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清末丙午改制的背景是什么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清末丙午改制的背景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3 19:06:1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要想知道科举制能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看一下科考的内容就知道了,从隋朝科举制度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的科目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唐朝的科考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儒家)、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但是到了明朝之后,就只剩下了进士一科了。看唐朝的这个内容就知道,从中选拔出来的是精英中的精英,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学水平,还要熟读法律,善于数术。

总的来说,挑选的人才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的。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就开始跑偏了,只注重儒家经典这一学科,考试内容主要是考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出自于四书五经,要求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就是所谓的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限制,对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那么在这么一直形式下,确实就很难说选拔出来的是人才了,可能选拔出来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到了清朝末科举制度的消失,其实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当时的清朝在内焦外患的情况下,通过科举制度选出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只会作得一手锦绣文章,但对于其他事物都是不够于灵活,他们的思想都被八股文束缚死了。要指望这样一群人去拯救大厦将倾的清王朝,无异于是痴人说梦了。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其实就是统治者把儒学作为奴化臣民的工具,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让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晚清改革中,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

晚清重要的改革主要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次改革目的都是富国强军、解决内忧外患,但都失败了。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改革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汉族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要措施:1、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2、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建立北洋、南阳、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校,培养军事、科技等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失败原因:1、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会真正让清朝掌握先进技术,他们不想让清朝富起来、强起来,明里暗里进行阻挠。2、清朝内部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合力,顽固派反对与破坏,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

文章TAG:丙午清末官制政局改制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清末丙午改制的背景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