,也不是所有的贫穷是懒惰所致。在判断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

2、成本规避综合征:未能识别某种情况的真正成本,太过强调财务成本而忽视了赢得回报必须付出的情感代价。

比方说你想要一辆新车。其售价是30000美元。你有几个选择:1)付30000美元。2)用不到30000美元买一辆二手的。3)偷一辆。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避免选第三种,因为偷车的后果要比好处严重。这很明显。

但假设你想在未来50年挣得10%的年化收益率。这种回报是免费得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什么这个世界要免费给你一个这么好的东西?比如汽车,你得付出一些代价。

这种情况下这个代价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就像汽车一样,你有一些选项:你可以买下来,接受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你可以找不确定性不那么大但是回报也低一点的资产,也就是相当于一辆二手车。或者你还可以尝试相当于侠盗猎车手的行为:拿到回报同时避免随着而来的波动性。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选择第三种。就像偷车贼一样——尽管这是善意的、不违法的——他们想出了些花招和策略来拿到回报又避免付出代价。交易。轮动。对冲。套利。杠杆。

但财神可不是很青睐那些既想要回报又不想付出的人。一些偷车贼能够侥幸成功。但更多的人会被当场逮住。金钱也是一样。

这在汽车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但这投资上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投资的真正成本,很少是财务费用这样容易看见和衡量的东西,而是情感代价和市场要求的现货价这样相当有效率的东西。1995到2016年间Monster Beverage的股价涨了211000%。但在此期间其股价曾经先后5次下挫超过1半。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巴菲特赚了900亿美元。但这是靠70年如一日每天阅读SEC行情走势12小时而取得的,其代价往往是疏忽了他的家庭。这也是一项隐性成本。

每一笔金钱回报都要付出你所能看到和计算的财务费用以外的代价。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Scott Adams曾经写过:“我听到过的最好建议之一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取得成功,请先想清楚代价,然后付出代价。这听起来似乎很明显不足道,但如果展开想想的话,就会明白它的威力巨大。”非常精彩的财富建议。

3、车里的有钱人悖论

如果你看到有人开一辆好车,你很少会这么想,“哇,这个家伙开的那辆车很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有这辆车大家一定会认为我很酷。”不管这是不是下意识的,这就是大家的想法。

财富的悖论是人们往往想向别人发出自己应该被喜欢或景仰的信号。但现实中那些别人会忽视对你的敬仰,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财富是令人钦佩的,而是因为他们主要想利用你的财富作为自己想要被人喜欢和敬仰的标杆罢了。

这个东西并不微妙。在每一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人群中都很普遍。把停机坪上的私人飞机出租10分钟给人进去拍个自拍放到Instagram上面的生意正变得越来越火。拍这些自拍的人以为自己一定会受宠而没有意识到除了提供一辆供拍摄的飞机外自己大概不会在意实际拥有这架飞机的是谁。(编者注:既然你都不在意东西的主人了,别人又怎么会在意呢?)

当然,这里想说的不是要放弃对财富的追求。或者甚至对豪车的追求——这两个我都喜欢。而是要认识到大家通常都渴望受人尊重,而谦逊、仁慈、睿智以及有同理心往往比能快的车赢得更多的尊重。(编者注:内在的胜过外在的)

4、一种会令预测你的未来愿望和行动变得困难的因时制宜的倾向,导致无法获得来自于当前决定的长期复利回报。

每位5岁的男孩都想长大的时候能开一辆拖拉机。然后你长大了意识到开拖拉机也许不是最好的职业。于是作为一个青少年你梦想能成为一名律师。然后你意识到律师工作太辛苦很少有机会跟家人在一起。于是接着你想成为家庭主妇/家庭煮夫。然后到了70岁你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存点钱好退休。

世事多变。当你对未来想要什么的看法如此易变时是很难做出长期决定的。

这就又回到了复利的第一原则:不到必要的时候,别去打断它。可是当你的人生华改变时怎么才不会打断一项理财计划——职业、投资、开支、预算或者随便呢?很难的。大家喜欢Grace Groner和巴菲特变得如此成功的原因部分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让复利疯涨。但我们很多人一生当中改变太大了以至于并不像几十年都做同一件事。或者任何接近的事。所以我们就不要讨论80年的时间周期了,我们的财富可能会经历4个不同的20年周期。这种情况下复利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出色。

