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系统 > proximity,别再为失友症emo了

proximity,别再为失友症emo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6:15:02 编辑:手机 手机版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安全基地”。那如果缺乏安全基地,个体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只举一个例子,估计大家就容易理解了。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们,知道林黛玉的苦,主要是在于她孤苦伶仃,在大观园里,她无依无靠,所以,她才在她葬花的倾诉中,道尽她“风刀霜剑严相逼”,却无力应对的苦楚。这种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她没有一个可以供她抚慰内心伤痕的安全基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对孩子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父母之间偶尔的不快,相当于世界局部冲突;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同德国竖起的柏林墙;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就是世界大战。因此,我们常说的乡愁、俗语说的叶落归根,其实都关乎个体的这种精神的安全基地问题。对于人生的此刻的这个时点来说,安全基地就是你的家庭,那是你此刻的根;对于你人生的漫长发展过程来说,故乡与童年,就是你的安全基地,那是你生命脉线的根。

成长经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内部活动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依恋可以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包括在独处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时,婴儿会哭泣、叫喊、追随、靠近、抓挠和反抗等等。 而且婴儿总是间歇性地寻求亲近,或者与依恋对象接触,尤其是在受到惊吓、生病、疲劳或者处于其他应激状况时,或者在需要照顾和保护时,依恋系统会被激活。

Bowlby认为正是在于父母的这种交往经历的基础上,个体会在与照顾者交往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心理表征模型(mental representation),并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称之为“内 部活动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这个活动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对自身的活动模型 (自我模型) 和对外部环境的活动模型 (他人模型) 。

Bowlby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所构建的有关外部世界的活动模型中,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关于他的依恋对象是谁,在什么地方能够发现这些依恋对象,以及对他/她们的反应有怎样的期待。类似地,在任何人所构建的有关自我的活动模型中,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在依恋对象的眼中,他/她自己是如何被接受或不被接受的。因此,他人模型包括一些有关谁是依恋对象,以及依恋对象的情感效用性 (availability) 和反应性 (responsibility)的信息。

自我模型则包括有关自己能够从依恋对象那儿获得支持的能力,以及自己的要求能不能使他人,尤其是依恋对象作出支持性反应的能力等信息。这个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相当重要。因为内部工作模型能在几个方面帮助个体:(1)帮助人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含义;(2)对将来的 行为进行预测;(3) 提高对个体反应的组织。因此,不管依恋的类型如何,儿童都会从他们早期的活动模型中发展出人际关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

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内部活动模型不仅仅只取决于过去的经历,在目前的人际关系中也能相互起作用,因此,活动模型可以在人的一生中进行修正。尽管如此,许多研究表明内部活动模型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成人的亲密关系也是一种依恋过程心理学家Hazan

文章TAG:proximity失友症emoproximity别再为失友症emo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