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为什么说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上述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为什么说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上述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6 13:27:2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基本上没有决定权的情况下,经济核算只能徒具形式。第六,工业企业管理一长制得以实际的执行。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推行的一长制,并没有建立在经济民主管理基础上,企业厂长独揽大权,成了企业真正的官僚独裁者和斯大林模式基层的组织基础。第七,在工业化时期,企业国有化迅速发展。工业化运动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1929年全面中止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思想开始占主导地位标志着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得以初步确立,那么,斯大林工业化方针的全面贯彻,标志着不只是斯大林工业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模式全面建立和已扎了根,还标志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已全面建立并扎了根。在工业化运动期间,斯大林在苏联创造了“世界上所有一切工业中最大最集中的工业”,而且是“按照计划领导”的“统一的工业经济”。

农业全盘集体化成了新的“农奴制”从斯大林根本改变对农民的看法为起点,随之而来的就是根本改变农民的政策,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其结果不仅仅是把占人口最多的农民与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农业纳入了斯大林统治经济体制之中,而且意味着在苏联在朝斯大林整个社会主义模式迈进。斯大林用强制乃至暴力的办法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有:控制粮食与取得资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的个体农民。

斯大林对此解释说:“为什么把个体农民看作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呢?因为在构成我国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中,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7页)就这样,把在苏联社会中人口众多的农民当作“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消灭了。

”这样就在国内消灭了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最后形成了完整的斯大林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完成过程中,苏联也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并成为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农庄计划体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计划的指令性,即国家下达的指标,集体农庄必须执行;二是指标繁多;三是完全忽视集体农庄是集体经济的特点,实质上实行的是与国营企业同样的计划制度;四是从农业集体化时期开始一直到斯大林逝世前,国家在规定集体农庄生产计划制度时,都以有利于国家控制粮食为基本出发点和原则的。

文章TAG:斯大林模式弊端材料为什么说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上述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最近更新