这个并没有解决方案。但我学到的一件事情也许有帮助,那就是回归平衡,给错误留出空间。当你如此容易受到变化影响时,在一个目标、一条路径、一种结果上面吊死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5、锚定自己的历史偏见:你的个人经历构成的也许只是这个世界发生的0.00000001%,但也许却占到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看法的80%。

如果你是在1970年出生那么当你到了青少年及20多岁——正值学习有关如何投资以及经济机制的基础知识容易受到影响的青葱岁月之时,股市扣除通胀之后就已经涨了10倍。如果你出生在1950年,那同样的市场到了你20几岁时还是一样的:

这个观点有很多解读方式。在密歇根州Flint长大的人对于制造业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会跟在华盛顿特区长大的人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大萧条或者1940年劫后的欧洲期间成年的人,他们的信念、目标以及看重的东西一定是阅读本文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所无法看透的。

大萧条吓坏了一代人,大萧条影响到了这帮人的余生。至少是大多数人。1959年约翰·肯尼迪被记者问到对大萧条的记忆,他回答道:

我对大萧条没有第一手的知识。我的家庭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还越来越值钱。我们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佣人,我们旅游更多了。我看到的跟大萧条有直接关联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我父亲多雇了一些园丁,这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一份工作好让他们有口饭吃。真的,在我到哈佛读到相关资料之前我对大萧条都一无所知。

既然再多的研究或者开放的心态都无法真正重现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威力,大家在生活中就会以完全不同的观点去看待经济的运作方式,看待它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保护别人,以及哪些应该重视哪些不应该重视。

问题是对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理智。如果你早上醒来就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的话是很难乐观的,因为大家喜欢可预测的感觉以及明确额度叙述。所以他们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建立他们所认为的世界应该的运作方式的模型——尤其是对于运气、风险、努力和价值这样的东西的模型。

这是有问题的。当每个人都体验过世界的一点东西但却利用那些经历去解释预计会发生的一切时,很多人最终就会变得失望、困惑,或者对他人的决定感到目瞪口呆。

一群经济学家曾经分析过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投资习惯并得出结论:“当前的(投资)理念取决于过去的领悟。”

在跟别人争辩投资观点的时候,或者当你对他们存钱或者乱花钱,在特定情况下恐惧或者贪婪感到困惑时,或者任何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财富的时候,记住这句话。事情会变得更有意义。

6、历史学家是先知的谬误:没看到历史是研究意外和变化的,却用它来作为未来指南的讽刺性。在一个创新和改变是发展之命脉的领域过于信赖拿过去的数据作为未来情况的信号。

地质学家可以看着10一年的历史数据然后建立起地球如何行为的模型。气象学家也可以。还有医生也是——2018年肾脏的机制跟1018年的还是一模一样的。

过去为未来指明了具体方向的想法挺诱人的。它倡导的是未来之路由数据铺就这样一种想法。历史学家——或者分析过去作为指明未来的一种手段的任何人——是很多领域当中最重要的人士之一。

但我不认为金融是其中一个领域。至少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经济的基石是事因时而变,因为无形之手痛恨一切无限期地保持太好或太糟的状态。Bill Bonner曾经这么描述市场先生的运作机制:“他穿上了一件‘资本主义在起作用’的T恤,但手里还拿着一把大锤。”很少有东西会很长时间内维持不变,这使得历史学家的作用要比先知小很多。

考虑几件大的事情。

401(K)(退休金账户)已有39年的历史——这已经老得足以竞选总统了。Roth IRA(罗斯个人退休金账户)年份还不够久,还不能喝。所以今天有关美国人如何为退休做好打算的个人理财建议和分析与仅一代人之前还行得通的那个并不能直接可比。世道不一样了。

