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看西方哲学史有什么用,西方哲学史上什么是共相

看西方哲学史有什么用,西方哲学史上什么是共相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0:31:3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有关atman和Brahman的上述命题可以做这样的诠释,即自我变得等同于绝对了。只有在这个条件之下个人才能再生。在印度哲学中,生命和死亡的“圆舞”是人要从中解脱出来的东西。全部印度哲学都追求救赎(moksha),即从永恒的生死循环中解脱出来。这种救赎的观念不仅在《奥义书》中,而且在佛教哲学中都占据优越地位。

因此我们将更仔细地考察一下为什么印度哲学那么强调从这个循环解放出来。它无疑是与那种哲学对行动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说得更具体一些,它与karma(业)的学说有关。决定我们是再生为一个婆罗门还是再生为一只蜥蜴——几百万扫兴程度不一而论的可能性中的两种——的,是我们的行动。“业”在印度哲学中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概念。

“业”的意思是行动。所有印度哲学都围绕行动的问题。哲学的两个向度——道德的和形而上的,两者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通常被分离开来——都因为所谓“业”的思维方式而得到开启。这是因为“业”是与对转世和再生的信念和道德因果性的观念密切相连的。所谓道德因果性,我们的意思是宇宙中弥漫着正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人均可得到其该得的那一份的世界,也是在来世有可能上升到更好状态的世界。

换句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上所有遭遇和不幸均是每个个人的行动的结果。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实际的种姓地位。《奥义书》因此可以说是将种姓制度合法化了:人们都“该当”其目前的种姓,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种姓地位都是其先前行动的结果。“业”的概念在西方思想中并不是没有。有些谚语就表达了这个概念,比如:“每人的未来都由自己手造”或“自己铺床,自己睡觉”。

但是,在西方思想中,道德因果性与转世无关。这是印度特有的现象。因此,在印度哲学中,道德行动是与生—死—生—死的循环连在一起的。对转世学说的许多西方诠释,尤其在新世纪[2]思维的范畴之中——把这种学说说成是一种有关一个人的许多世生命或永恒生命的一种积极信息。与此相应地,尼采的万物“永世轮回”理论被看作是可用来代替基督教人生观的一种积极选择(参见第十九章,超人、权力意志和永世轮回)。

或许在我们心目中,再生成了一个福音,因为我们可以一再地重做生命的游戏,我们有机会获得无数次来世生命,而死亡的刺痛则烟消云散。这些想法是与印度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的。在印度哲学中,行动和激情是大问题。转世论说,我们来世的存在方式将是我们此生的行为和激情的反映。有一个比喻,那就是一路吞食和消化任何东西的毛虫,它很能说明问题:那些像毛虫那样贪婪的人们将在来世变成一只毛虫。

文章TAG:哲学史西方看西方哲学史有什么用西方哲学史上什么是共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