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种族主义与20世纪初的社会思潮,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什么艺术思潮

种族主义与20世纪初的社会思潮,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什么艺术思潮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1:58:4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由于充斥着用特殊方式并列一起的各种毫不相干的语言片断,如答案选择、目录、大小不等的标题等,巴塞尔姆的小说曾被称为“语言拼贴画”。在他的小说《白雪公主》中,不仅穿插与作品内容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的报纸标题、广告词、流行歌曲,甚至还有征求读者意见的问题表。英国作家克·布·柔斯的《穿过》也是一个大拼盘,其间故事片断、诗歌、图画、手稿复印件等纷然杂陈。

库弗的《保姆》共分108节,每节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叙述单位,因此也明显是用拼贴手法写成的。众所周知,现代派作家也曾广泛使用拼贴手法,但该手法在他们那里是重新组成整体的一种手段。后现代派作家则不同,他们的“拼贴”是将各种碎片原封不动地插入文本之中,让它们彼此之间及与文本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完全保持散乱无序状态,根本构不成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画面。

显然,这种拼贴组合是被用来体现了中心散失,世界支离破碎的现象的。03 在人物塑造上,人物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他们被淡化甚至消解了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传统的典型人物塑造方法被彻底否定了。人物往往被极大地淡化,甚至消解了。他们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而只是文本中一种可以替代的道具,起着把散乱的情节串在一起的作用。

很多后现代作品很少描写人群、社会,而且这里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浑圆饱满,发展变化的,而是粗线条、二维剪纸式的,而且经常还是用漫画手法描画出来的。在这些人物中间没有传统的理性人物,有的只是性格扭曲、畸形,多有思维障碍、意志障碍、心理障碍,性情冷漠、麻木的怪人,甚至还有不少精神病患者。如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的比利·皮尔格姆。

不仅如此,后现代派作品还充斥着性格破碎、自我分裂的非人格化人物。这些人没有自由人格,没有自主的意识、感情,语言不通,思维混乱,猥琐卑贱,奇形怪状,往往是些被环境挤扁了的可怜虫。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并非是“人物”,而只是象征与符号。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曾言:“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因为书里大多数人物都是被巨大力量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

”为了充分表达人物的非人格化特征。很多人物都没有姓名,只用“我”“你”“他”,或干脆用字母来表示,如罗伯一格利耶的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中三位主人公被分别以X、A、M为代号,《嫉妒》中“叙述者”的妻子也被作者称为“阿X”。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为了追求某种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形象。既没有了笛福笔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鲁滨逊式的人物,也没有了海明威书中与命运抗争,在重压下表现出优雅风度的罗伯特·乔丹式的硬汉。

文章TAG:思潮种族主义半叶世纪艺术种族主义与20世纪初的社会思潮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什么艺术思潮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