风投产业25年前几乎还不存在。现在有些基金的规模已经比一代之前的整个行业都要高。Phil Knight曾经写过他创办耐克后那段早期日子的情形:“那时候还没有风投这样的东西。一位有抱负的年轻创业者可以依靠的地方很少,而且仅有的那些还是由厌恶风险毫无想象力的看门人,换句话说,银行家守着。”所以说我们对资助创业者、投资周期、失败率的认知都是没有深厚的历史可以借鉴的东西。世道变了。

或者再看看公开市场。标普500在1976年以前都没有把金融股纳入进去;但现在金融已经占到了该指数的16%。50年前技术股几乎还不存在。今天,它们赢超过了指数的1/5。会计规则也随着时间转移也发生了改变。披露政策、审计、市场流动性等也是。世道变了。

跟金钱有关的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大家讲给自己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喜好。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文化和世代更迭而改变。而且会不断变化。

在金钱方面我们对自己玩的这种心理花招是对那些已经到过那里、做过那些事情的人的过度崇拜。经历过特定事件未必就代表你有资格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实际上很少会这样,因为经历会导致过度自信而不是预言的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在思考财富的时候我们应该无视历史。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微妙之处:历史挖得越深入,你的概括就应该越普遍。像人与贪婪和恐惧的关系,在压力下如何行事,以及对激励如何响应之类的一般事物,这些往往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太大改变的。研究一下金钱史对这类东西是有用的。但是特定趋势,特定交易、特定板块,以及特定的因果关系永远都是演进过程的一个展示。

7、在乐观主义是最合理态度的世界里受到悲观主义的诱惑

历史学家Deirdre McCloskey说:“出于我从来都不能理解的理由,大家都喜欢听世界要完蛋了。”

这并不出奇。John Stuart Mill曾经在1840年代写道:“我观察到被一大群人尊崇为圣人的,不是那些在别人绝望时充满希望的人,而是那些在别人充满希望时感到绝望的人。”

这部分是出于自然选择。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将威胁看成比机会更紧迫。巴菲特说过,“要想成功,你必须先活下来。”

但对金钱悲观的诱惑程度不一样。假设说准备有一场衰退要到来,有人就会把消息转发给你。假如我们准备要有一场大衰退,报纸会生怕你不知道。如果我们接近下一场大萧条的话你会在电视上看到。但是如果说好日子快要来到,或者市场还有运作空间,或者公司潜力巨大的话,评论员和旁观者之流的共同反应是你要么是推销的,要么就是很滑稽地漠视了风险。

这里有几点要说的。

一是金钱无所不在,所以发生了什么坏事情的话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的,尽管影响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对的,比方说天气的影响。佛罗里达肆虐的飓风对92%的美国人都没有直接的风险。但一场经济衰退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包括你在内,所以要注意。像股市一样特殊的东西也一样:超过半数的家庭都直接拥有股票。

另一点是悲观主义需要行动——走开!出去!快跑!卖掉!躲起来!乐观主义基本上就是让你按照目前的路线享受旅程就行了。所以其紧迫性没那么高。

第三点是金融业赚了很多钱,所以会吸引无数的骗子、贩子以及扭曲事实者许下空口承诺——尽管有监管。只要赏金足够大,哪怕是诚信守法的金融工作者也会把垃圾产品说成是对自己的客户有好处。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被金融业糊弄过,以至于即便是对乐观的理性宣传也会被“如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可能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论调所笼罩。

顺便说一句,大多数对乐观主义的宣传都是理性的。当然不是全部。但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乐观主义。真的乐观主义并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那是自满。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认为好结果慢慢会青睐你,哪怕在这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想到大多数人每天早上醒来都想着要把事情做得好点效率高点而不是想要制造麻烦,这就是乐观主义的基础。这并不复杂。当然也不是铁定如此。这只是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预测。统计学家Hans Rosling换了种说法:“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是非常严肃的可能主义者。”

8、对于指数式增长因为受到线性的直觉思维倾向的推动而低估了复利的威力。

1950年代IBM制造出了3.5MB的硬盘。到了1960年代已经可以做到好几十MB。到了1970年代,IBM的温彻斯特硬盘驱动器容量已经达到70MB。然后硬盘开始指数性地存储容量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小变得越来越小。1990年代早期典型的PC大概是200—500MB的容量。

