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看西方哲学史有什么用,西方哲学史上什么是共相

看西方哲学史有什么用,西方哲学史上什么是共相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0:31:3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佛陀有一个绝妙的筏子之喻,用它来说明他的意思:一个人必须过一条危险的河。他收集树枝,将它们绑在一起造了一个坚实的、可将他载至对岸的筏子。当他安全过河之后,他对自己说:这个筏子实在是太好太有用了。我将用头顶着它,把它带走。这样,这个人就带着这个他不再用得着的筏子继续他的旅行。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这新的教义就像一个筏子。

它的目的是过河,是到达涅槃,而不是一直带着它走。有关哲学之目的的类似例子,在哲学史的不同时期都曾出现过:哲学是一个重要工具,而不只是某种“珍藏”之物。佛陀的学说既是难懂的,也是深刻的。这里我们只能对他的“四谛”要义说个大概:“苦谛”,也就是有关痛苦的真理:生是受苦;老是受苦;病是受苦;亡是受苦;悲哀、怨恨、痛苦、忧伤和绝望是痛苦;与不快乐的事情相联系是痛苦;与快乐的事情相分离是痛苦;得不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是痛苦——简言之,五种执着的总和都是痛苦。

“集谛”,也就是有关痛苦的根源的真理:这根源就是导致与贪欲相连的重生和再世的那种热望。它此时热衷于此处、彼时热衷于彼处,也就是追求感觉快乐;它还包括对存在和变动的热望,以及对于非存在(自我毁灭)的渴望。“灭谛”,也就是有关痛苦的断灭的真理:它是对那渴望本身的完全断灭,放弃这种渴望、拒绝这种渴望,从这种渴望当中解救出来、分离开来。

“道谛”,也就是关于通往断灭痛苦之路的真理:那也就是“八正道”,亦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说在阿瑟·叔本华那里获得了一种悲观主义的解释。西方哲学家中系统地关注东方智慧的,叔本华是第一人。叔本华就像佛陀一样把人生的苦难和生存的空虚作为出发点:弥漫着万物的,是一种愚蠢的、盲目的和无法餍足的生存需要。

这就是我们的生存充满着焦虑和痛苦的原因。不满和痛苦是基本经验;欲望只是一种当对生命的永恒渴望暂时熄灭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觉。摆脱生命的苦难只能通过否定生命意志而获得。两人的解决方案处在同一个方向:佛陀希望平息追求或渴望,叔本华想要平息生命意志,从而不再有任何行动的动机。那种最后救赎的、一切欲望都鸦雀无声的、心灵宁静的状态,叔本华称之为涅槃。

叔本华对四谛说的介绍可能过分悲观了;他这种诠释的有所澄清,可能并不及它的有所遮蔽。叔本华的学生弗里德里希·尼采赋予佛教以一副欧洲面孔。佛教的理想在尼采看来是把人与“善”和“恶”分离开来。这是佛教同痛苦斗争所做的主要贡献。在尼采的哲学中,佛教成为反对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斗争中的盟友:“佛陀反对十字架。

文章TAG:哲学史西方看西方哲学史有什么用西方哲学史上什么是共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