然后……砰!东西爆炸了。

1999 – 苹果的iMac推出了6GB的硬盘。

2003 – 120GB登陆Power Mac。

2006 – 250GB出现在新的iMac上。

2011 – 有了第一块4TB的硬盘。

2017 – 60TB的硬盘。

一起在看一下。从1950到1990我们一共增加了296MB。从990到今天我们增加了6000万MB。

复利的关键从来都是大。复利一直都很大——无论你研究过多少次——大到你的脑子无法理解的地步。2004年比尔·盖茨指责新的Gmail说为什么会有人需要1个GB的存储。科技作者Steven Levy写道,“尽管他了解先进技术,但是心态却仍然停留在在存储的旧范式上。”(编者注:盖茨认为邮箱搞这么大是个浪费)对于事物的变化速度之快你永远都不会习惯的。

我曾经听过很多人说自己第一次看到一张复利表——或者如果你从20多岁、30多岁时开始存钱到退休时你的钱会多了多少的故事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未必。那可能会令他们感到惊讶,因为结果从直觉上来说似乎是错的。线性思维要比指数性思维直观得多。Michael Batnick曾经解释过这一点。如果我让你心算一下8+8+8+8+8+8+8+8+8的结果,你在几秒钟之内就能算出来(72)。如果我让你计算8x8x8x8x8x8x8x8x8,你的脑子会爆炸(134217728)。

这里的危险是当复利不那么直观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潜力而聚焦于通过其他手段去解决问题。这不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复利的潜能。

研究巴菲特如何创造财富的书超过了2000本。但没有一本的名字叫做《这个家伙整整3/4世纪都在不断地投资》。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他绝大部分成功的关键;其实你脑子里很难算清楚他的收获因为这东西不直观。有讨论经济周期、交易策略以及押注哪些板块的书。但是威力最强最重要的书应该叫做《闭上你的鸟嘴然后耐心等待》。这本书就一页,里面是一张长期的经济增长表。物理学家Albert Bartlett一语中的:“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我们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复利的反直觉要为绝大多数的令人失望的交易、糟糕的策略以及成功的投资尝试负责。好的投资未必是要赚到最高的回报,因为最高的回报往往是一次性的,在终结时会磨灭了你的信心。好的投资是赚到相当好的回报让你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下去。这个时候复利就会疯狂起来。

9、在一个需要逆向思考才能取得高于平均结果的领域却迷恋于社会认同。

在奥马哈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吸引了40000人,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是逆向投资者。大家凌晨4点就起来跟着成千上万的其他人一起排队然后相互告诉对方自己的终身承诺是不要随大流。很少人能看到这里面的讽刺性。

一切值钱的东西都会有高风险。高风险就可能会做错亏钱。损失金钱会让人不理智。而渴望避免做错的最佳做法是让自己处在一堆同意你的人周围。社会认同很强大。别人同意你就像是你是正确的证据而不需要用事实去证明。哪怕是下意识的,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有漏洞和缺陷。而群体和社会认同帮助填补了那些漏洞,减少了你对自己可能会错的怀疑。

在跟金钱打交道时把大众视为正确性的证据的问题在于机会几乎永远都是跟流行性背道而驰的。真正推动丰厚回报的是估值倍数的增长,而估值倍数增长要依靠一项投资在将来变得越来越流行——而这个东西总是锚定与当前的流行度的。

问题是:大多数逆向投资的尝试只是非理性的犬儒主义的伪装——而犬儒主义是可以流行起来吸引大众的。真正的逆向投资主义是当你的看法令人感到非常地不舒服和蔑视以至于你都要再三想象是不是对的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然会有那种情况出现。按照定义,大多数人无法成为逆向投资者。从统计上来说,敞开怀抱拥护这一理念你就能成为其中之一了。

10、在一个不受明确规则而受松散不可预测趋势统治的领域却诉诸于学术

Harry Markowitz(哈里?马科维茨)因为建立了告诉你股票债券应该如何组合要取决于你理想的风险等级的公式而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鉴于此,几年前华尔街日报问他是如何投资自己的钱的。他回答道:

如果股市大涨而我没有进去——或者如果股市大跌我没有出来的话,我会将我的饮恨程度可视化。我的意图是让将来的后悔最小化。所以我把债券和股票投资五五开。

有很多东西金融学术在技术上是对的但却无法说清楚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行为的。许多金融学术工作都很有用,也推动了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主要目的往往是智力激励以及给其他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么说我不是责备他们或者看轻他们。而是想告诉大家要认识到其真实面目。

我记得有一项研究表明年轻投资者应该在股市中使用2倍的杠杆,因为,就统计而言,即便你彻底失败了仍有可能随时间转移而获得出色的回报,只要你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投资的话。但没人在现实世界里面会这么做。他们会发誓今生再也不会投资了。在电子表格上管用的东西跟在餐桌上管用的东西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这里的脱节在于学院派往往想要非常精确的规则和公式。但现实世界的人只是把那些东西当作辅助来试图弄清楚一个本质上就回避精确的混乱而令人困惑的世界。你没法通过精确和推理解释清楚随机和情绪。

大家还会被学者的头衔和学位所吸引,因为金融不向医疗这样的领域要证书认可。所以一个博士头衔就会鹤立鸡群。这就给学术界在做出论断和为理念辩解制造了强烈的吸引力——“根据这项哈佛的研究……”或者“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云云,所以……”当别人引用“来自一家知名机构的西装革履的人在CNBC”上说的话时总会很有分量。一个严酷的现实是金融领域往往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赢得诺贝尔奖:而是人性和纠错的空间。

11、金钱的社会效用以财富增长为直接代价;而财富是你看不见的

我过去常把车停到酒店里面。那是在2000年代中期的洛杉矶,那时候钱都跑到房地产去了。我的假设是开法拉利的客户肯定是很有钱的。很多都是。但后来随着我认识了一些人才了解到他们其实没那么成功。至少没有我假设的那么成功。很多人都是成就平平,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车上面。

如果你看到一位开着20万美元豪车的人,关于此人的财富你唯一了解到的数据点是他们的20万美元比买车前没那么值钱了。或者那辆车是租来的,而这真不能代表财富。

我们往往靠看到的东西去判断财富。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银行账号或者业务报表。所以我们靠外在表现来猜测财务成功。汽车。住宅。度假。Instagram上的照片。

但这里是美国,我们所珍爱的一个行业就是帮助大家制造假象直到他们把它变成真的。

其实财富是你看不到的东西。财富是没有购买的车。是没有购买的钻石。是推延的翻新,是放弃的衣服以及拒绝升舱头等舱。财富是在银行里面还没有转化为你看到的东西的那些资产。

但那不是我们对财富的看法,因为你没法将看不到的东西放到上下文中进行研究。

歌星蕾哈娜在过度开支之后几乎破产然后把她的理财顾问给告了。那位顾问回答道:“告诉她如果你把钱花在东西上,你最终就会得到东西而不是金钱真的有必要吗?”

你可以笑。但事实是,是的,大家需要有人告诉这一点。尽管大多数人说自己想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我想花100万美元,”这完全是成为百万富翁的对立面——百万负翁。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财富的一个关键使用是控制你的时间并且为你提供选项。资产负载表上面的金融资产可以提供这个。但其直接代价是用物质上的东西向大家展示你究竟有多少钱。

12、在复利的第一原则是不到必要时候不去打断的领域却有采取行动的倾向

如果你的水池漏水了,你会拿起扳手去修好它。如果你的胳膊断了,你会给它打上石膏。

如果你的理财计划出问题了,你会打算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适用于个人理财、商业理财和投资计划)是你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

水池坏很明显。但是投资计划出问题的解释却是开放性的。也许这只是暂时失宠呢?也许你只是经历了正常的波动呢?也许你这个季度有一堆的一次性开支但是你得储蓄率还是足够的呢?这很难知道。

在很难区分是出问题还是暂时失宠时,默认的倾向是前者,然后马上采取行动。你开始拨弄扳手看看哪里需要修复。这似乎是件需要做的负责任的事情,因为当你生活里几乎所有其他事情都出问题的时候,正确的行动就是去修复。

有些时候理财计划是需要修正的。哦,有没有呢。但也没有说有不受波动性影响的长期理财计划。偶尔的剧变通常是一项标准计划当中的一部分。

当波动性必然存在且是正常的时候,往往却被当做需要修复的东西来看待,打击采取行动最终却终端了一个好计划的执行。“什么也别做”是金融最具威力的话语。但这既让个人难以接受又让专业人士很难收到钱。所以,我们就瞎搞。瞎搞得太多了。

13、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这不仅是在金融上的,也包括心理上和身体上的

本·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安全边际的目的是让预测变得没有必要。”

这句话实在是太睿智了。但是对此最常见的回应,哪怕是下意识地,却是,“谢谢你本。但我很擅长预测。”

在几乎所做的一切涉及金钱的事情时大家都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有两样东西导致了这个:一是认为你对未来的看法是对,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承认反面的不舒服感受的驱使。二是因为没有采取让你对未来的看法成真的行动你因此给自己造成了经济伤害。

但是犯错空间却不受重视还被误解。这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避险,是那些不想猫太大风险或者对自己观点不够自信的人才用的。但是使用得当的话情况恰恰相反。犯错空间让你可以忍耐,而忍耐让你可以坚持得足够久,从而让从可能性很低的结果获益的机率降临到你身上。最大的收益出现得很少,要么是因为不经常发生,要么是因为需要时间去积攒复利。所以部分策略犯错空间足够大可以忍受策略其他部分困难的人相对于犯错时被清盘出局插入更多代币的人要更有优势。

犯错空间还有多方面的含义。资产下降30%的时候你还能活下来吗?从表格上来看也许能——也就是说付账单和保持现金流为正还没有问题。但是在心态上呢?很容易低估一次30%的下降对你心智的影响。在机会最大的那一刻你的信心可能会全无了。你或者你的配偶也许决定是时候实施新计划或者走上新的职业生涯了。我知道几位投资者在亏损之后就因为心力交瘁而退出了。身体也被掏空了。电子表格可以对大衰退的历史频率进行建模。但它没法对回到家看着你的孩子然后想到如果你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时的那种感受进行建模。

14、受到玩的金融游戏不同于你的他人行动影响的倾向

1999年思科的股票涨了3倍。为什么?可能不是因为大家认为这家公司值6000亿美元。Burton Malkiel曾经指出过思科按照这个估值的隐含增长率意味着在20年内其市值就会超过整个美国经济。

其股价上扬是因为短期交易员认为它会一直涨。他们是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他们玩的游戏——“这只股票交易价是60美元,我认为明天之前它会值到65美元。”

但如果1999年时你是长期投资者的话,60美元是唯一可买的价格。那么你周围看看然后对自己说,“哇,可能别人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呢。”然后你还是买下来了。你甚至还自以为自己聪明。但然后交易员突然不玩游戏了,你,还有你的游戏都完蛋了。

你没意识到的是变动边际价格的交易员跟你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如果你从玩的游戏跟你不同的人身上去找线索的话,注定是会被愚弄并且最终亏损的,因为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目标。

关于财富很少有事情比这两件重要:一是理解你的投资期,二是不要被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说服。

这不仅仅是投资。你如何储蓄,如何开支,你的商业策略是什么,你对金钱如何看待,你什么时候退休,你如何看待风险等这些可能都会受到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影响。

个人理财是极其个人化的,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向别人学习的同时意识到他们的目标和行动可能跟对你自己生活利害相关的东西相去甚远。

15、迷恋于金钱娱乐因为金钱是情绪化的,而情绪会受到争吵、极端观点、闪光灯以及对你福祉的威胁之影响。

如果普通美国人的血压升高了3个点,我的猜测是有些报纸会把它放到第16版,没什么变化,一切照旧。但如果股市跌了3个点,好吧,我们会如何反映都不用猜。这条来自2015年:“奥巴马总统听取了对本周一全球市场震荡情况的汇报。”

为什么看起不太重要的金融新闻会压倒客观上更重要的新闻呢?

因为金融具有其他东西——齿颚矫正、园艺、海洋生物学所没有的娱乐性。金钱有竞争、规则、沮丧,有得失、英雄、恶棍、团队和粉丝等等,这些使得它诱人地更接近于体育赛事。但是金钱还有更令人上瘾的地方,因为财富活动就像体育赛事一样你既是粉丝又是运动员,结果会直接地和在情绪上影响到你。

这是很危险的。

我已经发现了,在做出金钱决策不断提醒自己投资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无聊最小化是有帮助的。无聊完全是OK的。无聊是好的。如果你希望把这条框定为策略,提醒自己:机会出在别人不做的地方,而别人往往不碰无聊的东西。

16、对承担风险的乐观主义偏见,或者“俄罗斯轮盘赌在统计上应该有效”综合征:在任何情况下坏处都不可接受时过分迷恋对机遇的偏好

Nassim Taleb说,“你可以是风险爱好者但却完全不能接受毁灭。”

意思是说你必须预先承担风险,但是让你彻底毁灭的风险永远都不值得去冒。玩俄罗斯轮盘赌的时候机率对你有利。但是其潜在的好处永远也抵消不了坏处。

某件事情的概率对你有利——大多数时候房地产价格都会涨,大多数时候每个两周你都会拿到薪水——但是如果一个东西有95%的机率是对的话,则错的机率是5%意味着你几乎肯定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遇到不好的一面。而如果不好的代价是破产的话,则剩下那95%的时间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值得冒险,不管这看起来是多么的有吸引力。

在这里杠杆就是魔鬼。杠杆会把常规风险变成某种可以导致毁灭的东西。其危险在于理性乐观主义大多数时候会掩盖某些时候破产的风险,导致我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风险。过去10年房地产价格跌了30%。一些公司拖欠自己的债务。这就是资本主义——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那些带杠杆的会毁灭两次:他们不仅破产了,而且在每次机会成熟的时候都被剥夺了重返这场游戏的机会。2009年破产的房主没有机会利用2010年廉价的按揭利率。莱曼兄弟再无机会在2009年投资廉价债券。

我自己的钱是杠铃状的。我那一部分的钱冒险,而另一部分就像受惊的乌龟。这并不矛盾,但是财富心理学会让你以为自相矛盾。我只是想要确保自己能够维持得足够久等待风险给我回报。再次地,要想成功,你先得活下来。

这里的关键点是关于财富很少有东西的价值能跟期权一样。那种只要你想就能跟想跟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其ROI是无限的。

17、在一个如果没有跟合适的行为相匹配则技能无关紧要的领域却偏好于技能。

这又把我们撤回到Grace和Richard的例子。投资需求有一个层次论,要想让上一层的有意义首先必须掌握下一层的主题:

投资需求层次论:投资行为—资产分配—费用&交易成本—证券选择—税费

Richard非常擅长金字塔顶部的技能,但是底部的东西没掌握,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了。Grace把底部的技能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顶层的那些几乎都没有必要了。

18、否认你对世界运作机制的看法与世界实际运作机制之间的不一致,这主要是受到了希望形成清晰的因果关系叙述而不顾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东西内在复杂性的驱动。

有人曾经把特朗普说成是“无法分辨发生的事情与他认为应该发生的之间的区别。”抛开政治不谈,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

这个要分成3点:

你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信息。

我无法处理完所有的那些信息。所以你有个过滤器。

你只过滤那些跟你认为世界应有的运作方式匹配的信息。

既然每个人都想用清晰的话语解释自己看到的东西以及世界的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发生的与实际发生的之间的不一致就会被掩盖住了。

举个例子。税收更高应该会拖累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常识性说法。但是税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识别的。所以,如果你坚持税收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法的话,你会说这数据里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你也许是对的!但如果你碰到别人把数据扔到一边来支持自己的说法——比如认为对冲基金取得优异表现否则没人会投资它的话——你认为这属于偏见。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上千个。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哪怕有证据表明不是这样。故事大于统计数据。

要接受一切涉及金钱的东西都是收到不合逻辑的情绪的驱动,其运动件多到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的地步,这是记住历史是研究发生那些大家都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好的开始。对于财富来说尤其是这样。

19、政治信仰推动金融决策,受到经济是政治行为不端的表亲的影响

我曾经出席过一场会议,会上一位知名的投资者的开场白是“你知道奥巴马总统什么时候谈过坚持控枪和圣经的事情吗?这就是我,伙计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他们的鲁莽政策如何影响了经济。”

我不关心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那样的思考方式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的。

但这却相当常见。看看下面这张表,看看2016年发生了什么。GDP增长率、就业率、股市增长情况,还有利率,这些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总统变了:

几年前我发布过一堆不同总统治下的经济表现数字。看到后大家都疯了,因为数据经常跟他们所认为的应该基于的政治理念不吻合。不久之后一位记者问我对一则新闻发表评论,那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民主党主政如何在统计上比共和党会有更加强劲的经济表现。我说你不能做出这种论断因为样本规模太小了。但是他不断地强调这个观点,并且写了一篇文章让读者要么欢呼要么冒汗,取决于他们的理念。

关键不是说政治对经济没有影响。但这话题太敏感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往往令那帮人大吃一惊,这本身也是意识到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未必像你想象那样明确的原因之一。

20、3个月泡沫:把最近的过去外推到不久的将来,然后低估了无论你预测不久的将来会发生什么都会影响到你的将来。

9/11之后那个月的新闻头条很有趣。很少有人会接受攻击是一次性的想法;下一场大规模的****袭击肯定就要来临了。一位防卫分析师在2002年说:“另一场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不可避免,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另一篇头条则说:“一位高级反恐官员说这是‘什么时候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除了预计另一场袭击即将到来以外,这里还要一种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到人的信念。《今日秀》曾经向白领工作者推销过一种降落伞让他们放在桌底下以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从摩天大楼跳下去。

相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会继续发生在心理学上会不断出现。我们喜欢模式也有短时记忆。那种刚刚发生的事情的重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的额外感受是一种衍生物。当你在处理财富方面的东西时这种感受是一种折磨。

每一次金融上的大赚或者巨亏都会紧跟着大众对会有更多的赢或亏的期望。一旦对那些时间的效应会反复出现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痴迷之后,就会跟你的长期目标脱节。例子:2008年的股市跌了40%的预测是还会有另一场连续好几年的大跌。预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很快就会再次发生是一回事,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错误。但是没意识到你的长期投资目标可能仍然不受影响安然无恙,哪怕还会经历一次大跌也如此,则是近期偏差的一个危险的副产品。“市场往往会随着时间而护肤并且再创新高”不是金融危机流行的经验总结;“市场会崩溃而崩溃很恶心”才是,尽管前者实际上发生的机率比后者高得多。

大多数时候,大事件的发生并不会增加其再次发生的机率。而是相反,因为均值回归是金融一条残酷的定律。但是即便当某件事再次发生了,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或者不应该按照你想要以为的方式影响你的行动,因为大多数外推都是短期的,而大多数目标都是长期的。一项旨在经受住变化的稳定策略几乎总是要比试图防范刚刚发生的事情再次发生的策略更出色。

——————

如果说这一切有什么最大公约数的话,那就是谦卑、适应性、长投资期以及对一切流行的涉及财富的东西保持质疑。也可以概括为:准备好逆来顺受。

Jiddu Krishnamurti主持灵修讲座多年。随着年纪变大他变得更加坦率。再一次著名的演讲中,他问听众想不想知道他的秘密。

他悄悄地说,“知道吗,我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对待财富的心理这也许是最好的诀窍了。

文章TAG:鸡酉二手车本人买了一台哈尔滨的二手车本人是鸡西的牌子落在哪好呢二手二手车本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